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逢年过节,有些人就喜欢追忆过去和大发感慨,大谈旧日的年味十足,满满的仪式感和欢天喜地的气象。如今这一切都变得淡薄,连最具符号化、最带气氛的春晚俨然成了鸡肋,退化为人们打麻将和聊天的背景音——没有人真正关心播放的内容,只是应景的打开。
乡愁,时不时会成为怀旧风潮中,名目众多的标志物里面,最为浓妆艳抹和意味深长的存在。似乎一提到她,便是说不尽的花样年华,道不完的似水流年,所有的枝枝蔓蔓和磕磕绊绊,都不再是烦扰和讨厌,而是让人心心念念的、剪不断的美妙体验,挥之不去。
然而,假如真的可以穿越,允许他们回到那个年代,想必他们又会犹豫,大部分人最终是下不了决心的,仍然还是会选择留在当下的时光里,虽然时不时的有那么多的不满,以及不曾停止过的抱怨。
难道说那时的快乐和满足是假的吗?这倒也不至于。坦白说,一些事儿绝对不是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是在脑海里自发地进行了修饰和美化,从而念念不忘,恋恋不舍,而是因为一些深入人心的美好,真实而又强烈的存在和发生过。
蓝的没有雾霾光顾的天,清的未被污染过的水,香气熏人的猪肉,以及鲜味十足的黄瓜和西红柿——直接从枝蔓上摘下来,用手抹上一把,直接咬上去,汁液四溢,浓郁的味道,绕舌三日,久久不去。
吃的东西是如此,而至于说到穿的、玩的,可谈的东西更是太多,数不胜数。倘若是碰到那个时候一起玩耍过的小伙伴儿,聊起那时的光景,便是聊上一天一夜,想必也是不够的。
既是好得如此乖张和妖娆,那又为何不愿归去重温旧日的好时光呢?道理说起来再简单不过,之所以感觉美好,是因为稀少和残缺;再美好的东西,当取用随意,获得变得简单又容易,自然会变得廉价,美好的感觉也会变得淡然。
那时要吃上一顿肉,毫无疑问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要么赶上家里有亲戚朋友光临,要么就是过节或者办事儿请客。对于大多数的普通家庭来说,吃肉,都是不大常有的事儿,绝对不是生活的日常。
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吃上一顿新鲜的蔬菜都是极不平常的事情。大多数的家庭,都是靠着方便储存的大白菜、土豆和萝卜,作为饭桌上主要的菜品供应,度过漫长的冬天。
至于水果和鲜奶之类的,供应都是很有限的,水果一般都是当地产的应季的。那时的交通是没有办法与现在相比的,运输起来是很困难的,运输成本极高。
对比之下,现在的生活犹如天堂一般,从吃到穿,再到住和行,简直不要太丰富、太方便。虽然也会有种种的不尽如人意,但那是对照着更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言的,是比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提出来的要求。而不是对比着我们过去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更不要说五六十年代和更之前的久远的年代。
如果说过往真的有什么值得追忆的,大概就是那回不去的天真烂漫、心思单纯的年纪。在少年人的眼里,一切都是闪着光的。再大的烦恼,也抵不住酣畅淋漓的一觉,待醒来,昨日的不快早被遗忘,今日里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事儿,在等着自己去做呢!哪有时间去愁闷。
人年岁越大,心思也愈发复杂,眼前的一切似乎总是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总是有太多的不满,但又无从倾诉。尤其在基础的物质需求得以满足后,更大的欲望又无力填满,又没有什么精神支柱作为支撑,便会不断地让思绪飘回到逝去的过往中,通过打捞过往生命里的美好点滴,来缓冲当下的种种烦扰。
对过去的不断梦回,是对当下现实的挣扎。享受和烦恼其实一直都有,只是那时青春作伴,烦忧往往不值一提,美好却可以被无限放大。但当青春远去,一切全部被颠倒了过来,越往前走,越发迷离。
追忆的是过去,其实怀念的是那时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