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落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最开始的一段话。《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
导读中说到《儒林外史》是一部可以百读不厌的小说,也是一部可以读至百遍,仍然觉得新鲜如初的奇书。作为镜子,这部书可以照出世间万象,而揽镜自照,这部书也可以同样照出我们潜藏的那个自己。因为小说中的人物不是是非截然,善恶分明的,而是处于各种正面形象和负面交织的复杂状态中,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人的言行举止都能在其中找到影子。
书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文人杜少卿,他为人大方,出手阔绰,远近闻名。不管是否相识,任何人找他借银两,只要稍稍表示苦衷,他几乎不吝啬自己钱财,绝对出手相助,甚至在自家无钱的时候卖掉自己衣服给别人去世的母亲买棺材。
杜少卿“败光”家产后,又对管家拐走自己二十两银子付之一笑。他还装病放弃了当官的好机遇,携杜娘子醉游清凉山,站在山顶看山、看竹、看灵隐观,与娘子手牵手漫步,毫不在意四周诧异或者鄙夷的眼光,好似一对神仙眷侣。
正如李白诗中所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杜少卿身上也有这份洒脱与豪情。可他的作为并没有换来宅心仁厚,淡泊名利的好名声,反而成为了人们饭后闲谈的笑料。
儒林外史虽是儒林,可何尝不是在写市井,何尝不是在写那个时代,那个落后的旧时代缔造了一群可憎又可恨的儒生,满口“之乎者也”却又无真才实学,醉心功名又善阿谀奉承。若论对错,归根究底错不在他们,他们苦苦追求本身没错,在黑暗的社会中封建制度给了他们所谓的信仰,让他们从始到终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汲取,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读,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到达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
离吴敬梓那个年代已经很远,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福。但是强国兴民的任务还任重道远。无论是追求真理的学术界还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人们,都不要忘记保留一份爱国的热诚,一份对于社会的责任感。
济南五中7307陈文昕
(指导教师:黑维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