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教育的责任,固然要教给学生真理,但重要的 ,还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真理的能力;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魏书生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利其器”在学习上指的就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学得轻松、学得有效,也才会乐学。《好学生 好学法》这本书是教育家魏书生的经典著作之一,他以自己几十年教书育人的经验智慧为基础,为中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也为教师提供了诸多教学方面的借鉴。
远大的理想是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许多人的平庸,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高尚的人生目的。只是昏头昏脑地活着,不知道追求什么。许多学生学习成绩差,原因也在于没有明确的、高尚的学习目的。今天为了应付家长学,明天为了应付老师学,过两天为了应付考试学,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室坐着,被老师逼得不得不学。要取得好成绩,就应确立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也称为学习动机)。
伟大的周总理小时候就志向高远,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目标。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动力!周恩来就是以这种伟大而坚定的理想,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之崛起。我国杰出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在学生时代就确立了“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民族争光”的学习目的,使自己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1934年,童第周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科学实验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就连国际学术界也公认童第周是脊椎动物实验胚胎学的世界权威。年轻的数学家肖刚,上小学时就确立了“攀登科学文化高峰,为祖国富强做贡献!”的学习目的。他只读到初二就到农村劳动,在劳动期间,他凭着顽强的自学能力,达到了大学水平,1977年10月被破格录取为科技大学研究生,1984年在法国获博士学位,回国仅两年就被聘为教授,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
革命家李大钊说过:“青年啊,你们临开始活动以前,应该定定方向。比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到达目的地的一天。”目的不明确的学生,如同没有方向的航船,只是随波逐流,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彼岸。理想远大的人,学习目的才高尚,学习动力才持久;理想远大的人,活得才开朗、豁达、乐观、有为。学生应从小树立为祖国学习的远大理想。
强烈的兴趣是学习成功的最好老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和兴趣的顽强的入迷。”,他还说:“制造庸人的方法是极为简单的,那就是不让孩子热衷于某一事物,只这一点就够了,对任何事情都不着迷,都不感兴趣,这就是庸人的特征。”兴趣是能量的调解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处在内心的力量。据研究,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积极性高,就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反之,他的才能只能发挥20%-30%。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说,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其力量好比炸药,立即把障碍物炸得干干净净。兴趣不明确的同学要开发兴趣,培养兴趣。消极悲观的人觉得学习是受罪,乐观积极的人觉得学习是享受。所以,我们要做乐观积极的人。
魏书生认为,获得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情绪。面对同一事物,不同情绪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同样,面对明媚的春光,情绪高昂的人会为之欢欣鼓舞,奋发上进;情绪消沉的人则会为缤纷的落花而伤感,为纷飞的柳絮而惆怅。同样,面临一座高山,情绪高昂的人会为自己战胜重重困难,攀上顶峰而兴奋激动;情绪低落的人,则会对在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上跋涉感到苦不堪言,而最终望“峰”却步。怎样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呢?就从身边事、手头事、脚下事开始,从写一个字记一个词,算一道题,理解一个公式开始。硬要施加一个快乐的意念,硬是不让低落的情绪干扰自己。快乐的意念施加久了,就成为习惯,成为一种在困难面前也满怀兴趣去思考、去实践的习惯。
中小学生兴趣广泛,心灵的田野里长满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的幼苗。幼苗多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营养,争水分,争时间,结果谁也长不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应该理智地分析一下自己的这些兴趣的幼苗,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没希望长大的,哪些根本没有培养前途,然后忍痛割爱,像菜地里间苗一样,除掉那些没希望长大的幼苗,有希望的兴趣之苗要细心呵护。
英国大数学家麦克斯韦童年时,父亲有心将他培养成画家。一次,父亲让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金菊的花瓶。麦克斯韦画完,父亲一看笑了,原来满纸画的都是几何图形,花瓶是梯形,菊花是大大小小的一簇簇圆圈,那些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大概是表示叶子的。从此父亲发现了麦克斯韦的数学天赋,于是因势利导,培养他学习数学,使他一步步走入神圣的数学殿堂,并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生长在一个贵族家庭里,父母都爱好文艺,家里有很多文艺藏书。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列夫-托尔斯泰爱上了读书。有一天,他放开喉咙,高声朗读普希金的《致大海》,他父亲听了,点点头,脸上露出了赞扬的微笑,这个愉快幸福的印象留在了他的心坎上,直到晚年都没有消失。父亲及时发现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兴趣的幼苗,及时地给予呵护,扶植着托尔斯泰心田上那棵参天大树。可以这么说,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有他父亲点头微笑的一份功劳。
顽强的意志是战胜困难的必备法宝
所谓意志是人们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自觉地去克服困难,不断地调节、支配个人行动的一种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人们正是因为有了意志,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才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自激自励,坚韧不拔,直到辉煌的顶点。古往今来,诸多革命烈士、名医圣手、文化巨匠、学者楷模等,无不是意志的强者。如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就是依靠那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信前途光明的坚强的革命意志,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建立了新中国。马克思写《资本论》整整花了40年工夫,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其间的艰辛可想而知。
意志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重要条件。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锲而不舍,兢兢业业,始终如一,就会建功立业。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哪怕智商再高,遇见困难就打退堂鼓或虎头蛇尾,也不可能获得成功。近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学习热情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魏书生说:“你想成功吗?那么就别怕挫折;你怕挫折吗?那就不要期待成功。”他认为,现代社会,信息广,变化大,多元化,快节奏,高效率,多机遇,成功的机遇越多,受挫折的次数也越多,就越要人具备抗挫折能力。怎样培养呢?
他认为,首先,努力认识到抗挫折能力的强弱,决定人一生成就的大小。所有为人类做出大贡献的伟人,都经历过无数次挫折,都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其次,在挫折面前,要满怀必胜的信心。情绪不好时,不妨放开喉咙高呼几声:“我能成功!”面对挫折,绝不退缩,要千方百计去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再次,学习、生活中,都要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减少对老师、对家长的依赖,凡是自己能做的事,绝不请别人替做,只有这样,才会在克服困难中增长能力。再者,早上晚间,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质弱的孩子一般难以经受挫折。最后,多读一些伟人的传记。读的多了,会感觉到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和伟人比起来,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实在算不了啥。读伟人传记还可以向伟人学到战胜挫折的方法和技巧。有了抗挫折能力,便成了意志坚强的人,一个意志顽强的人,容易征服学习道路上的困难。
良好的注意力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注意力是心灵世界的天窗,没有它,知识的阳光是照不进来的,这是一位著名学者的经验之谈,它形象的说明: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学业上有所成就,科学上有所建树的重要条件。魏书生认为,注意力像聚光镜的焦点,没有它,燃点再低的物质也不会点燃。没有良好的注意力,再浅显的知识也记不住,学不会。80%学习后进生的学习不是记忆力、理解力有问题,他们记自己喜欢的歌星、球星的生活琐事,比老师、学习尖子生记得还快,有的猜谜语、参加智力竞赛常常超过尖子生。由此可见,学习上不去的原因,主要是注意力差。他们的注意力像找不到焦点的聚光镜,盲目地东一头西一头地照来照去,学习常常心不在焉、东张西望,自己的大脑成了四面八方信息的奴隶,不该做的事忙着去做,该做的事却不知道做,一天下来,一无所获。
魏书生认为,培养良好的注意力有这样几个要点:(1)明确学习目的,增强责任感。中学生心中应有为父母、为他人、为祖国争光的远大目标,高尚的精神追求才能变为实际行动。明确的学习目的能使人产生责任感,责任感能促使人采取积极行动,并使人的注意力得到发展。(2)理解所从事的事情的结果和意义。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能遇见行为结果并深刻理解其意义时,就能集中全部注意力去从事这项事业。一个学生真正懂得了预习的积极作用,就会专心致志地去预习功课,争取学习的主动权。(3)培养广泛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力量的源泉。兴趣广泛,可以引起更多的无意注意,使人在轻松的条件下接收影响,学习知识。(4)以意志努力保持有意注意,并使之升华为有意后注意。(5)防止过度疲劳。保证必要的睡眠和体育锻炼,及时变换活动方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
注意力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保证,良好的注意力可以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使人较为理想地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好习惯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
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莎士比亚说:“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老师如何教育学生,学生如何进行自我教育呢?魏书生经常给学生讲:“我们学校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自我教育就是帮助自己心灵中真善美的一面养成良好的习惯。最重要的不是口号,不是认识,不是情感,而是习惯。”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呢?
魏书生说:“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谁想实实在在搞教育,谁就不能在喊口号、激发情感上下功夫,谁就应该用力气提高认识,在行动上下功夫。”比如,《好学生 好学法》这本书里讲的自学、预习,你只是喊要自学、预习不行,只是认识到自学、预习重要不行,只是感觉到自学、预习很好也不行,一定要真的去自学,去预习。自学、预习一两次、三四次也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别的方法用一两次可能有用,也可能感觉不管用,只有多次用,用的娴熟,用得得心应手了,才会感觉确实有作用。
魏书生热切呼吁学生要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比如,每天养成预习的习惯、按时作息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自留作业的习惯、定期复习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写左手小楷的习惯、唱歌的习惯、跑步的习惯和做仰卧起坐、俯卧撑的习惯等。这样做,学习生活便像一首宛转悠扬、顿挫起伏的歌,忙而不乱,紧而有序。习惯使事情变得容易,习惯使阻力减到最低,习惯使体能和心能都节省到最低点,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源泉。
勤奋努力是驾驭命运之船的舵
勤奋是开启知识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这几句格言是说:勤奋努力将有助于一个人走向灿烂辉煌的明天。托尔斯泰说:“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华罗庚说:“我不否认人有天资的差别,但说根本的问题是勤奋的问题。我小时候念书时,家里人说我笨,老师也说我没有学数学的特别才能。这对我来说,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我知道自己不行,就更加努力。经常反问自己:我努力得够不够吗?”爱迪生说:“有些人以为我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如果他肯拼命钻研。”“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伟人的成功更是来源于勤奋。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动》花了3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
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现代的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坚定不移地相信:勤劳是做人的根本,是做学生的根本。如果学习的过程是一棵大树,那么想学习就有了根,会学习就有了干,努力学习就有了枝,会运用知识就有了叶。愿所有的莘莘学子用智慧和勤劳浇灌希望之花,结出丰硕甜蜜的果实!
后记:当然要想让学生很快掌握一套正确适宜、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非易事,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大胆实践,及时总结和提高,让教育前辈魏书生老师的好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更好地服务学生,更多地为祖国培育良才。
作者:吴利强,1976年生,1999年毕业于陕西教育学院,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十多年,宝鸡市金台区优秀教师、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宝鸡教育》兼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