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作文中常常写到亲人,妈妈在作文中的出镜率可能最高,接下来大概是奶奶和外婆、爷爷和外公、兄弟姐妹等等。相对来说,爸爸成为作文主人公的概率比较小。
有一个中考半命题作文叫“那句话说得有点____”,几篇满分作文都写的是妈妈和奶奶。
《那句话说得有点深意》中的那句话是奶奶说的“再也没有了”,也就是老房子再也没有了,文章主要表达了希望家乡被城市化后依然能保持纯净美好的愿望,主旨深刻,而奶奶的出现让文章多了一份厚重感。
另外两篇《那句话说得有点暖心》《那句话说得有点味道》的主人公都是妈妈,前者写妈妈多次为“我”修拉链,后者写妈妈一直鼓励喜爱绘画的“我”。此类文章往往描写细腻,情感饱满,而妈妈的形象一般也是亲切温柔、细心贴心、有耐心有智慧的。
写爷爷的文章也比较多。在文中,爷爷和奶奶一样,会把所有好吃的好玩的留给“我”,对“我”疼爱有加,会陪“我”玩耍,爷爷有时候也很有智慧,会教给“我”知识和道理。
一般来说,外公外婆和外孙相处的时间比较少,但在所有能和外孙相处的日子里,他们一定会直接且毫不吝惜地表达内心的爱,所以他们也常常出现在作文里。
这篇《有你相伴》写得真好,文章用了两件事写外婆,一件是喜欢诗歌的外婆常常给“我”读诗,另一件是外婆会耐心地回答“我”的各种怪问题。文章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如此深沉醇厚的情感绝不是凭空虚构的,“我曾无数次地窥见外婆伛偻的身影,暖融融的夕阳也化不开雪白的发丝,这时,我没来由地会心慌,赶忙扑倒外婆身上”等等写得多细腻多真实啊。
爸爸出现在作文里的机会相对要少一些,但爸爸的形象却要丰富一些,有风趣幽默款的,有助人为乐款的,有严厉暴躁款的,也有温柔慈爱款的,而有一种款式可能是别的人物在作文中都不曾有的,那就是“好吃懒做”款的。
一次作文题目是“我家是动物园”,老师们发现好多孩子把妈妈比喻成勤劳的蜜蜂、牛、大公鸡等,却把把爸爸比喻成了一头猪,他们的理由各不相同:“他每次想吃零食、喝饮料,都让我帮他买”,“每天早上睡到九点多”,“天天看手机”,“除了睡了吃,吃了睡,就没干啥”,“只要妈妈做了吃的,爸爸就狼吞虎咽”……
老师改作文时觉得有点尴尬。有人说,不要小看孩子,他们什么都看在眼里。
这孩子本来想写“猪”,担心被批评,便改成了“狮子”。
这个孩子干脆给作文拟题为“爱玩手机的爸爸”,文中说爸爸总是爱玩手机,一天到晚玩,孩子还给爸爸讲解了长时间玩手机的害处,真是操碎了心。
当然,作文往往只反映当下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或许不久后,孩子会从内心里感受到父亲一直是很有责任感的父亲,是很疼爱孩子的父亲。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这可能和家庭里每个人的功能有关。爷爷奶奶一般就负责疼爱孙儿,且会把内心的爱毫不保留地表现出来;妈妈一般比较敏感细心,会去想办法了解与陪伴孩子,会愿意花更多时间参与孩子的成长;在表达对孩子的爱这方面,父亲相对内敛一些,粗糙一点,但往往会在关键时刻给孩子一些指导。
不如讨论一下:如果你还是个孩子,你希望父母有哪些改变?如果你是父母,你觉得孩子想对你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