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庄子心得看这里!庄子心得:养生之道在于排除扰乱内心诸多因素,要平心、顺心

一、

何谓养生之要?何谓养生极致?庄子结合着修道的极致给出了答案。庄子首先为我们分析了三个人的修道之道。一个是庚桑楚。庚桑楚是老子的弟子,独得老子学说真谛。他隐居在畏垒山北面,他受人敬重,人们争着愿作他的仆役和侍妾。但是,对于那些炫耀智慧的仆役,他就斥去之。对于那些标榜仁义的侍妾,他就敬而远之。他只跟那些长得淳朴呆笨的同居在一起,用那些性格直率不加修饰的人做仆役。三年之后,畏垒山获取了大丰收。当地人把他奉为圣人,要拥戴他为君主,为他建立宗庙。

茂密的竹林

庚桑楚听到后,却是不高兴,他深刻地反省自己,他认为春阳气至,秋天结果,是天道运行,自然变化的结果。至德之人,应该像死尸那样寂静淡泊,不关心世事,让百姓随心所欲而不知所往。他认为,他的隐居行为,是隐居在长一丈六、宽八尺的小水沟之中,是隐居在六七尺高的小山丘里,大鱼无法旋转身躯,巨兽无法隐藏其身,到成了泥鳅、妖狐藏身的佳处。这样的话,大鱼、巨兽仍然不能隐藏其身,仍然会遭受到罗网的捕捉或者蚂蚁的侵害。他意识到了他的隐居行为,是违背了老子的教导,他还没有能够完全潜藏其身,还不能彻底地忘掉利欲,他是小隐与世,是跟尧舜等人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是相同的。因此,要想保全形体和生命,理想的藏身之所,是远离尘俗,深居山泉,要做到大隐。如果像这样小隐的话,等于在尧舜之外,另立尧舜之风,那就要区分善恶,评定贤愚。就要擢拔贤能,任用聪智,就会使百姓互相欺诈,相互倾轧,使百姓丢弃淳厚之心,就会刺激百姓的营利之心。这样就会出现子杀父、臣弑君,白日偷盗,正午穿墙的乖舛之举。正如成玄英所讲,"唐虞揖让之风会成篡逆之乱,乱之根本,起自尧舜,千载之后,其弊不绝",这便是对尧舜之行的评价,也正是小隐于世所带来的后果。看来,小隐于世是要不得的。庚桑楚仍然示人以可见之象,还不是一个善于藏身之人,还是一个被否定的对象。

盛开的花朵

那么,庚桑楚理想中的学道的至高境界是什么呢?那就是"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保全形体,必然要求"寡欲",要求生命个体不驰情逐物。保全生命,必然要求"复心",即回归本心,要安分守己,不要让自己终日思虑,到处奔忙。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凝滞,形体闲逸,三年就可以达到修道的至高境界。而南荣桔认为,庚桑楚所言说的返归本性,正像正常人的眼睛与盲人的眼睛外形相同而功能却是不同的,感受能力存有差异,正常人的形貌与疯子的形貌相同而心性行为是不同的,这种境界是只能听进耳朵是不能到达内心的,是缺少途径的。正如成玄英说:"夫盲与不盲,二形孔窍俱开;见与不见,于物遂有间别。而盲聋求于闻见,终不可得也。亦犹南荣求于解释无由致之。"在南荣U看来,庚桑楚的言论,是不可解释的,是缺少具体修为途径的。

盛开的花朵

每个生命个体身处社会,是时刻处在两难选择的境地的,是时刻要面对两难命题的,具体来讲就是,假如不运用聪明才智,别人就会说你愚痴;假如运用聪明才智,就会招致灾祸,危害自身。假如不仁不义,就要伤物害人;假如施行仁义,就要违逆天性,背离自然之道。那么,面对两难命题,身处矛盾的纠结之处,应该怎么做呢?南荣促认为抛弃智慧、仁义则害人,运用智慧、行使仁义就要伤害自己,因此,终日困扰于心而无法释怀,也就无法恢复其自然本性,他潜心思索道德,派遣心中的仁义,十多天后,还是未能彻悟,他非常忧愁,就去请教老子。

盛开的花朵

老子认为,尽管南荣乍能长久而深沉地省察自己,但是他的潜藏于心中的污秽仍然可以显现出来。对外,假如耳目被声色所束缚,不能自我控制,就会使得心神闭塞。对内,假如被物欲所牵制,不可殷勤捉持,那也会导致耳目闭塞。假如耳目心神都被物欲所缠缚,即使是有德之士也不可能自持,根据物欲行事的人被缠缚,自然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盛开的花朵

老子为南荣序开出了一剂保护生命的良方,即无为养生,一切任乎自然。按照老子的言论,就要像小孩子一样顺乎自然。要像小孩子那样,随意而无目的,随意停留而行走,随意地接触外物而不留滞于外物,委曲随顺,随波逐流,一切听乎自然。一言以蔽之,能儿子,即是保护生命的真谛所在。

盛开的花朵

那么怎样得到保护生命的常道呢?老子指出应该用九个命题不断地反省自己。一是能否"抱一"。即能否保使精神与身形浑然一体。二是是否能够"勿失"。即是否能够不丧失自己的本性。三是"能无卜犀而知吉凶"。即能否不依靠卜辑就知道自己的吉凶祸福。四是是否"能止"。即是否能够止于本分,安于本分,止所当止。五是是否"能已"。即对于那些已经逝去的东西能够不再追求,豁然放弃。六是"能舍诸人而求诸己"。即是否能够舍弃仿效别人的心思而追求恢复自身的本性。七是"能(否)枉然"。即能否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八是"能(否)慨然"。即能否心无挂碍。九是"能(否)儿子"。即能否像小孩子那样纯真。

保护生命的最高境界,即是"与物委蛇,而同其波"并且还要"身如槁木而心若死灰",也只有这样,才会没有祸福,自然可以免除灾难。

盛开的花朵

三、

养生修为的至高境界,就是要内心淡定,保持心境的安泰镇定。而要达到养生修为的至高境界,就要视万物如无物,化有形于无形。这样,就要弄清楚一些问题。

含苞待放的花朵

一是止于当止。每个生命个体总是汲汲追求自己身外的东西,贪得无厌,贪多无厌,而从来不考虑自己命中所禀赋的能力的极限。对于那些自己不能学到的东西,总是要学而不倦。对于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总是锲而不舍。对于自己永远不可能辨别清楚的事物,而劳心费神。在这些生命个体的意识中,似乎只知道向前迈进,坚信只有向前迈进,就一定可以获取胜利。其实,对于单一的生命个体来说,从生命一开始的那一瞬间,赋予了生,也同时赋予了"命"。这个"命",可以理解为每个生命个体的能力的方向与极限。这个命,对于每个生命个体来讲,是一种无法超越的界限。此是其一。再者,自己身外的东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的层面的深度与广度是不尽相同的,这样的东西的深度与广度,也在限制着生命个体在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所能达到的认识层次。因此,聪明的生命个体,面对自己有限的生命,有限的能力,应该知晓自己所应该停留的未知领域的止点,即自己的能力的极限所能够达到的未知领域的境域。即止于当止。即止于自己的命限所致。只有这样,才不会无谓地损耗心神,不会做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也就不会徒劳无功,不会失败。

盛开的花朵

二是敬中达物。天之造物之特性之一就是求其完备,顺应成形。因此,每个生命个体应顺其自然,对于外物所引起的情感,深深地敛藏于内心,而不作任何的思虑。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生命个体心境的快活,得到颐养而富有生气,才能谨慎地持守心中的灵气去通达外在事物,这样就不会扰乱自己的心性。万事万物,来自自然,归于自然,自然而然而来,自然而然而去,而不归纳于心。正如徐志摩的诗中所讲,"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手,不带走半片云彩。"这样,内心就会有所持守而又没有持守,并且是没有刻意持守。万事万物了然于心,只是心之过客而已。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2章)外界的事物是有着无限的诱惑力的,因此,老子要道德高尚之士"为腹"而不为"目",要去彼取此。

盛开的花朵

三是发乎真诚。真诚,是自然界的至高法则,追求真诚是做人做事的原则,也是生命个体修为到至高境界的体现。做事,应该发乎真诚。发乎真诚,守乎自然,就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中庸》里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即使自己意念真诚,就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盛开的花朵

发乎真诚的行为,即使是错误的,有悖情理的,也是无可指责或挑剔的。《中庸》里说:"《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于而后嫁者也!"意思是说,真诚就像爱护婴儿一样,生命个体之内心如果真诚地去追求,去修为,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多么娇艳素穆的花朵

如果生命个体做事不能发乎真诚,他就会跟随外物所引起的情感而随意波动,意念显露而不合时宜。这样,万事万物一旦入侵扰乱内心,就会停住内心,就必然会对内心造成伤害。正如庄子所说,在光天化日下做了坏事,人人都会谴责他、处罚他。在昏暗处隐蔽地做下坏事,鬼神也会谴责他、处罚他。发乎真诚,才能清白光明于社会,也能清白光明于鬼神,才会安然独立屹立于世。

多么娇艳的花朵

四是安于名分。所谓安于名分,就是安分守己。安分守己,才能安然自得。《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段文字,具体地阐述了安分守己的思想。具体来讲就是,作为生命个体,要安于现实所处的地位,去做自己应做的事情,不要产生非分之想。那么,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这样安分守己,无论处于何种状况,都自然会安然自得。

多么娇艳的花朵

安分守己,还要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中庸》中接着讲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具体来讲,就是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因此,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这就是作为生命个体就要安分守己,既不抱怨于上天,也不抱怨他人。只苛求反省自己,而不苛求于自己。也只有这样,才能安然于心。

多么娇艳的花朵

但作为生命个体,如果不安分守己,就必然会耗费心神于身外之物,就会奋力追求分外的东西。这样,就等于违背自然之道,就等于与外物相互阻遏或违逆,这样的生命个体就连自身都不会容忍,容忍他人是不可能的。不能容忍他人之人就没有人亲近,没人亲近就会被人所弃绝,就会周围便是敌人。这样的话,生命个体的心神就会因为自扰而不能顺应阴阳变化而使自身受到伤害。

多么素雅的花朵

四、

那么,养生的至高境界,就要化有形于无形,有何哲学依据呢?这是由道的本质决定的。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彼与此、是与非也是在变化之中的。

道是通达于万物的。追求完美是道之特性。为了追求完美,一些事物离分了,一些事物产生了。但不管是事物的分离,还是产生,都是在追求自身的完美,彰显道之完美的本性,或者说,事物分离或产生的过程,即是道追求自身的最大的完美的过程。而事物之完美是什么呢?对于生命个体来讲,即是无形之精神与有形之肉体浑然谐和。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有形之肉体是无形之精神的巢穴住所,无形之精神只有返归于有形之肉体,才谓适得其所。所谓的完美,应是有形之肉体保证无形之精神的颐养充足,而不应是对无形之精神的损害与违逆。如果无形之精神得不到颐养就要脱离有形之肉体而不返回,这就是鬼魂显现了。这就表明,无形之精神,就是鬼魂。无形之精神脱离有形之肉体而有所得到,就接近死亡了。无形之精神脱离有形之肉体,就徒有有形之肉体了,就跟鬼魂一样的。这样,把有形的东西看做无形的东西,那么,内心就可以得到安宁了。

多么素雅的花朵

从生物起源来看,事物的产生是看不到本原的,精神的入驻也是看不到孔隙的。实际存在的事物却看不到确切的产生的处所,事物在生长却看不到生长的始末,事物就是这样确实有所产生却又看不到确切产生的孔隙而孔隙却是客观地存在的。事物具有实在的形体而又看不见确切的产生的产生的处所,是因为事物处在四方上下、无边无际的空间之中。事物有所产生成长却看不到生长的始末,是因为事物处在古往今来、无极无限的时间之中。事物产生了,事物死亡了,精神分离了,精神入驻了,这种万物产生、死亡,精神分离与入驻的所在,即是老子所谓的"众妙之门",即自然之门。所谓自然之门,这个门实际上存在而表现为不存在,故曰"玄之又玄",但这个门却是万物产生的所在。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个自然之门,是产生天地的根本所在,本原所在。万物都是从这个看似无却有(无有)的玄牝之门中产生的。因此,"有"产生于"无",而"无"就是空空如也,是一切都没有。庄子认为,圣人就藏身于"无有"的境域。这个"无",就是道之所在,因此,养生之道也要身处"无"之中,把有形看做无形。

多么素雅的花朵

那么,对于生物产生的本原,古代有哪些认识呢?庄子认为,有三种境界,一是宇宙初始是没有生物的,二是宇宙初始已经存在事物,这种认识把一种事物的产生看作是另一种事物的失落,把事物的消失看作是返归自然,这种观点是事物进行了区分。三是宇宙初始是"无",但不久就产生了"有",有了生物,但有生命的东西还会很快地死去。这种认识实际上把虚无看作是事物产生的源头,把生命看作事物的躯体,把死亡看作是尾脊。这即是说,有、无、死、生是一体的。这三种认识,体现了古代对生物的本源探索的智慧。

多么素雅的花朵

其实,关于天地万物产生的本原与过程,《太一生水》简对此有着明确的讲述: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仓热。仓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湿热之所生也。仓热者。四时者,阴阳之所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义藏于水,行于时。(《太一生水》第1-6简)

这段文字表明,太一是一切物质产生的源头,是万物产生的本原。天地万物产生的过程,就是:

太一→水→天地→神明→阴阳→四时→仓热→湿燥→岁。


盛开的花朵

即太一产生了蕴育万物的水,而水又反辅太一,就产生了天,天与太一反辅,又产生了地。天地相辅,就生成了神明。神明又相辅,就产生了阴阳,阴阳复相辅就有了四时,四时再相辅,就有了仓热,仓热复相辅,就产生了湿燥,湿燥又相辅就产生了岁(年)。但是通过尾简的"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可以知道,上面的过程是错误的,"太一生水",是太一生(於)水,即太一从水中产生,因此说,太一藏于水,即太一藏在水中,这样,前后的意思才一致起来。因此,以上一切物质产生的源头,不是太一,应是"水"。这样,物质产生的过程,就产生了变化:

水→太一→天地→神明→阴阳→四时→仓热→湿燥→岁。

这也就讲明了水是产生万物的本原,因为太一,是蕴含在水之中的。万物是经过不断地进化发展而形成的。

盛开的花朵

五、养生之道,在于排除扰乱内心的诸多因素,要平心、顺心

庄子认为,最好的礼仪就是不分彼此视人如己,最好的道义就是不分物我各得其宜,最高的智慧就是无须谋虑,最大的仁爱就是对任何人也不表示亲近,最大的诚信就是无须用贵重的东西作为凭证。庄子的这种认识,是极其富有智慧的,是在哲学层面上的一种思考。礼仪,彬彬有礼的君子,谦谦有礼的学者,固然强调应有的形式,但更为重要的是视人如己的不分彼此亲近平等之心,也只有建立在这种视人如己不分彼此亲密无间平等之上的礼仪,才是至高至上的礼仪。也只有内心道德修为达到以人为己、亲密无间、平等之上的程度,形式才会发乎内心,才会像水一样满则溢出,也才能摆脱那种虚伪、造作的呆板的形式,也才是礼仪的真谛。而恰恰是这种对礼仪、道义、智慧、仁爱、诚信等道德规范的追求,打破内心的平静,成为束缚人心的枷锁,成为了危害自己生命的杀手。

盛开的花朵

以此而论,生命个体欲想达到养生的目的,就必须要毁除对自己意志的干扰,解脱对自己心灵的束缚,遗弃一切道德的牵累,打通通向自然之道的阻碍。庄子看来,追求高贵、富有、尊显、威严、声名、利禄,这些都是影响意志的因素。而容貌、举止、美色、辞理、气调、情意等,则是束缚心灵的六种因素。憎恶、欲念、欣喜、愤怒、悲哀、欢乐等,则是牵累道德的因素。离去、靠拢、贪取、施与、智虑、技能等,则是堵塞通向自然之道的因素。养生的要旨,就是要把这些困扰人心的因素看开,不致于使他们影响人心。不是这些因素影响人心,内心就会保持平正,内心平正就自然宁静,宁静就会明澈,明澈就会虚空,虚空就能恬适顺应无所作为而又无所不为。

盛开的花朵

庄子所谓的"无为",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作为,或顺其自然的作为。他所讲的"无所作为",本质上也是一种作为,只不过是不主动地去作为。他所讲的"有所作为",也应该是顺其自然而为,但不是有心地积极地作为,用心的作为,也自然不是汲汲以求取的作为,是一种处于无心的作为。

盛开的花朵

庄子认为,大道,是自然的敬仰;生命,是盛德的光华;禀性,是生命的本根。在庄子看来,行动合乎自然的本性,即是率真,行动如果受到虚伪感情的驱使,就失去了人之本性。知识,是在与外物的应接的过程中产生的,智慧表现为发自内心对事物的谋划。德之本质是出乎不得已的情势下的一些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积极地追求名声,就必然会适得其反,内心必遭受困扰,只有讲究实际,才会事事顺应,内心才会平静安适。 要想使得自己的内心获得平静,既要精于顺应自然之道,还要善于周旋于人世。即是要鱼和熊掌二者都要得到,而不可偏废。偏废一方,就不可能获取内心的平静,就会危害内心。

盛开的花朵

养生之要道,就是要追求平心,顺心。要做到内心平和、和顺,就要不计荣辱,就要忘掉生死。只有这样,生命个体才会被人敬重而不感到欣喜,受人侮辱也不感到愤怒。一切都源自于不得已,发出怒气是出于不得已而发,有所作为也是处于不得已而为,一切顺应心志,作为适宜有度。只有这样,才是归入了养生之大道。

肉头的花朵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