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笔者参加了“中外作家交流营”活动,与几位中外作家一起进入东南山水。
几位外国友人在中国居住数载,算是半个“中国通”,但这次到来,还是充满新奇和惊讶——“没想到春天的广东这么漂亮!”“这里的茶和以前喝过的茶味道又不一样,中国的茶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一声声赞叹传递出他们由衷的惊喜。“中国人常说百闻不如一见,来到这里发现,果真如此!”一位外国作家兴奋地告诉我。百闻不如一见,用这句中国老话概括此次活动的意义,可谓恰如其分。当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声音愈发响亮,渴望“结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未经脚步丈量的土地,终究还是停留在书报杂志所描绘的想象世界里。没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亲眼所见”的发现,就难以真切体会真实的当代中国。正因于此,“一见”的价值或许远胜于“百闻”。
仔细想来,当下组织的许多采风活动,其根本意义,就在于践行这“一见”的价值。改革开放,中国走过四十年光辉历程,那些“旧貌换新颜”的地区有哪些值得铭记的历史细节,那些乘时代东风的开拓者们有哪些震撼人心却不为人知的心路故事,还需要作家们走近现场,亲身发掘。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临的见证与观感,方能换得真实的理解、深刻的思考和走心的文字。
“百闻”积累起我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却也容易形成失真的初始印象。“一见”的作用,恰是还原真实,纠正不准确、不深入的认知。“你们怎么会有这么现代的机场?”这是一个美国波士顿大学生几年前来北京时惊讶的疑问。在一段时间里,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与现实的中国并不匹配,对中国的印象依旧停滞在过往的岁月中。如何认识一个真实的当代中国,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一见”之行或许更有价值。
“百闻”虽需有,“一见”更不可小觑。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 王子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