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中秋节语录专题之中秋说月,从唐诗五首来看唐朝中秋节,唐朝崇尚明月下沐浴身心

当时中秋节中秋月5首:一年一次的晚安,万里常时中秋节是农历的8月15日,当然现在一般是公历9月。

当代的中秋节,通常会回家和亲人团聚,吃月饼,吃螃蟹,子鸡炖板栗,吃桂花糕,喝桂花酒。以团圆热闹为主,是春节之后又一个家庭团圆的重要节日。至于有无月亮,那并不是太重点。城市的高楼和灯火,早已经盖过了月色,但是每个人心里还是有一轮圆月的。

追溯历史,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唐朝的八月十五很少写团聚和宴会,大量的诗词和文献里,都是写认认真真看上一回月亮,虔诚沐浴在月光之中,且诗词中很少出现酒,歌舞,食品,这样看月亮有意思吗?

不可否认,月亮最美的诗是出自唐朝。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农历的仲秋,有秋分这样非常重要的天文时刻,是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之时。此时是一年中日月星象最正的时期。上古先秦周朝就有秋分祭月的盛大仪式和传统,祭祀天神,庆祝丰收。这种传统在上层统治阶层代代承袭。因为秋分代表着皇帝代行天命的权威。

二,秋分可能没有圆月,但是总有一轮圆月出现在秋分前后,就是八月十五的秋月。而中国在节气秋分之外,还流行一种月神祭祀。春天祭祀圆月带来雨露和生机,秋天祭祀圆月带来丰收。秋分和中秋节的祭祀逐渐合二为一,大部分融入了中秋节。

三,唐朝之前就有秋天高台沐月的风俗,类似春天的上巳节。先沐浴更衣,然后在仲秋的明月下,以虔诚的姿态祈福,并沐浴明月。

四,唐朝是一个尊崇道教的朝代,附会很多神话传说,并在各种节日节气盛行道教的礼仪。这些礼仪无不是以洁净清虚为前提。

五,唐宋有被现代人忽略的八月十五的一些传说,传说这天的明月最明最正,占天地之正气,所以各种鬼魅无法躲藏,在这样的明月下沐浴,自己也能获得庇护和保佑。

所以在唐朝,八月十五中秋节,更多的是崇尚个人在明月下沐浴身心,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并从中获得精神力量的一个日子。正是这样的仪式感,唐诗中很少出现世俗化的酒,歌舞,食品,以更虔诚洁净的心情去拜月望月写月。

“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

列野星辰正,当空鬼魅愁。

泉澄寒魄莹,露滴冷光浮。

未折青青桂,吟看不忍休。”[唐]方干《中秋月》

那凉爽的天上,淡淡天际的云烟之上,一轮十五的月亮皎洁升起。

在天空,那星辰回到了最正的位置,照耀天空田野。

在皎洁月光的照耀下,那空中一切鬼魅无法现形。

天上的明月就像在泉水里洗过一样,冷冷晶莹的光辉。

那每颗露水上都反射着月亮的光辉 。

我没有能力去月宫折下青青的桂枝,但是这样的明月,让人仰望,目不转睛啊。

有人说,你不能以一句诗来证明唐朝八月十五的月亮有驱除鬼魅的传说吧,证明在宋朝孙纬的中秋诗里“中秋中夜月,世说慑妖精。”说的是世俗中传说中秋的圆月可以震慑妖精。

那么,这就能够解释古代人一向畏惧黑夜,而独钟情中秋的明月,唐朝有大量的户外秋月诗,乃是因为月亮是最重要的护身符啊!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唐朝张祜《中秋月》

这是歌咏中秋的圆月。那碧落天空之上的明月,看得见桂花树的清影,仿佛在婆娑摇曳。

这情美的秋天是素净澄澈的佳期。

一年中这是最好的夜晚,普天下都可以看到月亮的光辉。

不得不说秋月的背景是天高气爽的秋天,比起其他的季节,空气能见度好,更显得日月星辰的靓丽模样。

这月亮说无情恰恰有情,这秋月分明最无私最公正,它不仅照耀富庶之地,更照耀了边关绝域。

这是带着拟人的感情赞美中秋的月亮,想必你在边关时,一定会放慢脚步,你在荒寒的边城时,一定是缓缓落下,因为你一定知道,那里有人,靠看见你,寄托着千里相思。

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对于月亮和月光的想象,仿佛自己的心愿和话语可以通过月光传递,月亮中转,万里传情。

实际这种联想现在已经实现,就是靠光纤通讯。

人类的思念真是一个好东西,正因为有思念有愿望,总会一步步变成现实。

"古今逢此夜,共冀泬寥明。

岂是月华别,只应秋气清。

影当中土正,轮对八荒平。

寻客徒留望,璇玑自有程。"唐朝潘纬《中秋月》

古往今来在今夜,都希望月亮能照耀到微小的洞穴和波澜。

这不是因为今天的月光和往常不一样,而是因为这个时段,天地都在一片清爽的秋气里。

尤其是今天的月亮,是一年中最正最圆的时候。

那么这肯定和天象节气有关,古人认为秋分左右,昼夜平分,日月公正无私,中天普照。

所以中秋节的圆月理所应当是高高挂在天中,公正照耀四野八荒。

这也是中秋月亮的深刻含义,清明公正。

只有那不懂得天机的普通人为月亮的来去兴奋惆怅,希望永远留住月亮,却不懂得自然有其不变的规律和行程。

比如这中秋的月亮,它自有它的归处。

这首诗其实写出了唐朝人重视中秋圆月的主要意义,中秋月是深刻影响人们生活历法的天文美景,也有着正面的心理意义。清正,公平,圆满,大气。沐浴月光之下,能生出浩然之气。

“登楼仍喜此宵晴,圆魄才观思便清。

海面乍浮犹隐映,天心高挂最分明。

片云想有神仙出,回野应无鬼魅形。

曾向洞庭湖上看,君山半雾水初平。”唐朝可朋《中秋月》

唐朝望月多半水边楼上,很大程度也是原始自然祭祀的遗留,美景是自然而然的衍生物。这不能不说唐朝人的虔诚,后代心中有山就是山,心中有月就是月,酒肉穿肠过,某某心中留,是不符合唐朝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态度的。

所以他们择高台而登,临海潮而望,只为虔诚守望一轮真正的中秋月。

从明月初生到月满中天总是要半个夜晚,但是这点时间是必须且认真抽出来的,守望月满。

这是海边的高楼,先是看见月亮从海平面半沉半浮,直到月到天心。

偶尔会有云彩飞过,让人想象那是神仙在驾云出游,回看田野山峦都在皎洁的月光下,想必所有的鬼魅都被如此皎洁的月光给镇住了。

我曾经在洞庭湖看这中秋明月,不过那里有洞庭君山,云雾缭绕,没有这里海上明月的清朗大气啊。

可以想到唐朝的八月十五的晚上,各大景区实际很不寂寞,人们虽然不是歌舞狂欢,但是都聚在一起,仰望最美最皎洁的月色。

当然他们肯定会吃饭喝酒,那么会提前到月初之前,或者下半夜之后。

当然李白是另类,将船买酒白云边,他本身是道士,自然有他狂放不羁的一面。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唐朝栖白《八月十五夜玩月》

那么中秋月正是有那么多深刻的内涵,有正当清秋,才成为最美的秋月。

平常的月圆不是不美,但是比起中秋的月亮,仿佛总少一点清气,一点无私的圆满,一种大气。所以中秋月成为了最美圆月,在秋的季节,在丰收,在思念里,变得格外皎洁圆润。

只有中秋节的月亮,人们放心沐浴在月光下,看着秋草露珠,享受着月光皎洁。

人们在这样的月亮下,回味过往,展望未来,寄托相思,从古到今,一年又一年。

唐朝中秋节,唐朝更崇尚明月下沐浴身心,强调个人感受月亮和节序的自然情怀,寄托相思。

那么中秋节到了宋朝,这种对月亮的虔诚让位于真实的生活,而且儒家治理下的宋朝,淡化了月亮的道教祭祀和神话魅力。所以宋朝的中秋节更民间化,有酒有歌,月亮成为背景而不是主题。

到了明清两代,中秋节人间团圆的现实意义被深化,成为了有意义的家庭团圆节。望月不如相亲相守,中秋节过得越来越有现实的厚重意义。

不过,当代人物质丰富,不妨抽空花两个时辰,真正领略一下秋月之美,不论十四十五还是十六,你会触摸到中秋源远流长的脉搏,在月光里。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中秋赛诗会#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