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3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中国典籍里的许多名言一直流传,比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功夫。(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全国人大代表文史研究员钱念孙在接受专访时,谈到“君子文化”应该而且可以发扬光大。他认为君子文化浓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要部分,贯穿中华民族自春秋以来的发展史,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民族心理积淀。他还说:“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即为小人。”“做君子还是做小人?与身份、地位无关,关键在于你为人处事时的一次次选择。”
关联这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触、思考或者联想?学校社团节在即,安排了一场“今之君子”主题讨论会,你将作为“国学社”的一员作中心发言,现在请准备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选关联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至关重要的是“关联两则材料”确定发言的立意。
材料一:三则典籍名言从不同角度讲要如何待己待人:孔子说要重责自己,轻责别人,强调的是要注重自我提升,严于律己,宽容他人过错,宽以待人;荀子主张博学之余要加强自我反省、自我观照,做到既博又智且无过;阳明先生鼓励心上用功,从起心动念处用功,为善去恶。
材料二:这个专访包含了两层意思。“君子文化”应该而且可以发扬光大;做君子就在于对“善”的选择。接下来,就要“关联两则材料”确定立意角度,绝不是要面面俱到,最基本的做法是从上述材料中各找一个点建立有机关联。
然后要注意情境设置。作为国学社的成员,在主题讨论会作中心发言,一要注意紧扣主题和自己的立意,条理明晰,语言有感染力;二要尽可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思考,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生命故事。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世界这么大,人生这么长,总会有这么一个人,让你想要温柔地对待。——《哈尔的移动城堡》
②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不可能忘记,只不过是想不起而已。——《千与千寻》
③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以上三则材料激起了你怎样的联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三则材料的指向非常明确。材料一来自宫崎骏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将写作方向指向“写人”;材料二则强调“回忆”,有些记忆永远不会忘记,只是没有找到触发记忆的那个机关而已。材料三将主题升华为“相知和距离”,这样的内容带着对生活的思考,更有哲理。写作时考生可以选择上述材料中的一则来写,或者重点写人,或者重点写事,或者重点阐发一种哲理。
考生可以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那些难忘的、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和事。比如对自己成长影响较大的人、一起成长的人、对自己的思想有较大触动的重要时刻、素昧平生却带给自己温暖的那些人和事等等,要记录他们的典型事迹以及带给自己的感动。
参考立意:
1.无法忘怀的身影。2.记忆中的那一抹鲜红。3.明月何曾是两乡。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家喻户晓的经典黄梅戏曲目《女骑马》,讲述了勇敢的冯素珍不顾世俗眼光,为了救与自己相爱的丈夫李兆廷,而只身赴京最终解救丈夫成功,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但这首戏曲却因被某网红“魔改”而在网上掀起一股热潮。该网红利用夸张的表情动作和略带矫揉造作的唱调演唱经典黄梅戏曲目,之后被央视痛批不尊重国粹,随后该网红道歉解释并以流行唱腔重新诠释。
有人说,“魔改”黄梅戏,不能因流行而扭曲经典原本面目;也有人说,该网红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弘扬了传统经典文化,并不需要打击;还有人说,改编经典的目的是重现经典,用新的元素演绎经典,不可完全颠覆原版的本来意义。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根据上述现象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由现象与评议两部分构成。第一、二段概述了黄梅戏《女骑马》的主要内容与网红“魔改”《女马》的现象,第三段给出了针对上述事件的三种意见。材料整体上关涉经典与改编的关系问题,可探究的空间是深广的,考生有充分的深度思辨与自主言说的空间。
这道作文试题,可以在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三种争议观点,择取合宜角度来立意构思、谋篇布局。
(二)参考立意
①改编经典作品,前提应是尊重经典,不可颠覆经典原意;
②经典的“魔改”有历史、文化与艺术、审美等多维边界,要谨而慎之,不可肆意妄为;
③传承并弘扬经典,必须要与时俱进,吸收流行元素,引入创新手法;
④给经典“魔改”者以一定程度的包容,允许试错,及时矫正,为艺术的创新腾出自由与鼓励的空间;
⑤改编经典须主动担当传承、弘扬经典的重任,不可仅以“网红”流量、牟取私利为着眼点;等等。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首名诗写道:“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他本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少爷,家里有“鸦飞不过的田产”,却在国难当头之际抛家舍业,选择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他说:“为了我们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叫彭湃,牺牲于1929年。
他幼年受尽磨难,成年后被派往苏联学习机械,由于国家核动力专业急需人才,他服从祖国需要选择改行,硬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搞成了核潜艇,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叫彭士禄,彭湃烈士之子,去世于2021年。
一百多年时光,两代人的选择,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题目的两个关键词是“选择”与“改变”。
关于“选择”,从材料内容可知,这里的“选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选择,而是特指人生道路的选择。诗句说“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行人稀少”意味着未知和艰难,彭湃、彭士禄父子两代人所作的都是这样的选择。
关于“改变”,诗句说“它改变了我的一生”,材料末说“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改变了自己”是说使个人走上完全不同的另一条人生道路,“改变了很多”包括改变了环境和身边的人,甚至改变了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
整合起来,“选择”与“改变”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可以是因果关系,即因为“选择”所以“改变”;可以是条件关系,即只有“选择”才能“改变”;也可以是假设关系,即要想“改变”必须“选择”;等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材料中两位人物的“选择”都是出于祖国的需要,都是个人服从国家的英雄行为。而且,他们还是父子,是两代人在不同年代的“相同”选择,这说明材料的本质内涵是:
前赴后继,代代相传,在决定人生道路时选择服从国家需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国家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
那么,作为高三学生,我们也正面临着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我的选择是什么?我准备改变什么?这也是这道作文题可以遵循的基本思路。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
——柏拉图
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
——蔡元培
不言体育而空言道德,空言智识,言者暗矣,听者心厌矣,究于事实何裨之有?
——恽代英
读了上述文字,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又有什么感受?假如你所在的班级将举办一次以“我看体育”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材料选取了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家关于体育与人生(生活)之间的关系的精辟论断。的确,体育不仅是竞技,更要融入生活。体育融入生活,可以缓解压力,带来快乐。歌德说:“只有运动才可以除去各种各样的疑虑。”体育代表的不仅仅是运动本身,更是一种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体育活动作为磨砺吃苦精神和锻炼坚强意志的手段,可以把强健体魄、激励勇气、磨砺意志上升为人格重塑的首要前提。体育的作用在于能“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青年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可以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享受乐趣。正如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深刻地意识到的那样,必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方能刚毅有为。
以“我看体育”为主题,意味着写作时要在吃透材料内涵的基础上,表达“我”——时代青年——对体育与生活(人生)重大意义的充分体认与努力践行,即表达我辈青年在上述富有感召力的话语的感染下,正确认识体育对生活的价值,走好人生之路的感受与思考。这是一个“小”题,可以“大”做;这又是一个“虚题”,应当实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