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初中成绩】专题小学成绩好初中却下滑严重,为了避免伪学霸,父母要重视2个问题

写在开始:本文主要是面向小学生尤其是小升初学生家长看的,但是对于已经出现标题问题即上了初中已经出现成绩下滑的初中生家长来说也有参考意义,我会在各个主要问题的分析中提出我的解决建议。

以下为正文:

“伪学霸”一词在小学升初中之后这个阶段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多的,当然,初中升高中也会有,但就我个人分析可能是因为到这个阶段一方面“基数”小了,毕竟大部分地区也只有一半的孩子能够考上高中,而真正说能关注到这个问题的往往也都是集中在重点或者比较优质的高中这样的范围里。

但是在小升初这个阶段则不同了,孩子别说是在小学成绩好升入初中成绩就差了,就连前一个学期、学年成绩好而这个学期、学年成绩变差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

这里面有一些原因是主观的也有一些是客观的,有的是来自内部的、家庭的,也有的则是来自学校的、社会的。对孩子们来说受制于各种能力的限制解决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但对于父母来说只要能够及时关注并给予引导、帮助往往还是会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改变的。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导致出现“伪学霸”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上存在不足。

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跟我们做父母的还是有很大责任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没有积极态度的成绩优秀是没灵魂的优秀,很难长久维持

应该所有人都会说“态度决定一切”也都知道态度的重要性,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往往会发现很多时候在很多事情上似乎态度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放在孩子学习上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上这点体现的有时候也是非常典型的,例如孩子到底爱不爱学、知不知道学、会不会学在很多孩子的成绩表现上其实并不明显——按道理讲自己想学的、爱学的、会学的孩子往往才会成绩更好才是,但是只要这个孩子“听话”或者因为“害怕”而被动去学,且父母、老师的要求也足够具体、全面,那么这样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成绩优秀也是极有可能的。

而且有一部分孩子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各种体验、感受等慢慢激发了自己的一些主动性,但还是会有一部分孩子注定会在学习上缺少内驱力的。

或者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比如同学、老师都换成不认识的人了,又或者是学习难度本身增加了,比如科目增加、难度增加等等之后,困难、压力变大之后,再加上到了小升初前后很多孩子都会有青春期表现,开始尝试反抗父母、质疑一切等等的时候,在学习上出现“退步”的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由于当下教育内卷的影响,太多的小学生家长急于在孩子成绩上发力却忽视了孩子心理、认知建设,是导致孩子“后劲不足”的一个很关键的影响要素。至于学校、社会等也会给孩子带来部分影响,但是在这方面比之家庭所带来的影响还是要小不少的。

就如同过去说行军打仗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样,在孩子教育这个问题上,不仅仅只是“学习”这一件事情,学习本身更像是在“战争”,但是之前的各种从态度、意识、战略、目标等等方面还是要有一定准备才行的。

日常关注孩子学习本身没问题,但还是应该多跟孩子去交流、分享一些诸如“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本身具有的意义”等等这类问题的。

除非你有极强的“兜底”能力,即无论孩子未来在学习上会如何你都有足够的能力护其一生无忧。否则不必说教,更不要去拿“阶级”、“等级”、“贫贱”等对比去“威吓”孩子,对他们而言他们其实是根本理解不了为什么“穷”会被人看不起,为什么“富”就一定会高人一等,最终他们只会变得糊里糊涂地就“嫌贫爱富”“盲目攀比”了。

多从自身提升、自我完善、生活美好等更积极的方向让孩子感受生命是可贵的、生活是美好的,以及在这一生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体会、感受、经历无数有趣还有意义的事情。

这种交流讲究的是“自然而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积累、梳理各种信息,慢慢他们自己其实就会做出一个很积极的判断,而这将会影响他们下一步的目标以及将要采取的行动。

父母不必纠结在“我不会说啊”“我都不懂啊”这样的矛盾中,这种事情不取决于你是否会说甚至都不取决于你是否懂得很多,最大的影响其实就是你自身的态度是否积极是否乐观,能不能把这样的态度感染到孩子就行了。

孩子的态度应该是孩子由内及外表现出来的, 而不是成为父母态度的一个被动落实的在载体。

没有自主的包办学习和思考是没有灵魂的机械活动

当下“鸡血”家长还是很多的,这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家长的积极、主动本身对孩子的教育是会有很多正面影响的。也有一些家长把自己的“鸡血”转化成了对孩子的“鸡娃”,这其实也没目前上上下下宣传的那么可怕。

例如那些鸡血的家长往往对孩子已经或者未来会出现各种问题给予积极解决的本身的确是可以让孩子少走很多的弯路,这点上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其他各种素质、能力上的培养上都会有积极意义的。

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反对、抵制“鸡娃”“鸡血”呢?

这是因为有太多的家长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一方面是自己并没有一个系统且切实可行的计划,而另一方面则是过于急功冒进。

由于大多数孩子在小的时候是很听话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少父母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到了孩子的具体落实以及最终成绩上,就像上面说的“态度”问题一样——孩子态度如何很多时候其实是无法在结果上得到任何体现的,因为你会发现可能只需要按照你的要求去逼着孩子落实下去,这些结果就自然而然得到了……

在具体的学习上这个问题的表现会更加突出!

我常常跟身边人说意思大概如下的一段话:

“从理论上讲,我能给任何孩子设计、规划一条确保他不但成绩优秀而且各方面综合能力都不差的方案,但是这并没有用,因为再好的规划也需要有人来帮助孩子去落实,需要有人能够鼓励引导孩子去做好,而这才是最最困难的事情……”

每年我都会解答很多家长在孩子教育尤其是在学习上的困惑,我就发现帮助家长们认清问题、理解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实不难,很多时候只要我说到了不少家长就马上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但是在具体解决的时候效果如何基本上还是取决于父母是如何落实的,而那些自己确实明白问题在哪了,但是却只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要求的去做的家长,往往用不了多久就又会回来问我说各种落实困难这类问题。

父母包办的太多了。

这其实是一个影响孩子未来学习能力尤其是在“后劲”上表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还是那句话,有些孩子确实是可以在这过程中自己摸索总结出各种经验、锻炼出各种能力来的,但是还是会有很多孩子在同样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失去了独立思考、自主规划以及钻研精神等能力的。

用“同一性早闭”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Marcia(1980)认为,同一性是一种自我结构——驱力、能力、信仰和个人历史的一种内部的、自我建构的和动态的组织。这种结构发展得越好,个体越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与他人的相似性,在将来的生活中清晰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种结构发展得越不好,个体对于自己与他人独特性的认识会更混乱,更多地依靠外部资源来评价他们自己。

我们这里只需要简单理解即可,即鸡血家长在鸡娃的情况下,孩子在学习上确实很努力很拼,但是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只是在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从学什么、怎么学到学多少等等所有的问题都是父母来主导、安排,他们什么都不需要考虑,只需要去落实就行了。即便是有不会的问题,他们的父母也会想各种办法帮他们解决替他们扫清各种障碍。

这类孩子会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生都很“听话”,他们会听父母的,会听老师的, 总之就是对于各种“权威”的话他们都会听,但唯独他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所以我不反对鸡娃,但是我反对过度鸡娃,而“过度”中除了一个“量”的问题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而这其中就包括了“包办”这个问题。

我们过于在意孩子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却忽视了孩子在掌握的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出哪些能力来。

再结合上面说的“态度”问题,如果都是由父母包办的,那么孩子成绩只是?“暂时好”“阶段性好”就一点不足为奇了——而事实上对多数父母来说,即便是再鸡血,等到孩子升到一定年级之后,他们所能够影响的其实大都是学习外围的东西,例如报班、例如刷题等,而具体到知识点,往往父母也只能根据答案来判断对或者错,而对知识点本身的理解却可能连孩子也不如的。

因此到了这个阶段,父母的各种鸡血实际上反而会成为了孩子学习的负担、干扰增多的主要来源。

所以无论孩子成绩在当下好与坏,父母都应该思考一下问题,不是说包办的多了你就要马上焦虑起来,也不是说你从不包办就一定是好事儿,就算是你认为自己已经是“有限度包办”也不要觉得就没关系了,我们要思考的应该是接下来要做哪些事情或者哪些改变。

可能会有一些家长不知道该如何思考、从哪些方面思考,这里我给出几个问题辅助一下,算是“抛砖引玉”吧:

1、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吗?

2、除了关于“升学”“前(钱)途”等问题之外,孩子知道为什么应该好好学吗?

3、孩子除了成绩好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兴趣爱好?你又是如何看待的以及安排的?

4、孩子对上的各种辅导班、做的各种教辅态度上是积极的吗,他们喜欢去做这些事情吗?

5、孩子的好成绩背后效率几何?他在学习上有没有一个相对稳定且未来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的学习方法?例如孩子的好成绩是在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大量投入下才获得的,那么你认为这样的方式是否可持续?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例如初中)时间不足、作业量大的情况下,失去了这些额外的补充学习辅助,孩子还需要什么才能够继续保持足够的优势?

6、孩子是否很在乎成绩?他在乎的是成绩本身还是因为成绩而带来的各种影响?例如父母的态度、老师的态度、同学甚至是亲朋的态度,如果他有朝一日成绩就是不能够很优秀的时候,这样的巨大心理落差真的到来时,你觉得他会怎样?为此你是否想过提前做哪些应对呢?

7、面对即将到来的“青春期”尤其是青春期中最可能出现的“叛逆”问题,你做过哪些了解和准备?

8、孩子到底是“聪明”还是“勤奋”?如果是聪明,我们的各种安排和要求是否其实是限制了孩子的进步?如果是“勤奋”,那么你认为促使他勤奋的理由或者说动力是什么?而这些东西未来是否都是可持续发展的?

……

问题有点多,且我也知道以上问题的思考未必会马上就有一个答案,但是我还是建议父母们花点时间好好思考这些问题,不急于马上想通或者马上就做出什么大的改变,但哪些是你觉得可以调整的就先开始着。

“伪学霸”转成“真学霸”实际上会比“学渣”转成“学霸”容易太多了,而当我们看完上面的分析之后,我想很多人都会相信这个“转”的难度,前者会更容易——因为你会发现后者要改变的是大都是要改变孩子,而前者更多的则是要改变我们,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改变我们却远比要改变孩子容易得多。

孩子们真的不容易,当父母的也不容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是人之常情,既然我们决定要做了,无论是决定怎么做、从什么方向去做,那么在做之前,我们还是应该把问题想得更完善一些。

“理论”固然需要“实践”方能达到“知行合一”,但是当下孩子的教育矛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不正是我们太多人忙于“实践”而忽视了“理论”思考吗?

希望本文能够给您带来一些积极帮助。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