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单选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知识。
第二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即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个流派,并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B项错误。
C项: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划分主要跟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有关,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C项错误。
D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属于认识论的问题,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D项错误。
2 、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可遏制的吸引力”,自诞生以来不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根源在于:
A.极其严密的理论逻辑
B.涵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具有极其渊博的知识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
第二步,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理论。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最鲜明的特征。C项正确,当选。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完整的整体。但是不是生命力的根源。A项错误,不当选。
B项:因为人类是不断的前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涵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涵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B项错误,不当选。
D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他们两人知识渊博,这不是根源。D项错误,不当选。
3 、 (单选题) 水往低处流是万有引力的表现,但人类可以使水向上喷涌,形成人工喷泉。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固有的
B.人类可以改造自然规律和现实世界
C.主现能动性对人类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D.人类利用规律是通过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来实现的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可以改造世界却不能改造自然规律,因为改造世界是按照人的需要改变事物的形态或空间方位,而自然规律是自然物体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不可以被改造。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是人强加给事物的。A项正确,不当选。
C项: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主现能动性对人类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C项正确,不当选。
D项:人类利用规律通过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来使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和形式产生了有利于人的变化。D项正确,不当选。
4 、 (单选题) 下列哪些要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过程称为生产过程:
A.人的劳动、劳动工具
B.人的劳动、劳动工具、劳动资料
C.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生产工具系统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知识。
第二步,生产过程是指从投料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直至成品生产出来的全部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是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按人们预定目的变成工业产品。因此,生产过程既是产品制造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和活劳动(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的消耗过程。也就是说,生产过程是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要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过程。C项正确。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一)活劳动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过程。活劳动是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
(二)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其基本要素包括:
1.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和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2.劳动对象是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分为两类:一是没有经过加工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如矿藏、森林;另一类是经过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粮食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3.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2.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5 、 (多选题) “人生就像牙缸,你可以把它看成杯(悲)具,也可以看成洗(喜)具。”这句网络用语:( )。
A.说明社会发展没有规律,人生无常
B.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思想
C.反映了一种对人生的看法
D.说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没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
正确答案:B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人生就像牙缸,你可以把它看成杯(悲)具,也可以看成洗(喜)具。”悲剧和喜剧相互对立,但都在人生之中,体现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原理,也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同时题干是对人生态度的解读,属于对人生的看法。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C项。
6 、 (单选题) 《孙子兵法》有云:“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破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这两个事实说明了: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
D.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指的是人们认识过程中主观思想和客观事物的辩证统一关系。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简单来说,就是主观要与客观的实际相符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马谡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知道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结果惨败,而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破赵军是结合了具体实际情况,把主客观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取得了胜利,说明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正确性。因此,这两个事实说明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项正确。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体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等。题干并没有体现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A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B项:物质决定意识是指,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题中并没有体现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B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C项: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都属于意识的范畴。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互相依存的。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这一观点,必须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反映都是正确、可靠的前提条件下。题中并没有体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更没有进行比较。C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7 、 (单选题) 《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B.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质变优于量变
D.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这说明了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其中蕴含的哲理便是量变引起质变。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表述错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项错误。
C项: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可见,量变同质变一样,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片面地强调质变比量变重要,是形而上学的观点。C项错误。
D项: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由此可知,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表述无误,但题干不是在强调质变与量变相互渗透。D项错误。
8 、 (多选题) 近年来,滴滴顺风车等网约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多的便捷。但是近日网约车连续出现女孩坐车被杀事件,引起了人民对外网约车安全的思考。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D.事物的新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B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B项: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辅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网约车的便捷性和危险性为一对矛盾,最初的便捷性转化为危险性,说明矛盾可以相互转化。B项正确。
D项: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网约车作为一种新事物,初期深受人们的欢迎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但网约车连续出现女孩坐车被杀事件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D项正确。
因此,选择BD选项。
拓展
A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题干中只说了网约车这一项矛盾,并未体现矛盾的普遍性。A项错误。
C项:矛盾的不平衡性,指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干中只说了网约车便捷性和危险性这一矛盾的对立面,并未体现矛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C项错误。
9 、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
第二步,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唯一检验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B项、C项:客观实在性、主体性和反映三种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都具有,但它们都不构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和反映论是所有唯物主义包括旧唯物主义都坚持的观点。唯心主义不仅不否认主体性,而且夸大和曲解了主体性。A项、B项、C项错误。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10 、 (单选题)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由( )决定的。
A.社会生产力水平
B.社会经济基础
C.党的政策
D.全体社会的共同意志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知识。
第二步,唯物史观认为,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它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故社会主义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上层建筑。B项与题意相符,当选。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具体解释如下: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A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C项、D项:根据上层建筑的定义和分类,可以判断出党的政策和社会的意志都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无法决定上层建筑。C项、D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11 、 (单选题) 针对进口“救命药”买不起、买不到等问题,国家医保局2019年6月印发的新版药品目录,优先考虑将国家基本药物、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慢性病用药、儿童用药、急救抢救用药等调入拟谈判药品名单,并加入医保目录。这反映了党和政府:
A.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B.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观点
C.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
D.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
第二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指的是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必须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心系民生,做到全心为人民服务。题干中医保局将重大疾病治疗药加入医保目录,就是为了解决群众买不到进口药的问题,就是在为群众谋福利,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B项: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但是题干只提到了政府的具体做法,这属于实践的范围,并未提及认识或者理论,未体现两者的辩证关系。A项、B项错误。
C项:一切依靠群众是指工作开展需要借助群众力量,要会动员、组织群众。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
12 、 (单选题)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在人生观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人生价值
B.人生态度
C.人生目的
D.人生道路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知识。
第二步,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方面的内容。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人生目的一经确定就居于人生观的核心,对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具有决定作用。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在人生观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人生目的,而不是人生价值,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B项:人生态度是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人生目的,而不是人生态度,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人生目的,而不是人生道路,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3 、 (对错题)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论知识。
第二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题干中“运动是有条件的”表述错误。
因此,本题错误。
14 、 (单选题) “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来看,高尔基的这句至理名言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生产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形式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主要是先天因素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知识。
第二步,题干中说“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说明人民通过劳动生产来对社会做出贡献,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的最基本形式,B项表述正确。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和C项:选项表述正确,但属于认识论的观点,未从人生价值观角度体现,故不符合题意,AC项不当选。
D项:题干里强调的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主要是靠后天的努力劳动去达成的,而不是先天因素,不符题意,D项不当选。
15 、 (对错题) 矛盾的普遍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矛盾的普遍性体现的是一般、共性。矛盾的特殊性体现的是个别、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矛盾的个性的关系。二者的辩证关系在于: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特殊性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所以,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而不是普遍性。题干表述错误。
因此,本题错误。
拓展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16 、 (单选题) “一带一路”的中国倡议昭示着中国与欧亚大陆在政治、军事和战略等领域的融合,必将推动世界秩序重构。这说明: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会影响生产方式
C.中国主导了世界秩序
D.欧亚大陆天然的是一个经济体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知识。
第二步,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它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人们一般把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内容称作是生产力,把其社会形式称作是生产关系,这两者都是生产方式的建设性内容。
本题要注意解题关键词“一带一路”、“政治、军事和战略”、“世界秩序”,其中“政治、军事和战略等领域的融合”指的是上层建筑。“世界秩序的重构”指的是生产方式,中国与欧亚大陆在政治、军事和战略等领域的融合,必将推动世界秩序重构,体现了上层建筑会影响生产方式。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题干中强调了“中国与欧亚大陆在政治、军事和战略等领域的融合”即上层建筑的作用,没有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项错误。
C项:“中国主导了世界秩序”是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一带一路”愿景的误解,不符合实际。C项错误。
D项:欧洲和亚洲国家之间并没有结成统一的经济体,“欧亚大陆天然的是一个经济体”的说法本身不符合实际。D项错误。
17 、 (对错题) 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由抽象到具体最常见的推理方式,是最高级的思维方法。(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
第二步,归纳与演绎是写作过程中逻辑思维的两种方式。人类认识活动,总是先接触到个别事物,而后推及一般,又从一般推及个别,如此循环往复,使认识不断深化。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体现,被誉为人类思维最美的花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先锋队和突击队。
因此,本题错误。
18 、 (对错题) 哲学的党性是指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知识。
第二步,哲学的党性也称“哲学的党派性”。指哲学中存在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在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基本派别与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
因此,本题错误。
拓展
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世界统一于精神。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19 、 (单选题)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中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此论断体现的哲学道理,最契合的是:
A.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B.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论知识。
第二步,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中含动,动不舍静”,该观点正确的认识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即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CD项只阐述了运动和静止的其中一个方面,与题意不符。ACD项排除。
20 、 (对错题) 人类社会形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知识。
第二步,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因此,本题错误。
拓展
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是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体系以及全部社会关系体中占重要地位,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