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注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外,还应兼顾到语文素养中包含的道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
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传的良好效果。首先,教师要做到正人先正己,课前、课中、课后言行一致。例如,在穿着打扮方面,当以大方优雅、洁净素雅为宜,以此引导学生养成朴素、节俭的生活习惯。其次,在修身方面,教师应该言谈得体,举止大方,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成为学生的“偶像”,久而久之,在教师的熏陶下,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与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和印记;教师的态度、情感等对学生有着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启迪学生。总之,教师充分发挥个人魅力,从情感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带给学生正面影响,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充分利用教学素材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是最好的德育素材,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应该适时渗透德育教育,在他们心里播下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种子。
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多角度思考,多方面研究,多思维考虑,寻找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渗透的最佳结合方式,使学生既学到课本里的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感悟课本所延伸出的德育思想。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其字面意思,了解周总理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和博大胸襟之外,还应通过分组讨论、写读后感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感悟、理解什么是爱国?为什么爱国?并结合社会热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讲解《邓爷爷植树》这一文时,教师要将课文内容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感悟邓爷爷“希望我们的神州大地充满绿色,希望我们的祖国人民不再受洪灾的威胁”的美好愿望,让学生理解、明白植树造林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再例如,讲授《孔融让梨》一课时,教师可依托实物,通过课堂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了解“孝敬长辈,恭谦礼让”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总之,利用教学素材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很好地学到书本知识,还能让德育教育取得“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三、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向外延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给辛苦一天的爸爸妈妈泡一杯热茶或洗一次脚,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使学生从劳动中感受到长辈的不易,做一个乖巧懂事、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再例如,引导学生做一个“小小工作人”,鼓励他们收集废旧物品,再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让学生明白赚钱的不容易,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脚踏实地的人。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课外实践作业时,一方面要紧紧依托教材,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布置难、易、适中的作业,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要做好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素材和课外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 王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