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散尽,春风和煦,又是一年植树的好时节。在今天这个播种绿色的日子里,选择一处营养丰富的土壤是助力种子萌芽的基础。上海大学作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一,科研能力和水平处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学校强劲的综合实力也让上大成为了培育英才的肥沃土壤。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上大校园,一起揭秘这片承载理想的沃土吧。
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一直以来学校不忘初心使命,正以稳健的步伐向着建成与上海城市地位相匹配、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这一目标前行。依托一流的科研平台,学校自新组建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在多个研究领域都闪耀着上大人的智慧之光——
黄宏嘉院士
黄宏嘉是微波和光波导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上海大学名誉校长,他被誉为“光纤之父”,曾于1980年主持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根单模光纤。黄宏嘉这份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精神,也潜移默化地激励着一代代上大人在光纤领域不断探索。
上海大学“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
信息在高速路上飞奔,上海大学“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功不可没。实验室前身可以追溯到由黄宏嘉院士建立并领导的波科学研究实验室和林如俭教授建立并领导的现代通信研究室。
近年来,实验室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国际学术前沿问题和国家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突破性成果,研制出的超宽谱铋掺杂系列光纤,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发光光谱3dB带宽大于70nm,宽带放大光纤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吸引华为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
在我国冶金界的知名科学家、我国喷射冶金技术的开拓者徐匡迪院士的指导下,上海大学还在冶金领域走出了自己的风格。
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组建了围绕绿色低碳冶金与先进制造方向的科研团队,经过二十余年的攻关和耕耘,在氢冶金、富氢煤气重整改质和还原铁矿石、经济规模制氢、CO2捕捉分离和利用等关键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工艺优化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在氢冶金和低碳技术领域形成了雄厚的积累和知名的行业影响力。
碲被誉为“现代工业、国防与尖端技术的维生素”。材料学院付建勋教授团队通过多年不懈探索,将碲冶金技术成果引入高品质特殊钢的产业化应用,原创性开发出碲系易切削钢、碲系非调质钢、碲系不锈钢,碲系模具钢,每年为社会创造数亿元的社会价值,大力促进了我国特殊钢产业的技术创新。团队也于2021年荣获中国冶金行业最高科学技术奖——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
如今,实力雄厚的上海大学已经成为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成员,将继续开展低碳冶金理论、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的技术攻关,推动钢铁绿色冶金与先进制造技术进步。
孙晋良院士及团队成员
上大人的科研成果,还被应用于航天、国防和海洋强国等领域。孙晋良院士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幕后英雄,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冲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及部委下达的重大科研项目,研发出了一系列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重大项目的特种材料,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军工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家宝一直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工作,项目研制的新一代导弹SRM喷管的高性能碳/碳喉衬材料已应用于火箭军、海、陆、空多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并批量生产装备部队,某些重点型号由中心独家研制供货,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军工建设做出了贡献。
上大校园中还有一个驰骋海洋的团队——无人艇团队,他们以锲而不舍、不畏艰难的精卫填海精神打造出精确执行海上任务的无人艇,团队研制的“精海”系列无人艇已广泛用于南海巡航、东海勘测、南极科考等领域……2016年获得我国无人艇方面的首个国家技术发明奖。
赓续红色基因,在改革创新中砥砺前行的上海大学还有很多亮眼的科研成果,它们如同破土新生的幼苗,为中国建设注入新鲜力量,也为上大学子的梦想提供了一处栖息地。相信在上大浓郁科研氛围的影响下,会有更多创新型人才走出上大校园,服务国家发展。
今天是植树节,让我们一起在上大校园里播种希望,筑梦远航吧!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上海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
本文素材来源:上海大学官网/官微、 上大材料、上海大学先进凝固技术中心、上大发布、 上海大学本科招生、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