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有个“我”
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双脚,一条路,一个远方。【可以将“茶”改为“清茶”,前后句字数相同。既然首段用整句,就“整到底”】
在流转飞扬的文字中,寻得一方净土,栖息情感,微闭双眸,畅游朱自清构筑的一片繁华。寻得共鸣,无畏无惧【“无畏无惧”不妥,与下文没有关系,改成“品味人生”,前后词语也正好结构一致】。
岁月匆匆,日子就这样的川流不息。《匆匆》中提到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作者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他不禁自我反问:“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直接引用原文,展现阅读积累,这是在写作中“亮剑”的一种方式】我愕然,对啊,正如他所说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这不正是我的感怀吗?
每每看到他如此反问,我总能陷入一片寂静的沉默之中,无以自拔。
他的思索何尝又不是我的?十几年来,我如同在沙地上行走,云淡风轻,没有什么足迹。春去春会又来,花落花会再开,时间就是生命每次的轮回吗?【加一句“可我又将轮回到何方?”】
他的《背影》众所周知【“众所周知”应为“广为人知”】,父亲微胖而蹒跚的背影穿越时空,成了父爱的经典镜头。那是在生活重压下渐渐衰老的父亲的背影。每当“目睹”父亲爬月台的那一幕,我总是泪水潸潸。
仿佛那便是我的父亲,而我便是那个远去的孩子。
依然记得刚上高中时与父亲离别的场面,他将我送上公交车,千叮咛,万嘱咐,直到车子开走时,他才悻悻下车,那个身影深深映入我的眼帘,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远方。
从未见到如此深情而留恋的父亲。在我脑海中,父亲总是用铁甲做外衣,用刺刀当武器,用最冷漠的外表来掩饰,眼测不出深度,心望不穿浮沉。然而,在离别时刻,铁甲、刺刀已被融化……
朱自清用细腻的文笔、独特的视角缀住了我的思考,仿佛我便是他,我因他的文章而行,总能寻到一个自己的影子。
他的文字萦绕着肺腑的孤岛,他的书中有一个袒露心事、领略生命的快意的我……【改成“有一个满怀心事、领略生命的我”如何?】
书里有个“我”
还记得那个具有“钢铁精神”的保尔·柯察金吗?每每读到他的故事,心中就像有干层铁皮鼓敲起那般,震撼着、浮动着我的心。
再回首,轻拂那书的封面,仿佛也可以感受到保尔的精神。翻开扉页,有关保尔的一个个画面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就像给我打了兴奋剂似的,我的心由此变得激昂奋发。
其中,最令我感动和产生共鸣的是保尔最后的时光。
保尔由于疾病缠身,不幸瘫痪,不得不终日卧躺在床上,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口述,让妻子写下一本小说。而这本小说就取名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么积极啊!可能他也料想不到都没想到这会给后人是极大带来多大的精神鼓舞。
但【中学生写作文,常常出现“虽然、但是”这样的关联词。实际上前后文并没有转折关系,要避免】单就他的经历来说,他是一个遭受重重困难但又凭借顽强的生命力一个个克服它们的革命先驱者。我很敬佩。
不是单纯的敬佩,而是产生共鸣的敬佩。
我,也有点小病吧曾与病魔抗争过,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常会感到疲劳乏力,剧烈运动时就可能会晕倒。医生建议我住院输血。但为了继续学习,我跟医生说不要,于是只是就拿了点药回来吃。虽然我【又是没有转折关系的“虽然”】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学习,我时常会感到吃不消。有时候也想到如果我这股劲没了会怎么样呢?答案是:不可能、不可以。因为结果真的是会很糟糕的。所以我就我鼓舞自己坚定信念,支持自己走下去。
虽然没有生像保尔那样的大病,但这也让我感受到了疾病的痛苦,与保尔那体现的精神品质产生了共鸣。
说真的,保尔·柯察金挺像我的,或者说,我也挺像保尔的。有时候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地读它,就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他,放入一个个场景中,沉浸在其中。
他给了我共同前进的动力,也或许将是谢谢你,保尔•柯察金!我以后你已成为我精神道路上的伴侣。书中有“你”,书中也有“我”,我愿用如书中的“你”那样,以顽强的精神向着磨难进发。
史铁生散文中的“我”
“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在生活的此岸出发,我泛舟湖上,到达书的彼岸,与书相逢,融我于书。
书里有个“我”,有关于生死的追问。
21岁的青春年华,史铁生却被命运永远地钉在了轮椅上,再也没有站立的可能。他不安焦躁,他悲观绝望,一次次,他走向历史询问着关于生与死的秘密。终于,他走出了山重水复的烦恼,走进了柳暗花明的喜悦。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有时候太看重了我们要回到虚无里去,结果忘了我们本来从虚无里来。”是的,不知死,安知生?死是归宿,生是过程,生死同一,过程即是归宿。死亡,本是带着回家的温馨的。
书里有个“我”,有对自然的感激。
祭坛石门里掉落的余晖,偌大的地坛里恣意生长的参天古树,一天天,一年年,阳光一次次用发丝扫去黑夜的阴沉,它们依旧不急不躁,不慢不快地行走在阳光里,伫立在大地上,像是要待到永恒。是在这样的肃穆与淡然间,史铁生从悲观的小我中挣扎出来,把命运带来苦痛化作对地坛饱蘸热情的赞颂,对万千民众的激励。
“千弦断,天眼开”,大抵是在那葱茏的绿意里才能写就如此精炼的字句。人的身体属于大地,魂魄属于天空,在岁月交替的无穷变化中,自然才是人类的归处,真正需要感激的是“母亲”。
书里有个“我”,有面对艰辛的信念。【这样单句成段,或者放在段首做中心句,使文章结构清晰】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他没有沉浸在对生活无休止的怨念之中,始终坦然接受风雨,并用顽强的姿态迎接命运突如其来的转弯。诗篇里,我们看到的不是轮椅上蓄积的疼痛,而是一个钢铁般强壮的巨人。
“我要看着自己,一直在写作着的心魄。”【这篇作文除了结构清晰之外,另一个优点是引用丰富,但这句话读写菌没有印象】不言弃,不放弃,生命是跌撞的曲折,唯有长风破浪,才可济沧海。
走进《我与地坛》,疼痛中的执着切肤般感同身受。正视生命,感激自然,直面艰辛。
——书里有个“我”,这是我与铁生的对话,更是我与自己的对话!
李娟散文中的“我”
李娟的文字像阿勒泰草原上狂野而又温柔的风,直吹得我这颗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安宁的心猛烈地颤抖起来。
我多么渴望像李娟一样,用一整天的时间,躺在一望无际的像翡翠一样的草原上【改为“像翡翠一样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要注意语序,同时尽量少用“的”】。
我眼里满满的全是蓝得发亮的天和大块大块洁白无瑕的云。在牛羊的呼唤声中美美地踏入梦乡,好像可以一直这样睡下去的舒适与安逸。即使来了一场急雨,只要将头和身子用外套藏好,任凭那暴风骤雨、风吹雨打也不能将我唤起,继续在睡梦中编织糖果色的梦。归家的羊群缓步渡过我的身边,我也不愿意挪动一下我的身子、我的脚。只是偶尔睁开一只眼睛,视线刚好撞上一只正在观察我的绵羊,又或刚好看到那个骑在羊背上、把背脊挺得直直的少年,像一个得胜的将军骑着他的白马逆光凯旋。【想象丰富,很有画面感】
这样自由自在随意而冲动的生活像一股新鲜的,带着花香的风吹进了我的心里,仿佛我也曾经在书中的阿勒泰生活过。
我多么渴望像李娟一样,那么贴近远古的森林,透过层层雾障,看见大地的血液源源不断地输向那些绿色的巨人,用最古老的方式将生命展现在我的眼前。
我用耳朵敏锐地感受到一滴水溅下的清脆、一朵花绽放的绚丽、一片叶子生长的强劲、一声虫鸣的辽远和清幽【语言很美,但是个病句,怎么改?】……这些美好的词语为它们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留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那种除了自然便剩下自己的巨大失落感和自卑感,使我们不由自主感谢森林、自然的伟大力量,使我们得以正确地认识到渺小与平凡,从而获得一次身心的洗礼。看到这样的文字,仿佛我也曾步入那样的森林,心中宁静、安详。
这样鲜活、灵动的文字是我不曾见过的,它带领着书里的另一个“我”,在文字筑成的海洋里畅游戈壁、荒漠、森林与牧场,收获心灵的感动,让灵魂在字符之间找到宁静的栖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