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考研日渐“高考化”?你怎么看

前段时间,2022年考研国家线公布。与历年国家线相比,除少数专业外,分数线普遍大幅度上涨,有的专业涨幅超过10分。相较2021年A区学硕哲学、历史学、艺术学甚至上涨15分,教育学、法学上涨14分;A区专硕审计、体育、文物与博物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艺术总分线同样上涨15分!

一时之间,“教育学考研”、“新传考研”“考研分数线普涨”“300万考研人落榜”等一系列考研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榜单。有考生感叹,“400分以上都不算高分”“现在的考研已经赶超高考,甚至比高考还难”……

在“考研热”的持续升温下,考研俨然已成为“二次高考”。1078万人的高考和457万人的考研,到底哪个更难?未来考研还会更难吗?

据教育部公布的消息,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457万,比上年增加了80万,增幅达21%。这一报考规模为何惊人?要知道,200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仅为79.7万,还不及今年较去年的报考增长人数。

为什么会出现持续高涨的考研热?这主要是由招聘门槛水涨船高导致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是学历的相对贬值。当下,研究生学历越来越成为入职的起步门槛。

可以说,当下的考研,已经成为社会竞争与筛选的前置条件。此前,承担这种职能的是高考,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后,这种前置筛选的压力,逐渐转移到考研上。

如此一来,考研便成为很多大学生的核心目标,考研本身也愈加应试化。当下,不仅考研培训机构比比皆是,在一些“双非”高校,大学生活也变成了“高四”,很多人从入学起就集中精力准备研究生考试,真正的大学专业学习反而不受重视。在一些考研大省,很多备考的同学,其刻苦程度丝毫不亚于“超级中学”里那些勤奋的中学生。每日挑灯夜战、排队抢占图书馆的安静书桌成为很多同学的日常。与此同时,不少高校也在创造各种条件支持这些早早立志考研的学生,因为读研率、保研率可以成为高校在招生竞争中的宣传亮点。

如今,“优秀=读研究生”的观念越来越有市场,考研越来越“热”,也日渐成为事实上的“二次高考”。然而,研究生毕竟不是普通的高等教育,而是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现实中,太多学生与家长把研究生当成更高层次的大学来读。一时间,适合的、不适合的学生纷纷涌入。

为什么会出现持续高涨的考研热?

毫无疑问,是就业,或者说用人门槛水涨船高导致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是学历的迅速贬值,研究生学历越来越成为用人的起步门槛。

近几年来,为缓解就业压力,国家采取了系列扩招政策,包括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招生规模近年进入一个快速扩张期,仅2020年就扩招了19万,研究生招生110万人,2021年继续扩招,去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逼近120万,达到了117.7万。

80年代,考一个大专,也是天之骄子,因为满打满算,本专科招生一年也只有几十万,专科生也稀罕。那时,各中学看的是升学率。1999年开启大扩招之后,大学招生从108万增长到去年的1001万,大学毕业生也从2001年的100万,增长到今年的1076万。1990年,全国招了3万多研究生,去年招了近120万研究生。从3万多到117万,我国研究生招生数21年激增30多倍。

人人都是大学生,于是用人单位就看你的毕业院校。人人都是研究生,用人单位不仅关心你是哪个学校的研究生,还关心你本科是哪个学校的。这就是残酷的社会筛选,学历贬值就是这么一步步实现的。

在招收人数节节攀高的背景下,想通过考研,以研究生学历解决就业的问题,越来越困难,研究生已经失去了标签价值。

与此同时,我国高考招生人数也在持续上涨,尤其是近年来高职大幅扩招。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2021年全国本专科招生总量超过千万,几乎人人都能上大学了。就业形势严峻,如今大学生也只是一个普通劳动力,研究生标签又能为就业增加多少砝码?

说穿了,当下的考研,已经成为社会竞争与筛选的前置,过去承担这种职能是高考,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后,这种前置筛选的压力,就逐渐转移到考研身上。

高考的尽头是考研!考研成了很多大学生的核心目标,也已经出现全面应试化。不仅相关培训机构比比皆是,在一些地方双非高校,大学学习也变成了“高四”,很多人从一上学起就开始精心准备考研,核心准备研究生考试笔试的科目,而不是大学相关专业的学习。

真的需要这么多研究生吗?

考研高热之下,有网友评论说:“其实没必要招那么多研究生,四五十万人录取总数就可以了。一个普通二本三本的研究生毕业了你会指望他们去搞科研么?”

研究生招生是为了高校研究工作,不是本专科培养,更不是义务教育,人人都上研究生可能吗?需要吗?

2021年,全国招收超过110万硕士研究生,还在继续增长,已经太多了!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同,不再是知识的学习,是研究。适合读研究生的人毕竟是少数,目前在读的研究生就已经普遍出现了这种不适应。招生计划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让更多的人读研究生,不仅是浪费国家资源,也可能在浪费大学生自己的时间与资源。

但近几年,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其中最重要是原因是因疫情引起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用考研分流应届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区已明确2022年研究生将持续扩招。

即便如此,从近年招录数据来看,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涨幅远赶不上报考人数的超大涨幅。即便一直扩招,竞争压力还是在明显增大。

研究生招生制度与高考不同,一直是“笔试+复试”的选拔形式。其中,笔试重在考察基本知识储备,复试则是对学术、科研等综合能力的考察。但在“二次高考”等错误认知的影响下,研究生招生考试也越来越高考化,笔试成绩被默认为“核心成绩”,甚至是唯一的标尺。这一观念,在加重考研应试化的同时,也导致研究生招生中复试权重的扩大举步维艰。

对此,很多人也积极建言献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研究生招生应该效仿其他国家,推出自己的大学学业水平测试,实行“申请审核制”,曾勇委员则提出应该扩大“推免”比例。笔者认为,考虑到国情文化不同,在目前的情况下,推广扩大推免制可能是一个更容易实施、切合实际的办法。

多年前推出的“推免”制度,是我国招生制度改革的一次积极尝试。推荐免试研究生是指不用参加研究生笔试而直接参加复试的一种招生形式。它以大学生三年在校成绩为基础,综合多方面表现进行“推免”。

这一制度下的研究生招生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也赢得了广大高校与导师的普遍欢迎。很多研究生导师告诉笔者,推免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更高,也更适合进行学术和科研领域的深造。

但遗憾的是,因为存在推免生占比过高影响公平公正等争议,这一更为科学的招生改革近年来未能继续扩大。

其实,推免制度在实现综合评价、科学选拔的同时,也有公平公正的保障。推免生资格的获得主要是按学生大学三年在校成绩确认,然后是在班级和学校进行公示,即要接受利益攸关方——同学之间的监督。这种监督其实比泛化的网络公示更有意义,也有力地保障了推免制度的公平性。

当然,对于推免制度,一些学生也会存有疑虑。比如,对很多普通高校学生来说,存在无法获得推免名额,或名额过少的问题。对此,完全可以考虑扩大推免学校与比例来解决。当然,原来的全国统考渠道可以继续保持在一定比例(比如不低于50%),逐步通过招生考试改革,让平时表现优异、真正适合深造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今年的考研肯定不是最难的一年,考研的难度还将继续增加。

扩大推免会让一部分本科生跳出考研的“卷”,但是推免占用的招生名额增加,普考招生计划缩减是不是让考研又“难上加难”了呢?

考研热引发的各类话题和现象让我们思考,考研不应也不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二次高考”。

如何探索未来研究生分类考试和分类培养,推进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才是当务之急。总之,考研越来越“卷”的背后,是社会竞争前置导致考研日渐“高考化”的趋势。相关招生制度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这一趋势,根本的解决,还需要回到社会竞争与评价层面。

对此,你怎么看?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