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毕业留言,干货看这篇!毕业纪念册上的那些经典留言



学剑说法/发稿档案

编号:0106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已是人到中年,忽然有同学提议聚会。

这个倡议像是感冒病毒一样,在同学群里被迅速传播。天南地北的同学们集体怀旧,原本长期潜水的资深帅锅美女们也开始频频冒泡,大家一夜间变得文艺起来,那些年,那些青春的糗事和话题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水一样,淹没虚拟网络上相互守望曾经四年的同窗,大家仿佛又回到学生时代。

几乎每天,大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群里热闹得像过年。从线上下来,我翻箱倒柜找出尘封得已有些泛黄的毕业纪念册,从封面开始细细品味,竟然读出许多感慨和心疼。

母校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高大上。研读毕业纪念册扉页统一印制的学校简介才知道,其实我们就读的这所中专学校就是一个小单位,办学若干年来,向社会输送的学姐学兄不足两千人。当年,由于我们学校所在的系统炙手可热,吸引了中考优秀生一边倒地争过独木桥。我们班45名同学,一半以上是全县中考状元。

岁月,就像一场长途旅行,走过山,走过水,再回头看看曾经出发的熟稔小山村,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但是,最亲切的,依然是穷乡僻壤故乡的一草一木。母校,从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故乡,即便它名不见经传,但依然备觉亲切。

在纪念册首当其冲的教师留言里,透过那些熟悉的字迹,仿佛再次看到当年老师们亲切的身影。当年五月,校园里年复一年地照例散发着毕业前分别的伤感气息。我们将新领到的毕业纪念册送呈老师签字,老师们往往怀里抱着满满的一撂,干脆带回家去一一留言。每翻开一份纪念册,都会有一个青春的面容闪现在他们眼前,所以,老师们的留言相比起来最亲切、最中肯、最负责。

四年校园生活,我一直是狂妄自大的文学愤青。貌似柔弱的班主任孙老师隽秀的字迹历历在目:“你是个不甘沉寂的学生,在我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有这个感觉。在几年的相处交谈中,更加深了我的感觉。有次你说人要一鸣惊人,我认为如果你能不断地踏踏实实地努力,总会有这一天的——”一鸣惊人?当年的我,怎么可以这么自不量力地说出这样不靠谱的大话空话呢。我的脸,有些发烧的感觉。

教语文的汪老师洋洋洒洒地写了一整页,他讲述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公爵庄园里断然拒绝为侵略军军官演奏,并写信给公爵的故事。在信里贝多芬写道:“公爵现在有,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我一个。”汪老师写道:事实正是这样,这个公爵默默无闻地在世界上消逝了,而贝多芬却以他的三部交响曲闻名于世,在人们心中建起了一座纪念碑。最后的末尾是汪老师愿以此故事与学生聂某某共勉之。汪老师讲述的这则故事,被我多次引述过,我在人模狗样地被尊为写作方面的“老师”时,在讲台上每场报告的末尾,我都会想起这个故事,鼓励那些和我一样热爱写作的年轻人。每当此刻,我觉得自己浑身满满都是正能量,我在和汪老师做爱心接力。

同学之间的留言则妙趣横生。死党洪同学和我一样自不量力,他写给我的类似于打油诗:“同窗共四载,友谊与日增;我们彼此佩服,因为各有优秀;”多么恬不知耻,我当时就再次打击他,我从来没有佩服过你!估计只有你佩服我才对。他还写道:“校园大出风头,花儿含笑点头;我们相互厌恶,因为了解太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是彻头彻尾的风头主义者,显摆,自夸,自高,自大,现在回想,宛如跳梁小丑一般,还自得其乐。因为相同而吸引,因为了解而厌恶。这倒是实话。滚吧,哼哼。

同室好友陈同学临别一针见血,言真意切:“聂,我很不喜欢你的名气,因为它杀气太重。你我关系虽不同于一般,四年校园同室只能算得上生活上的朋友,但不能称为诤友,我觉得我们之间总隔着一堵墙。分别之际送你几句:1、对于女人,应该像对待足球,该丢的时候就应果断地踢开。2、你最大的弱点是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因为你有小聪明,而且喜欢与人一见面就较心思。3、你患得患失的性格,将是在你走向成功的一大阻碍。4、以后,可要改掉见了女人就吃不下饭的坏习惯。纸短情长,写上一些最能体现我特色的字,权为纪念。风尘道长。”陈同学的留言,我认真地读过若干遍,最初读时内心百味杂陈,觉得自尊略受伤害,又备感欣慰。他何时自封“风尘道长”,不得而知,估计也是毕业之际临时起意。遥想当年,这家伙也是愤青一枚,宿舍卧谈资深版主;现在再读,明白当时不过是两枚文学青年的“文人相轻”而已。当年,青春肆意纵横,大谈女人足球,都因为我们都热爱生活,青春躁动不已。

再有隔壁宿舍一同类文青,留言亦有“盖棺定论”之嫌。“聂公:你是势利的君子,你是卑鄙的丈夫。有情无义是你,有口无心是你,志广才疏是你,好学无为是你,欲望的烈火充实了你,幻梦的浓云埋没了你。”落款签名类似于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英文缩写,其实那是他名字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缩写。

那些年,我们热爱文学。疯了一般地读诗写诗,文白夹杂地开会讨论,文学社团遍地开花。每个社团必有女同学。女同学的留言更倾向于感性。而且,有一点不太好玩的是,同学之间从众趋势严重,如果纪念册上有别人的留言,后者就一定禁不住诱惑去参考前者的留言,造成了貌似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留言情景。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但是,个中原因,还是因为双方关系过于平淡,实在找不到留言卖点。

同学会热热闹闹,一旦一拍两散,过去联系密切的那些人还继续发热,而原本就关系平常的同学,也只是同学而已。就像一家的兄弟姐妹之间,老二和老三投缘,他们就走得近些,类似同样的道理。一辈同学三辈亲。那份两小无猜的情份,却一辈子,全都浓得化不开。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