《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称为“规划”)8月24日正式发布。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在当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规划》提出了1个总体目标和6个具体目标。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6个具体目标可概括为打造“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两中心”即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生态系统更加成熟,更好满足国内外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需求;金融科技中心全球竞争力明显增强,助推城市数字化转型。“两枢纽”即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地位更加巩固,“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显著扩大。“两高地”即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加快构筑,金融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金融营商环境高地更加凸显,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显著提升。
谈及规划目标,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需放在国际国内格局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未来伴随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而“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是这一内涵的具体体现。
李峰说,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和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虽然如此,由于金融市场开放度不够,境外投资者在国内的投资占比仍然偏低。未来,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全球投资者将加大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上海拥有最为齐全的金融要素市场,金融开放亦走在全国前列,其作为人民币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的地位将更加巩固。另一方面,双循环的发展格局需要我国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好在岸和离岸两种资源,实现全球资源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出了由7个预期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包括金融市场规模、直接融资功能、金融开放程度、金融科技发展共4个维度,更加注重发挥上海金融市场在促进直接融资中的作用,注重反映国际化程度,注重金融科技创新等最新发展趋势,突出规划引领作用。
《规划》提及,推进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针对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可自由使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孙辉在发布会上表示,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采取一些十分重要的举措。“在重点领域、重点主体内实现人民币跨境使用重点突破。坚持市场驱动,以原油、铁矿石、粮食、橡胶等大宗商品和境外承包工程等重点领域,以及一些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培育市场主体人民币结算习惯。”(张莫 桑彤)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