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高考语文答案2022,干货看这篇!湘豫名校2022届高三2022年1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湘豫名校2022届高三2022年1月联合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字乃上古先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法效自然的产物,因此它是具体事物的抽象,然此抽象中又有所指物的具象成分,当这些文字聚集在一起时,两种意义便呈现,一是陈述性,二是抒情性,书法的概念即指后者。

就书法章法而言,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然万物抽象后的指代者——文字,被搬到了纸面上,纸成了世界、成了国土,文字成了山川河流、芸芸众生、花草鱼虫,而书写者便是纸上江山的君王。君王需要完好地安顿好诸物从而统领一纸河山,如何做到?这就是古往今来圣贤们倾毕生之力孜孜以求的天地秩序。“秩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先哲所谓“道”的概念正是这种“秩序”如何达到井然状态的高度概括,即遵循“秩序”的规律,让万事万物互为依存,安然相处,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均衡。因此,书法章法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探讨“秩序”的生成原理,就是黑白阴阳的均衡,尽管不同书体、风貌所侧重的方面不同,然动静、轻重、黑白、大小、长短、奇正、远近、浓淡、疏密等概念都与之密切相关。书法艺术作为视觉感知上的经验判断,它的“均衡”法则与标准是模糊的,更多的是来自心理的暗示,而不是黑白的等同,有想象的成分和弦外之音充斥其间,对前人经验借鉴与文化精神领悟得多与深,决定各自的尺度评判。

当前在探讨章法生成原理时,抛开章法生成诸多繁杂的理论指引,寻求直指本心的手段,意义尤为重大。

尽管古人对章法问题的思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多是隐喻性的,然而通过其书论与作品,我们能感受到其对“形势”概念的强调与把控。古人所说的“形势”是由“形”与“势”组成,其中“形”是器,包含笔法和字法两个方面,相对静态,是毛笔在无损其功能的前提下,尽其所能地表达点画与结字的精准形态;“势”是道,包含笔势和体势两个方面,相对动态,强调笔画前后之间的过渡顺承和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欹侧呼应。“形”与“势”二者之间互为表里,相互生发,“形”决定“势”,“势”制约“形”,蔡邕在《九势》中指出:“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可作“形”与“势”关系的注脚。

“形”“势”之间是否和谐统一,是判断一幅作品包括章法在内好坏的标准。也就是说“形”虽为静态,然它“象”的属性,却蕴含了“势”的初始,一旦这些“形”与“形”在“势”的统帅之下发生联系,个体生命得以生机勃发,此为“得势”,“得势”之时,势如破竹,一切顺理成章;反之,情怠手阑,则势脉中落,便为“失势”。

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古人对章法生成原理的思索,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尽管“意在笔先”的理念早已彰显了他们创作上的自觉,然而书写性的认知妨碍了其章法课题的深入思考,笔法、字法的意义大于通篇布局,而帮助他们完成章法建构的主旨是“理”、是“道”,是在文化精神驱使下贯通全篇,如果对此缺少领悟,便很难得其大要。

时至当下,书法的实用性功能几近殆失,作为独立的门类跻身视觉艺术之列。对于章法问题,不再拘于传统文化精神以及实用性的约束,它的可能性包括其他艺术学科、视觉美学、形式构成原理的广泛借鉴以及传统优良程式的多维理解,让章法的探索前景变得更为辽阔,我们这个时代超越前人的可能在此,因为书法的独立性意义,因为传统观念外延的扩大乃至颠覆可能。

(摘编自杨涛《寻求直指本心的手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字具有所指事物的抽象和具象特征,当这些文字聚集在一起时就有了陈述性和抒情性的意义。

B.书法的“秩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书法章法问题的探讨即“秩序”生成原理的探讨。

C.通过阅读古人的书论与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章法的隐喻性思考和对“形势”概念的强调与把控。

D.在书法章法中,“形”与“势”相互生发,“形”决定“势”,“势”制约“形”,从而构成动静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文字的抒情性入笔,通过对“秩序”“道”等的论述,探讨了古人书法自成章法的问题。

B.文章运用比喻论证,论述了书写者要遵从的书写规律和“均衡”法则,论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文章从“形”“势”的不同表现和内在关系的角度论证作品包括章法好坏的标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D.文章先论证文字的表现和本质,然后论证书法作品的章法特点,最后讨论当下如何超越古人章法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书法重视从“形”的角度出发,重视笔法和字法,也要兼顾整幅作品的通篇布局,做到“形”与“势”的和谐统一。

B.蔡邕的“凡落笔结字……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解读了“形”与“势”之间的关系。

C.古人对书法章法原理的思索处于不自觉状态,这使他们对章法缺少领悟,很难得其大要。

D.书法作为视觉艺术,当下其实用功能几乎消失殆尽,探讨书法章法可不拘泥于其实用性特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小心象出没!5月27日20时30分,15头野生亚洲象进入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城。视频监控中,成年野象把小象护在中间,在公路上横向一字排开,浩浩荡荡,一路向北。

原保护区内外适宜的栖息地减少,是野象逃离西双版纳家园的根源。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境内亚洲象分布最多、最集中的地区。错综复杂的公路和铁路将一块块森林切割,持续发展的村庄和城市也在一天一天蚕食着大象本就不多的栖息地。

自然保护区区域内外土地利用形式不同,保护区内是森林,保护区外是农田,但这些地方原来都是野生大象的栖息地。正常情况下,大象白天在保护区内的大树下乘凉,到溪边玩水、休息,傍晚走到保护区和村庄中间的过渡带寻找苞谷、甘蔗、水稻等食物。

“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需要当地政府、更高级别管理部门来想办法解决。”张立分析说,对于自然环境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西双版纳等地,不能以GDP为其发展的唯一评判标准,这些地区承担着更重要的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任。

(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5月30日)

材料二:

韩正表示,各国命运休戚与共。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为实现人类永续发展,我们需要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一个清洁美丽的地球,一个开放包容的地球。今年,中国将在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这次大会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绘制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我们要携手努力、抓紧行动,确保大会取得积极成果,共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一是要走合作共赢之路,加强沟通,相向而行,共促框架谈判进程。二是要走雄心与务实兼备之路,科学研究和制定2020年后行动目标,确保合理性和可执行性。三是要走共同提升之路,加强资源调动和执行保障力度,切实提升发展中国家执行能力。

韩正表示,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中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我们将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

(节选自新华社,2021年1月15日)

材料三: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大地伦理”具体的实践法则虽然并不适用,但是其基本思想却能够提供相当重要的道德理由。这一思想就是地球上所有生命都处于共同体之中,它们拥有相同的祖先,经历过相同的演化历史,通过休戚与共的生命之网互相影响、互相塑造。人类自始至终都是生命共同体的成员。人类驯化了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而它们也以各种方式改变了人类的饮食、文化、习俗,甚至情绪反应和身体构造,因此也可以说它们同样驯化了人类。森林、草原和海洋,提供了维持人类文明的基本物质资料,同时也是神话传说、艺术创造的灵感来源以及人类历史巨变的舞台和观众。

生物多样性危机源于人类对自身的这种根本境况的遗忘,源于对身处其中且须臾不可离的生命共同体的遗忘。这种遗忘是近代西方文明发展的副产品。随着科学和技术革命,在宗教、哲学、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下,近代西方人对人性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越来越深的误解。伴随西方文明的扩张,这种误解在全世界造成了灾难性后果。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道德理由,根植于对人类作为生命共同体成员这一根本境况的重新认识,根植于对人类加诸自身的人性幻想的彻底抛弃。现代演化生物学和生态学已经全面而具体地揭示出事物普遍联系的整体自然观。奈斯呼吁我们构建与此相符的生态智慧和具体的实践规范。罗尔斯顿强调,作为产生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价值事物的母体,自然具有至高的系统价值。而克里考特则指出,随着生态自然观的揭示,人类的“生命同理心”将大大增强,能够也应当认识到所有生命形式的内在价值。其实,这些整体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共同基石就在于一条可普遍化的道德原则:你应当善待产生并维持你之存在的共同体。而生物多样性则是生命共同体最基本的特征,也是生命共同体得以延续的最基本的条件。在此意义上,人类作为自然之子的身份,恰恰是他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基本的道德理由。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年3月9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西双版纳能够解决好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且不以GDP为其发展的唯一评判标准,就能承担起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任。

B.地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人类要获得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共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C. “大地伦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地球上所有生命都处于共同体之中,它们经历过相同的演化历史,通过休戚与共的生命之网互相影响、塑造。

D.伴随着西方文明的扩张,对人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的误解在全世界造成影响,这导致了人类对自身根本境况的遗忘,产生了生物多样性危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原保护区内外适宜的栖息地减少,森林被公路和铁路切割,持续发展的村庄和城市是导致野象逃离西双版纳的原因。

B.材料二认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要走合作共赢之路、雄心与务实兼备之路、共同提升之路,中国将与全球其他国家共促生物多样性治理框架谈判。

C.材料一、二都谈到了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方面已经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以高质量的要求,改善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D.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形成因果联系,材料三内容是材料二内容的解释说明。

6.三则材料都谈及“生物多样性”问题,但每一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请概括分析每一则材料的侧重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冰花种子

王腾

“爷爷,你今年不再冻花了吗?”文文说。

爷爷正用镊子小心调整着什么,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工作室的人们看起来很早就都走了,文文身边放满了各种冰雕半成品,哈尔滨冬日的阳光穿过窗户上厚厚的冰层在这些晶莹的城堡和楼宇里散漫地折射,看上去仿佛它们自己都在发光,光洁的墙壁和里面精心雕刻的房间能同时看得清清楚楚,楼房的下面是各种冰花作品组成的点缀,盛开的鲜花和成群的游鱼保持着各自的姿态冻结在完全透明的冰块里,栩栩如生。

只是看到这些的人也同时会想到,只要温度稍稍高过结冰点,那些精美的房间和家具的棱角就会渐渐模糊,然后就是和这些高楼大厦一起慢慢化为一汪清水,你再也不会分得清哪滴水曾经是窗户,哪滴曾经是楼梯。游鱼会重回僵死,鲜花也会凋垂然后腐烂,生命盛极一时的记忆也随之而去。此时此刻的所有精美永远伴随着相同程度的忧伤,这是7岁孩子也能感受到的忧伤。

爷爷说过,这种感觉就是他喜爱冰雪艺术的原因。

“妈妈说你得了很重的病。”文文说,他想起了几天前全家在悲伤和压抑的气氛中度过的元旦,“妈妈说你就要走了。我还听到他们在吵架,叔叔说你什么也没能留下。”

“我哪都不会去的,冰化了之后,冰去哪了呢?爷爷只不过是要回到出生以前的状态,文文,这世界上的所有一切最后都会回到那里的,这一点都不可怕。”

爷爷放下了工具,让文文来看自己最后一件冰花作品,流动水结成的全透明冰块中是一段树枝,连接着枯黄的叶子,干瘪的豆荚正在爆裂开来,各种各样数不清的种子喷洒出去,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四周,有些已经发芽,抽出鲜艳的绿色,但大部分还没有。

“确实不如以前冰冻的月季和玫瑰漂亮是吧?可比起它们盛开的样子,现在却感觉这才是最值得冻住的时刻,”爷爷把桌上的冰花递给文文,“不过要记住冰做的东西都会融化,所以我们看的时候才会更加专心。”

“可是到了春天,这些种子会发芽吗?”

“啊,说不定真的会,说不定还真的能开花结果,应该等你再回家时就能看到了吧,好了,把它带上吧,咱们该走了,早点吃完晚饭还能赶上一会儿开始的冰灯。”

展会上的收藏家在春天到来前带走了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幸运的寒冬,或许再也不会有了。

这里冬天也融化了,它就去另一座城市,直到最后,当再也没有人觉得有必要浪费电去保存这样一个不明所以的物品时,一位老人从历史博物馆买下了它。

孩子们兴奋又小心地讨论着这种从没见过的工艺品,然后茫然地听老人讲春夏秋冬这些陌生的词语,当然他们更不明白为什么曾经有这样一个地方会拥有这样的一个节日,人们在这种脆弱的物质即将消失的前夕,却用它制造那么多精致的东西。

它们终于被最后一个人也遗忘了,和无数垃圾一起被丢弃在北方的无人区里,坠入了冰川的深沟,不过在那里它们能在寒冷的保护下继续沉睡,更多的垃圾掩盖上来,船舶与飞行器的喧嚣,人们彼此交战的轰鸣,从天而降烧尽世界的大火,和在那之后的万籁俱寂都没能唤醒它们。

大地暗无天日,陷入了漫长的寒冬,而后又渐渐回暖,冰川开始崩塌,和冰川融为一体的冰花也被砸下一块,一些种子顺着汩汩流水离开了这里,在遥远的地方生根发芽。

一位访客飞到了这里,他无比震惊地看着这一片大地上凭空出现的繁茂森林,如同黑色的棋盘上一块极不协调的绿色补丁,它们的枝叶随风而动的沙沙声是这四周仅有的声响,仿佛在时刻努力地否定自己是周围荒芜的一部分。

访客顺着河流而上,他的目光扫描了整块冰川,最终发现了这些种子,虽然它们仍然与冰川的深处融为一体,但是这块没有气泡的透明冰体还是让访客明白它们共同属于一块失落已久的工艺品。

如果这些种子有记忆,它们应该不会觉得这个布满针尖的黑色球体是这个世界幸存者的遥远后代。在远方一个楼房大小的数据中心里还生活着他亿万的同胞,以比特位的形式继续着亿万种新的生活。

很少有谁会像访客这样,对扁平的三维现实世界还感兴趣,过去一个人消耗的能量可以养活如今一个城市人口的居民,在这个一无所有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得到一切。

而访客却在这片与周围格格不入的绿色中感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他思考了很久,直到太阳下山,星辰在他闪亮的金属外壳上闪闪发光。

于是有更多的人加入了他,他们纷纷回到了被遗弃已久的世界,选择了重新与大地和星辰一起感受宇宙的呼吸。

他们迈过了齐滕深的积雪,走进了熙熙攘攘的游客中。在这个转瞬即逝而又色彩斑斓的晶莹世界里,人们的欢笑在他们耳边回荡,盖过了凛冬寒风的低吼。

(节选自《科学24小时》,2021年第5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对话开篇,简洁明了,直奔主题,让读者了解了爷爷是一位喜欢“冻花”的能工巧匠。

B.小说详细地介绍了工作室中文文身边的各种冰雕半成品,为爷爷喜欢冰雪艺术埋下了伏笔。

C.爷爷的最后一件冰花作品不如以前冰冻的月季和玫瑰漂亮,但爷爷却认为这是最值得冻住的时刻。

D.小说结尾意味深长,一方面说明了自然界的神奇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冰花种子顽强的生命力。

8.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冰花种子”的含义。(6分)

9.科幻小说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三要素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渊以书招李密。密自恃兵强,欲为盟主,己巳,使祖君彦复书曰:“与兄派流虽异,根系本同。自唯虚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且欲使渊以步骑数千自至河内,面结盟约。渊得书笑曰:“密妄自矜大,非折简可致。吾方有事关中,若遽绝之,乃是更生一敌。不如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为我塞成皋之道,缀东都之兵,我得专意西征。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徐观蚌鹬之势,以收渔人之功,未为晚也。”乃使温大雅复书。密得书甚喜,以示将佐曰:“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自是信使往来不绝。

雨久不止,渊军中粮乏。刘文静未返,或传突厥与刘武周乘虚袭晋阳,渊召将佐谋北还。裴寂等皆曰:“宋老生、屈突通连兵据险,未易猝下。李密虽云连和,奸谋难测。突厥贪而无信,唯利是视。武周,事胡者也。太原一方都会,且义兵家属在焉,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李世民曰:“今禾菽被野,何忧乏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李建成亦以为然。

渊赏霍邑之功,军吏疑奴应募者不得与良人同,渊曰:“矢石之间,不辨贵贱。论勋之际,何有等差?宜并从本勋授。”壬午,渊引见霍邑吏民,劳赏如西河,选其丁壮使从军。关中军士欲归者,并授五品散官遣归。或谏以官太滥,渊曰:“隋氏吝惜勋赏,此所以失人心也,奈何效之!且收众以官,不胜于用兵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

B.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

C.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

D.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己巳,此处为天干纪日,其中“己”为天干之一,“巳”为地支之一。

B.商辛,指商朝末代君主纣王,在牧野之战中被周武王率军击败而死。

C.禾,本义指谷子,即粟,此处为豆类的总称;“菽”则为稻类的总称。

D.散官,是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虽有官名而无实际职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密凭借兵强马壮的优势,在给李渊的回信中暴露出自己做天下盟主统一天下的野心,希望李渊能够和他同心协力,相互扶持。

B.李渊收到李密的回信后,将计就计,决定以退为进,先假意用谦恭的语言麻痹他,从而为自己能够全力西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C.因为降雨而导致缺粮,李渊决定和将领商量回到北方,此事虽然得到了裴寂等人的赞同,但却遭到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共同反对。

D.李渊认为作战时,流箭飞石并不分人的高贵低贱,所以在论功行赏时也不能按身份地位高低,而是要看其在战争中的功勋大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密得书甚喜,以示将佐曰:“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

(2)渊曰:“隋氏吝惜勋赏,此所以失人心也,奈何效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谢陈季常惠一揞巾

苏轼

夫子胸中万斛宽,此巾何事小团团。

半升仅漉渊明酒,二寸才容子夏冠。

好戴黄金双得胜,休教白苎一生酸。

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

【注】陈糙,字季常。年轻时曾与苏轼游,并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后隐于黄州之歧亭。惠,惠赠。揞巾,宋代的一种巾帽。小团团,即“小团”“小团月”,宋时著名的茶饼。陶渊明曾酿酒,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汉代杜钦,字子夏,喜戴小帽子,人称“小冠子夏”。得胜,巾帽上的金属佩环,宋时武将凯旋时戴在头上的饰物。白苎,白色的苎麻,也指苎麻布制成的衣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先盛赞友人胸怀极为宽广,再以比喻写他送给自己的揞巾很小。

B.领联运用典故,采用戏谑的口吻描写揞巾,“半升”“二寸”都极言其小。

C.颈联叹息揞巾太小,且用白苎做成,无法承受一双“得胜”佩环的重量。

D.诗人借题发挥,由小小的揞巾生发开去,倾吐自己郁结在胸中的块垒。

15.尾联在主题上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表明每个人都各有所长,要将自己的潜能尽可能发挥出来。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以听众的悄然沉醉和江心月影的寂冷清寒,侧面烘托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琵琶女的高超技巧。

(3)陆游《游山西村》中“ , ”两句没有写农民的举止笑貌,但却体现了农家待客的盛情,也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孤独寂寞容易使人丧失生活的意义和激情,会导致对生命的伤害,是一种负面情绪,老、中、青、少都会受其害,但以老年为甚。( ),特别会使一些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经常处于 之中。老年人有孤独之痛,并非“中国特色”,而是“环球同此凉热”。英美等国都有相当比例的老人深受孤独的折磨,称其是老年人的一种“隐形杀手”。世界卫生组织将孤独列为“比吸烟更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降低老年人的孤独寂寞需要弘扬孝道,子女应更多关心陪伴父母,同时也需要社会改变老年人的观感。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不要把老人当成包袱, 地割断他们与社会的联系。同时,老年人也要 年龄包袱,不为“老”所累。人的生命是一个发展过程,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有其特有风景,要按老年和自身的特点,“闲里找忙”,做一些自己 的事,避免整天枯坐寂寞。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惶惶不安 毫不犹豫 扔掉 力所能及

B.芒刺在背 毫不犹豫 摒弃 得心应手

C.惶惶不安 不假思索 摒弃 力所能及

D.芒刺在背 不假思索 扔掉 得心应手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老人有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就像身旁紧紧盘着一条毒蛇一样

B.老人有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就像一条毒蛇紧紧盘在身旁

C.像一条毒蛇一样,在老人身旁盘踞着精神上的孤独寂寞

D.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像一条毒蛇一样紧紧盘在老人身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减轻老年人的孤独寂寞需要弘扬孝道,子女应更多关心陪伴父母,同时也需要社会改变对老年人的观感。

B.减少老年人的孤独寂寞需要弘扬孝道,子女应更多关心陪伴父母,同时也需要社会改变老年人的观感。.

C.消除老年人的孤独寂寞需要发扬孝道,需要社会改变对老年人的观感,同时子女也应更多关心陪伴父母。

D.降低老年人的孤独寂寞需要发扬孝道,子女应更多关心陪伴父母,社会也需要改变对于老年人的观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倏地变成了网红词的“躺平”通常是指人因压力大,事情头绪多,搞得焦头烂额,从而放弃行动而任其自然发展的处事方式。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躺平 。虽然睡觉采用哪种姿势,是个人的习惯,但对于某些人群和特殊情况,需要采取更适宜的睡姿,否则,不仅会 ,还可能损害健康。

婴幼儿或少儿时期骨架柔软,睡姿 。成人则不然,经常打鼾的人不宜仰卧入睡,以侧卧位为宜。孕妇最佳的睡姿是左侧卧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以仰卧和侧卧位为宜,侧卧位时在双下肢下方垫一软枕。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成人正常的睡姿是向右侧卧位,侧卧时( ),全身容易放松,有利于解除疲劳。由此可见,“躺平”只可一时,打个盹而已。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请根据上下文,在括号中填写出相应的内容,使得文章前后内容一致,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4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中,人们既注重平衡,又要有所倾斜,以求找到“牛鼻子”或突破口。

上述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湘豫名校联考(2022年1月)

语文参考答案

1.A【解析】B项,“书法的‘秩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偷换概念,原文是“‘秩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C项,“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章法的隐喻性思考”错误,原文是“古人对章法问题的思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多是隐喻性的”。D项,“从而”强加因果。

2.B【解析】B项以偏概全,没有运用比喻论证论述“均衡”法则。

3.C【解析】C项,“古人对书法章法原理的思索处于不自觉状态”错误,原文是“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不自觉的状态”。“这使他们对章法缺少领悟,很难得其大要”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影响古人对书法章法探讨的是“书写性的认知”,今人“如果对此缺少领悟,便很难得其大要”。

4.A【解析】“如果……就……”表述过于绝对。

5.C【解析】材料一只谈到野象北迁现象及其原因,并没有谈到已经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材料二更多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已经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错误。

6.材料一谈到适宜野象生存的生态环境被破坏,野象就会逃离。侧重分析野象逃离的根源;材料二主要介绍中国将在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及大会主要议题,侧重谈未来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策略与做法;材料三侧重从理论上阐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道德理由。(每点2分)

7.D【解析】“小说结尾意味深长,一方面说明了自然界的神奇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冰花种子顽强的生命力”于文无据。

8.冰花种子本身指文文看到的冰雕作品。象征一种生命,人类未来生存环境堪忧,冰花种子象征一种在极端环境下仍能生存下来的生命。象征一种美好的事物,但美好事物的易逝启示人们要珍惜美好。(每点2分)

9.科学:以哈尔滨的冰雪世界为现实背景,以气候变暖为科学依据。幻想:幻想出没有春夏秋冬的世界和冰雕、冰花种子等内容。小说:包括小说三要素,即环境:哈尔滨冰雪艺术节;人物:爷爷和文文;情节:以冰花种子为线索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每点2分)

10.A【解析】根据上下文,先明确画波浪线句子主要是李世民向李渊解释不能北归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武周的问题,即“外……内……”,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可首先排除掉B、D两项;然后再比较剩余两项,根据“远……近……”及地名“太原”确定“马邑”为地名,可判断“马邑”后应断开,而“先”应是指“入咸阳”的早晚,故可判断正确的选项。参考标点: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

11.C【解析】“禾”为谷类的总称,“菽”则为豆类的总称。

12.C【解析】从文中看,李渊决定北归的原因不止缺粮一事,还有传言说突厥和刘武周要趁虚袭击晋阳的原因。

13.(1)李密收到回信十分高兴,把信给副将们说:“唐公也推举我,天下就不怕不能平定了。”

(2)李渊说:“隋朝吝啬封官赏爵,这正是他们失去人心的缘故,怎么还要去仿效它!”

(评分细则:(1)“得书”“示”“见推”“不足定”各1分;句意通顺1分。(2)“勋赏”“所以”“奈何”“效”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翻译能力。译句时要本着“信、达、雅”的原则,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固定句式、文言句式等的准确翻译,并使译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参考译文】

李渊写信招降李密。李密仰仗自己兵力强大,想做盟主。(义宁元年七月)已巳日,(李密)派祖君彦回信说:“我与兄长支派虽然不同,但李氏的根脉原本是一致的。我知道自己才浅力薄,被四海英雄共同推举担任盟主。期望的就是相互扶持,齐心协力,取得像在咸阳擒获子婴,在牧野消灭商纣一样的功业,难道不是十分宏伟吗!”并且他还想让李渊带领几千步兵和骑兵亲自到河内郡,当面缔结盟约。李渊收到回信后笑道:“李密妄自尊大,不是写一封信可以招降的。我正要在关中采取行动,如果立即回绝他,这是又树立了一个敌人。不如用谦恭的语言奉承他使他心骄气傲,让他为我们阻塞成皋的道路,牵制住东都洛阳的兵马,我们能够一心一意地西征。等到关中平定后,占据险要,养精蓄锐。慢慢观看鹬蚌相争的局势,坐收渔人一样的利益,也不算晚。”于是派温大雅回信。李密收到回信十分高兴,把信展示给副将们(观看)说:“唐公也推举我,天下就不怕不能平定了。”从此双方信使来往不断。

雨下了很久不停,李渊军中粮食匮乏。刘文静还没有(从突厥)回来,有人传言突厥和刘武周要趁虚袭击晋阳,李渊召集将领商议北归。裴寂等人都说:“宋老生、屈突通联合兵力占据险要,不容易一举攻下。李密虽然说和我军联合.但他奸诈的计谋难以预料。突厥贪婪不讲信用,唯利是图。刘武周,是侍奉胡人的人。太原是一方都会,并且义兵的家属都在那里,不如回军救援根基之处,再谋划后面的行动。”李世民说:“如今豆谷遍野,为什么担心缺粮?宋老生轻浮急躁,一次作战就可以擒获他。李密顾念留恋粮仓的存粮,没有办法去攻打远方。刘武周和突厥虽然表面上相互依附。内心实际上相互猜忌。刘武周虽然贪图远处太原的利益,又怎么能够就忘掉近处的马邑!我们本来就是举起大义,奋不顾身,来解救百姓,应当率先进入咸阳,向天下发号施令。如今遇到小小的敌人,就马上班师回城,恐怕跟随义举的人们,一个早上就会解散离开,退守太原,那么一个城池的地方就全都被贼寇占有了,拿什么自我保全!”李建成也认为李世民说得对。

李渊封赏霍邑作战的有功将士,军吏疑虑响应募集参军的奴仆不能和平民百姓受同等封赏,李渊说:“在流箭飞石之间作战,不分贵贱。论功行赏的时候,怎么能有等级差别?应该全都依据本人的功劳授予封赏。”壬午日,李渊会见霍邑城的官吏百姓,像在西河郡一样慰劳封赏他们,挑选强壮的男丁让他们从军。关中的军士想要回家的,都授予五品散官后让他们回家。有人劝谏李渊说封官太泛滥,李渊说:“隋朝吝啬封官赏爵,这正是他们失去人心的缘故,怎么还要去仿效它!况且用封官来收归人心,不胜过用兵吗!”

14.C【解析】“无法承受一双‘得胜’佩环的重量”中“无法承受”错,颈联的意思是说,揞巾上适合系上凯旋时的佩环,意在表述自己无人赏识,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15.从表达情感上看,本诗尾联的含意为何时能够用身上携带的弓箭到边塞取得敌军将领的首级,表达了渴望被朝廷重用,能够抗击外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江城子•密州出猎》的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婪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的敌人一扫而光,和本诗在主题上异曲同工。从思想内容上看,本诗的尾联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结句都表达了诗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每点3分)

16.(1)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2)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3)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每空1分)

17.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和运用词语的能力。惶惶不安:内心害怕,十分不安。芒刺在背:原义是像芒和刺扎在背上,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此处语境为“经常处于……中”,故用“惶惶不安”更恰当。毫不犹豫:形容人在处理事情上非常果断,没有片刻迟疑。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毫不犹豫”强调动作的果断,而“不假思索”强调做事前不经过“想”的环节,根据上下文看,应该是强调人们在对老人采取任何做法之前需要慎重地思考,故用“不假思索”更合适。摒弃:舍弃。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抛弃一些东西,也形容思想上的抛弃、丢弃。扔掉:丢掉。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为书面语,后者多用于口语,故此处用“摒弃”更合适。力所能及:指在自己力量的限度内所能做到的。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此处强调老年人可以做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故用“力所能及”。

18.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根据括号内的句子和下文的关系,其内容应该作整个句子的主语,从意思上看,应是陈述老年人精神上的孤独寂寞,而A、B两项的主语都是“老人”,故可首先排除;再比较剩余两项,C项将喻体提前,只强调了孤独寂寞像毒蛇,不如D项更强调孤独寂寞像毒蛇一样在老人身旁更贴合语境,故选D项最恰当。

19.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B项,介词残缺,应是“社会改变对老年人的观感”。C项,后半句不合逻辑,应先说子女的做法,然后说社会的做法。D项,搭配不当,“降低……孤独寂寞”动宾搭配,不当。

20.示例:其实是一种睡姿影响睡眠质量可以千态万状(评分细则: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第一处,根据“事实上……”可划断此处陈述的内容和开头句应构成转折关系,再根据画线处后面的主要陈述对象“睡姿”可以判断,空白处主要是说躺平是一种“睡姿”。第二处,联系上下文看,主要说的是特殊群体如果睡姿不当会给自己造成危害,根据其中的关联词语“不仅……还……”可以判断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和“可能损害健康”有递进关系。其程度轻。且和睡眠有关系。故可以是表达“影响睡眠质量”相关意思的句子。第三处,根据空白处后面的“成人则不然”判断填写的应是和成人不同的表现,而根据下文的内容,成人提倡的正确睡姿是右侧卧位,故前面应填写的内容应是“可以千态万状”之类意思的句子。

21.示例:背和双腿像弓一样微微弯曲,手交叉呈拱形,就像胎儿呆在母亲腹中(评分细则:从侧卧时身体的三个部位——背、双腿、手切入,每个部位1分;正确运用修辞手法1分:句意通顺、内容连贯1分。)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在括号内填写出相应的内容,使得文章前后内容一致,首先可以轻易地看出这种睡姿指的是“侧卧”,这样我们可以从背、双腿、手三个部位着手,根据其状态,巧用修辞,按字数要求拟定答案。

22.写作指导

“生活中,人们既注重平衡,又要有所倾斜,以求找到‘牛鼻子’或突破口。”这既是对“有所倾斜”的解说和引导,也是对话题的限制,着力点在“有所倾斜,以求找到‘牛鼻子’或突破口”上。同时,“既”与“又”这组关联词又揭示了“注重平衡”和“有所倾斜”是并列关系或互补、辩证关系,而不是取舍关系。据此可有以下行文思路。

立足实际,适当变通,找准“牛鼻子”。侧重阐释有所倾斜的重要性,有所倾斜,就是在工作与学习中善于抓关键,善于寻找突破口,如:在学习上,我们把时间向弱势学科倾斜有利于提升弱势学科的水平;在社会上,我们把关爱向弱势群体倾斜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科技上,我们把资金向短板技术领域倾斜有利于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

倾斜和平衡是辩证的存在,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如: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倾斜,倾斜后就会逐渐平衡;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衡,平衡后也会走向倾斜。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