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有关精神以及专项行动方案有关要求,落实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推动专业队伍建设的具体行动,加快促进上海的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11月1日,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等单位,联合举行了以“数智引领发展,产教融合未来”为主题,2021智能制造规划/咨询师培训开班仪式暨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落成仪式。
仪式上,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授牌成立首个上海市中职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与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平台有限公司就人才培养合作签约,成为首个智能制造研发设计型人才与工匠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战略合作签约单位,并为6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的智能制造专家颁发聘书。
落实产教融合机制,助力智能制造强国
智能制造是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是上海“十四五”期间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推动上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上海市建设100+智能工厂专项行动方案》中指出,鼓励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和学校联合建立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作为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校、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联席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坚持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育人机制,深化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推进产教研深度融合,多维发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建设方面,工商外结合聚焦智能制造等领域,优化调整专业布局,专门成立智能制造教学部。在此背景下,工商外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的落成,以及与相关企业的签约可谓是水到渠成。
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书记沈军指出,本次培训班开班、人才培养基地的成立,是统筹政府、学校和企业资源,深度融合产教,向联合建立高水平产业人才培养体系迈出的坚实一步,也是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切实举措。下一步,上海将把数字化背景下的产业需求融入到职业教育当中,联合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有益探索,为上海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培养输送更多技能人才,确保“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落地见效,并将经验复制推广。
积极携手多方平台,共筑“大国工匠”培养基地
工商外被选择成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不仅源于其注重实干的培养体系、丰富的产教合作经验,更源于学校积极向外拓宽合作,主动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今年,经信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之一的“系统职工技能素质提升项目”在工商外闵行校区智能制造教学部落地实施,通过该项目构建政府、职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深化发展,更好服务于产业升级转型。此外,经信系统首个劳模工作站也在工商外揭牌,首批四位经信系统的劳模工匠入驻,通过定期开展劳模主题讲座、劳模座谈会、劳模精神进课堂等活动,加强劳模工匠精神宣传和引领力度,激励广大师生发扬工匠精神,把学生培养成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德技双馨”专业技能人才。
为了让课堂知识用于实操,让技能人才发挥本领,今年10月,工商外领导团队走进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与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智能制造与信息工程研究所进行交流。工商外看重平台的先进性,平台肯定学校的培养模式与产教结合经验,双方一拍即合,以此为契机,建立人才合作机制。
今后,通过合作平台,工商外将优化中职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布局,进一步调整新兴技术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培养更多的紧缺人才。
此外,发挥上海交通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学术优势,通过开展党支部共建、研究生代教和教授开讲等系列活动,促进双方交流合作,分享优秀的教学理念与先进的智能制造知识,全方位促进职业学校及学术型高校共同发展。通过上海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的优势,依托数字化实训室共建共享项目,加强产教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争取进一步辐射全市中职校智能制造专业,积极探索上海中职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针对基地的落成,工商外校长冯梅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拓宽中职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在智能制造专业领域交流合作的渠道,为全面落实人才培养工作提质培优和增值赋能。主动对接上海“3+6”重点产业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为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