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不太喜欢长篇大论的讨论这个话题。
因为人家靠着自己在论坛上写东西,后来写火了,再后来出书了,成名了。人家默默无闻地时候我也不会知道他评论他,人家火了之后我就挑人家的毛病,靠着批评人家蹭热度,这种人就是小人。我不喜欢做个小人,所以对于明月先生这种论坛出身的写手,我始终是不不置评论的。
但后来我想,我至少有些读后感的权力吧?所以这篇东西仅仅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写的一篇读后感,我的身份不是点评家,我的身份仅仅是他的一个读者。
《明朝那些事儿》与《货币战争》一样,都是文学作品。前者不是历史学著作,后者不是经济学著作。都属于散文随笔的性质,最多算是科普性的文章。我用看历史学专著的视角去评论他的作品当然也是吹毛求疵。当年明月即不是历史学者,他也没有什么历史学的修养和视角,那么相应的,他的作品里也不会有这些东西。所以我说他其实不懂历史,不懂历史的必然结果就是曲解历史。他的书,只能算是一个兴趣引导,把你引进到历史的大门前,但如果你止步不前,就以为他写的这个玩意儿就是历史了,那你永远永远是历史的问外汉。这个群体呢,就是“明粉”不客气的说当年明月先生着实坑了一批人。我之所以看了他书四遍,我还不是明粉,是因为我在看他的书之前和期间已经有了点历史功底,所以我的抵抗力比较强。
那么下面咱们就说说明月先生不懂历史曲解历史的表现吧。我想很多人,关心的也是这一点。就是我说他们的偶像不懂历史,仅仅是个文人而已,很多人是相当不高兴的。这就好像我说宋鸿兵不懂经济很多人也相当不高兴一样。
明月先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公务员,他看的历史材料,也主要是各种传统的史书。所以他关注的侧重点,永远是人和人际关系。不信大家看他的书,里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是写人和各种错综复杂的官场斗争。作为公务员,明月先生对这类东西有超越常人的敏锐和直觉。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书那么多人喜欢看。要是他真写一些专业历史的内容,我感觉,咱们这个社会是不会太认同的,他是很难成为畅销书作家的。他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书作家,就是因为他写的主要是人以及人和人的斗争,这是咱们中国人最爱看的东西。他写的那些玩意儿实际上就是男人版的甄嬛传。这些东西自然不能算是历史,至多算是史料。
那么历史和史料的区别在哪呢?
我们以嘉靖朝的大礼议事件为例,告诉各位读者,历史和史料的区别。
嘉靖朝的大礼议说起来是个很无聊的事儿。就是武宗皇帝没儿子,他死了以后呢,就得从宪宗皇帝的其他后代中找一个接班的。结果选中了宪宗的一个孙子,兴王朱厚熜。这个人也就是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的亲爹是孝宗皇帝的亲弟弟。也就是说孝宗皇帝是他大爷,武宗皇帝是他堂哥哥。当时嘉靖皇帝的母亲还健在。所以他当上皇帝之后,就希望追封自己的父亲老兴献王为皇帝,他老娘自然也就是太后了。
但是朝廷大臣们不同意,因为这样一来,孝宗皇帝就绝后了。他们希望嘉靖认孝宗为父亲,孝宗的皇后为母亲,为孝宗皇帝延续香烟,他本来的父母就要改改口,叫叔叔和婶子。皇帝当然不乐意,主要是皇帝他妈也不乐意。大臣们就力争,最后双方顶牛了,这就是所谓的大礼仪事件。
大礼仪事件从表面上看是个认爹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一场空前激烈的皇权斗争,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现在看这个事件,我关心的问题是:朝臣们的核心是谁,他为什么敢对抗皇帝,谁给了他勇气。这是整个事件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因为明朝皇权达到顶峰,一旦当上皇帝,他的权力基本上就是无限的。特别是明朝皇帝有自己的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所以朝臣要对抗皇帝,难度是相当大的,除非出现那种锦衣卫、东厂、内廷与朝臣大联合的局面,朝臣才有可能对抗皇帝,后来张居正、李太后和冯保联成同盟,万历皇帝就拿张居正毫无办法。但是张居正一死,他就开始反攻倒算,不过到他死,他的反攻也是相当失败的。那么大礼议之争朝臣的核心杨廷和他的靠山在哪呢?或者说他的权力源头是什么呢?他一个大学士,就是个秘书头子,他怎么那么厉害呢?他又是怎么失败的呢?大仪礼之争真的是因为嘉靖在午门前头打了大臣一顿棍子就解决了吗?大礼议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呢?通过解读大礼议事件,我们有哪些历史启示呢?
关注史料,就是关注一些细节过程,关注历史则是要关注本质问题。
大家看当年明月的书,你即看不到这些问题,你也找不到答案。当年明月可以把一个很枯燥的历史事件写的很精彩,一些细节问题讲得很清楚,甚至他能发现很多过去别人根本不会注意到的细节,纠正一些长期以来搞错的结论,打破很多人们心中已经固化的脸谱,为很多人翻案。但是他不会提出来很多有价值的历史问题,也不能解答历史问题,因为他自己提不出来,也解答不了,他就不是干这个的。
所以我认为,明月先生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讲述者,但他不是史家,他是文人。你看他的书,百分之百的事件都是有经过但无问题、无结论、无启示。就是你通过他的书,可以轻松地接收一些史料,但你不会得到什么历史启迪,历史启迪的事儿就靠你自己了。
有人说,明月先生就是史料翻译,史料通俗,跟柏杨翻译资治通鉴一样。那这里就必须讲明月先生第二个问题,他的史料范围很窄,且有相当主观的选择性和倾向性。
因为他看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古书,所以他的史料体系相当封闭,几乎就逃不出古代文人的圈子。他对很多事件的讲述和理解,只停留在传统文人的水平,至多是加入一些现代文人的理解,着重于事件中的人事关系和人事斗争,稍微扩展一点,他就啥也不知道了。比如他对于土木堡之战、庚戌之变和己巳之变的讲述完全是站在明朝人史料的角度来叙述这件事。蒙古方面怎么回事,满洲方面怎么回事,他完全不清楚。也先是个什么人,俺达是个什么人,皇太极是个什么人,他其实相当模糊。因为他并不真正了解蒙古和女真人的源流和发展历史,他不是做历史的,他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临时抱佛脚也就看个大概其,所以你听他讲这些事件,感觉特别残缺。也根本不清楚这几次战争的背景和本质,你所知道的仅仅就是当时明朝内部的,各种应对策略和中央或者地方的权力斗争。
这种史料视角的狭窄,必然导致对于史料的曲解。在明月先生看来,呼和浩特的创建者、赫赫有名的蒙古俺达汗,似乎是个特别无足轻重的角色,他甚至认为,俺达要求的入贡明朝,是类似辽宋岁币一样的东西。这个人对于蒙明之间关系的无知确实很严重,无知必然就导致歪曲。所以我不认为明月先生是故意在抹黑俺达汗,他对于俺达、女真、日本这些势力的蔑视与轻视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不真正了解这些明朝以外的政权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说他是一个中国传统的文人,就是在于中国传统的文人从来都是用华夷之辨的世界观来看待历史看待现实的。在明月先生的叙述里,似乎蒙古人、女真人都是一些只会抢劫的野蛮部落。日本就是一群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对于抗倭援朝的历史意义,他压根就没有理解。对于俺达汗在东亚历史上的地位,他也是一无所知。而对于后金政权的性质,他更是无知到了极点。所以他对于明朝历史的解读是很狭隘的,也是很肤浅的。没有外面的活水,你把潭内的死水搅合得冒了泡,也终究是一潭死水。
还是我开头的那句话,明月先生不是一个历史学者,他仅仅就是个文人,所以我没法用历史学者的标准来要求他和他的作品。如果你把他的东西当成历史看,不客气的说,会有误导的效果。但是他这种写作方式,确实有一定的开创性,所以他虽然不是一个史家,却是个成功的作家和文人,所以我依旧很佩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