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电影《无问西东》十分火爆,作为清华百年校庆献礼影片,在跳票五年后,兜兜转转终于上映。
该片讲述了清华的四代学生,从20年代、西南联大时代、上世纪60年代再到当下的青春故事。
豆瓣7.4分的高评、观影人群的“泪湿满襟”、网友们感叹看到真正的“芳华”。
镜头中人们看到了“只问初心”的珍贵,望见了闪耀如斯的时代风骨。百年清华国之重器,它孕育了国之栋梁,也见证了两岸的波澜起伏!
一笔写不出两清华
先看两则趣味,一则:很多年前,北京清华大学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信封上写着“清华大学倪维斗教授收”,当倪教授拆开一看,发现原来是把本应寄给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信寄到北京清华大学了。
二则:在曾经两岸四地大学生活动中,只有两岸“清华”同学一碰在一起,马上“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合唱校歌,令所有参与同学惊讶,两岸“清华”就这样以一种趣味的方式在新时期打开。
同样的校训、同样校歌、在海外还有着同一个校友会,校友会不分你来自北京还是我来自新竹,只要是清华人都是在同一个校友会。
向上滑动阅览
1911年2月,清华大学创建成立;
1914年冬,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梁启超一次题为《君子》的演讲中诞生;
1917年修建大礼堂时,刻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巨型校徽嵌于舞台正额;
1956年,新竹清华大学成立;
1990年8月,新竹清华大学教授代表团一行22人,到北京参加了两岸清华大学首次共同举办的学术研讨会;
1995年12月,时任新竹清华大学校长的沈君山先生到访北京,与时任北京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教授共同签署了《海峡两岸清华大学交流合作备忘录》,标志两岸清华大学正式确定校际合作关系;
2000年,清华首开两岸暑期学生交流先河;
2001年,首次共同庆祝清华90年校庆;
2009年,签署学术交流与合作备忘录;
2010年,进一步达成“建立两岸清华联合实验室合作”、“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共识……随着两岸关系的回暖,两岸清华的交流合作也愈发的频繁、密切。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梁启超一次题为《君子》的演讲中诞生
“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两岸清华从未被历史分割,而是在变迁中彼此挂念,携手前行。
两岸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两岸“清华”不仅拥有相同的校名、校徽、校歌,它们还有曾经拥有同一位校长,那就是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1914年归国后,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
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
左为电影中的梅贻琦(祖峰饰演)
在梅贻琦广招人才下,从朱自清、闻一多、钱钟书,到华罗庚、钱学森、梁思成……清华园大师云集、群星灿烂。
1937年卢沟桥事变平津沦陷,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长沙。
1938年继续南迁至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清华校长梅贻琦以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的身份主持校务。
就在那样一个校舍屡遭轰炸、头顶敌机警报、忍受饥饿困苦的年代,西南联大却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1955年梅贻琦去往台湾在新竹创建清华大学,最后因工作过繁忙,积劳成疾,罹患癌症。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去世了。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梅贻琦是清华大学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之一,也是两岸清华共同的校长,梅先生用一生践行着对祖国的热诚、对民族的热爱、对清华的忠诚。
清华百年历史印证了中国“站起来”的沧桑不易,包含了千万万学子对祖国的大爱。
而今,两岸清华学子也正用他们的青春热血,呼唤更美好的两岸未来!
“此天明风定之日,不久可望来到。”梅贻琦当年说,而今也适用!
来源|中国台湾网
作者|青衫湿
京彩台湾,给你精彩!更多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号 bjstb2017)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京彩台湾
京彩台湾 给你精彩
京彩台湾
微信号 : bjstb2017
编辑:谭 青
美编:杜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