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常红轮编辑|燕子照|互联网人生步入老年,感慨万千,充满回忆。
昨天,我不经意间信手翻阅了七十年代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恋爱书信。重读那些温馨而又激情四射的文字,那些深明大义、通情达理、情操高尚、朴实无华、刚正不阿、而又爱意浓浓,活泼闪烁的语言,顿时令我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由此产生了我和婷热恋中书信传情的深深怀念……1974年12月,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军人。1975年底,部队由陕西镇巴县大巴山脚下开赴到新疆天山脚下开都河畔。即:新疆焉耆县
开都河是《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必经之路---流沙河。河上架有两座大桥,其中一座公路大桥,一座铁路大桥,我们汽车营营部驻扎在县城南约一公里处的开都河南岸。这里绿树成荫、楼房稀少、瓦房成片,许多工厂正在兴建,人气鼎沸、热闹非凡。
这里有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据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去西天取经,路过流沙河时看到了许多黑花蟒蛇,它们经常兴妖作怪、祸害百姓,人们提到蟒蛇不寒而栗。当唐僧听到这个传说后,既惊讶又气愤,亲眼目睹了这一条条黑花大蟒蛇正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于是他顺手抓起一条黑花大蟒蛇且口中念咒语将它扔到流沙河里,并说道:你们从此不能再作威作孽危害老百姓,我让你们统统都变成鱼去吧……因为唐僧咒语起了决定性作用,从此,大蟒蛇统统变成了鲈鱼——五道黑鱼。(这就是五道黑鱼的由来)
后来,开都河就盛产了五道黑鱼,这种鱼身上长有五道黑花的新疆鲈鱼,便成为人们招待宾客宴席上的一道名菜。
这仅仅是一个插曲,书归正传:在这里向你们描述一下我和婷的恋爱过程中的书信传情。
1978年3月,我参军阔别家乡四个年头,第一次探家。新兵探家假期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对于我们新兵来说,可谓“黄金时间”,来去匆匆,时不我待,从斯营长批准我探家那天起,高兴的差点儿手舞足蹈起来,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积极准备探家的物品,首先考虑到了新疆特产葡萄干、哈蜜瓜,家乡缺少的白砂糖、午餐罐头,孝敬父母的新疆纯羊毛皮坎夹两件等物品。兴高采烈地踏上了探家的万里征途。
首先坐上了营部的生活专用车(解放牌、木大箱、单斗、军绿色),在营房大门口上了汽车,沙石路面坑洼不平、高低起伏,一路颠簸,由南疆向北疆进发。路经小干沟、大干沟、托克逊、库米什、吐鲁番等站点。行程七百多公里,汽车伴着干燥的天气,顶着被狂风卷起的铺天盖地的黄色飞沙怒吼着,奔驰着。汽车的两个大灯紧开着,它透过无情的风沙识别着路况,沙尘暴来了,差点儿没把我们的汽车刮翻,一路艰辛,下午的五点多终于到了大河沿火车站。接着坐上了由新疆乌鲁木齐发往上海的43次直快列车。乘坐在第五节车厢的硬座上,经过不平凡的度日如年的三天三夜旅程,不远万里到达兰考火车站,下车后转乘坐汽车直奔郓城,我可爱的家乡!当我见到了父母、兄嫂等亲人的时候,一路艰辛、万里磨难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人逢喜事精神爽”,因为这次探家身肩父母的使命——回家相亲,探家期间必须完成父母交给自己的订婚任务。“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一条客观规律,我也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也是我一生中的一件大喜事,我有心理准备。因为在我探家动身之前,姐姐、姐夫写信告诉了我,他俩给我介给了一个对象,让我回来相亲。
姐姐在给我的信中简单地介绍了女方的一些情况。这个姑娘叫婷,高中毕业生,和姐姐是同一个村的,在同一个胡同里住,比我小一岁。她从小学到初中都跟姐夫上学。高中毕业后和几个同班同学都是姐姐家里的常客。对她的为人处世、人品及长相、家庭条件都是深感满意,婷是姊妹五个,她是老大,有四个弟弟,她爸爸在城里当工人。
婷长的身材高挑、五官端正,眉清目秀,漂亮俊俏,号称郓城五中七四级的校花,还是全校百米短跑冠军。
她高中毕业后,在家复习功课,迎接全国高考。姐姐告诉我,在她备考期间有许多媒人前来提亲。求亲托友要求登门相亲。有的是她的同学,有的是人民教师、单位职工、机关干部,据说,就连部队的连长都被她回绝啦,一概无缘,一律不看不相。尽管有的男士偷偷的看上了她,承诺于她,只要答应这件亲事,男方负责安排工作,户口农转非。然而,一个个男士的承诺统统化为泡影,由希望变为失望,都未能走进她的心灵深处。因为婷的择偶选婿的标准较为特殊,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令他们一个个望尘莫及,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她找对象从不看重金钱,地位。从不计较外貌的俊丑,也不在乎家庭经济条件贫富。她要求人品好、忠厚、聪明(德才兼备),还要具备身体好、积极学习,肯上进,谦虚谨慎,不仅五官端正,首先要求是思想进步,有创业精神,知书达理,尊老爱幼的好青年。
探家的第二天,我就要按照姐姐的安排去和婷见面。在去相亲的路上,我心里倒没有了底,内心五味杂陈、忐忑不安起来,如坐针毡、好不自在。凭自己的条件能行吗?她比我高两公分,我身高是1.66米。她身高1.68米。论家庭条件,自然条件都不如她好……唯一能帮我壮胆打气、提精神的一点就是:她经常阅读我寄给姐姐的书信,每次看完信她都佩服的五体投地,赞不绝口。
我每次给姐姐写信,都多半是如实汇报自己在部队的学习工作事情,谈谈对人生哲学的理解与剖析。几年的军营生活,给我人生的启迪与修养。年年评比都能获奖,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由于姐姐心里早有打算,盼望着她的弟弟早日娶到这朵校花,给弟弟娶一个既漂亮又善良的好媳妇,所以姐姐对她早早开始了攻心战术,经常请她念我的书信给姐姐听。我自幼酷爱文学,注重写作,一篇篇优秀的文章打动了她的这颗爱文才、爱人品的少女之心。
我们两个人见了面,畅谈国事、家事、天下事,渐渐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婷她横下一条心,顶着父母和外界的巨大压力,心甘情愿的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和我订了婚。
光阴似箭,一晃半个月过去了。探家期满归队,又开始了军营“团结、紧张、活泼”的军旅生活。从此,我和婷的恋爱书信进入了苍天赋予青年人特殊的幸福时光。
恋爱情书把我和婷的婚姻伊始推向了幸福人生的高潮。一根月老的红线把我们牵的更紧,书信往来情深意浓。有了共同志向、智慧人生闪烁着光芒,品格的力量、亲情的温馨,使人生更加丰盈,风光无限。
书信是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鸿雁传情为我插上了人生梦想的翅膀。她飞越天山南北,从开都河畔到宋江故里千年古县-郓城;她飞越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到中原大地广袤农田。书信之舟扬帆启航,来自天山之麓,来自黄河岸边。
书信寄出,心情荡漾;收到书信,热泪盈眶。信息传递于内地、边疆。曾经的问候语由见字如面到亲爱的美言。
七十年代情书为我们架起了爱情的桥梁,永结白头到老的姻缘,七十年代的情书浓缩了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它蕴含了家国情怀,那些“请你不要挂念我,家里一切都好,安心工作吧。我会永远的爱你,直到白头偕老!海枯石烂。”那些“放心吧婷,我永不辜负你的殷切希望,在部队我一定会尊重领导,团结战友,认真学习,积极工作,遵纪守法,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出色的完成首长交给自已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年底向你报喜!它是鞭策和激励,已成为我永恒的记忆。
婷在信中说:“我要以千百万英模为榜样,也很欣赏豫剧《朝阳沟》里的栓保、银环立足农村创业的人生志向”。她说:“我不怕你一贫如洗,只求你品德高尚,德才兼备能够活出人生的好模样。三百六十行,行行能出状元郎。你要刻苦钻研学习医疗卫生知识,趁年轻精力充饰,记忆力强,拜能者为师,尽快掌握医疗技术,营部卫生所就是学习的好课堂,打铁先要自身硬,回农村才能救死扶伤。从此,我便暗暗下定了决心,以百倍努力学习与工作,婷的鼓励给我增添了无穷无尽的力量。1978年,由于我工作成绩显著,荣记三等功一次,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我和婷的情书中令我最难忘的就是:她在信中给我讲,她也有一部苦难的家史。爷爷英年病故,可怜十八岁的勤劳善良的奶奶身怀六甲,独守空房。直至六十六岁寿终正寝,从未改嫁,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善人。爷爷去逝不久,父亲降生人间。民国十年的小脚女人带着丈夫的遗孤艰难度日,孤儿寡母的何等的可怜无助……奶奶既要拖儿种田、耕地、播种、管理、收割二亩薄地,免强维持生活,而且还要学会女人的看家本事,那就是缝补浆洗,纺花织布。奶奶自从有了父亲才看到了一线希望,才鼓起了生存的勇气,不再彷徨,不再悲伤,化悲痛为力量。可怜的奶奶,为人忠厚老实,安守本分,道德高尚,为我们这些晚辈立起一座忠厚良母的牌坊。
我是奶奶的心肝宝贝,奶奶对我的爱已超越了母亲,把我视为掌上明珠。因为我是姊妹五人的头生,下面有四个弟弟。高中毕业了奶奶还仍把我揽在怀里给我梳头整装。我是奶奶的小棉袄,奶奶是我可靠的臂膀。奶奶对我的爱胜过爱护她自己。失去了敬爱的奶奶,是我一生最大的悲伤。
她说:人称大善人的奶奶,她是中国标准式的贤妻良母,她忠厚传家,教子有方,她一生勤劳奋斗的很值。人丁兴旺,四世同堂。父亲娴熟电工技术,就职于县城的一个工厂。他精通电工、车工、焊工、钳工,业务面广。我四个弟弟也算争气,一个弟弟是农村干部,三个弟弟弃农经商,日子还算红火,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我捧读盼望已久的婷的来信(因为当年通讯落后不便,从新疆到山东发出的信件一周后才能收到。等收到回信又是一周,信封上要贴上八分钱的邮票,才可以寄信),细细品味,字字追心,虽然不是句句闪光,却能使我倍受感动、热泪盈眶、彻夜难眠。
我连夜回信,用含情的笔墨书写千言万语,含情脉脉的话语,像一双温暖的大手,用于疗养她过分的悲伤与惆怅。
恋爱的过程与情书的来往,是我一生的历史记截,美好的回忆,值得永远的收藏。
1978年订婚,1979年结婚,一年多的恋爱书信传情,使我们俩人收获了爱情,也使我收获了一朵美丽鲜艳的校花,我们已携手度过了四十多个春夏秋冬,距离金婚还有七个年头,婷是我今生值得相亲相爱的贤妻。
温柔的书信文化艺术给我们增添了生活的活力与希望。愿我们的婚姻青春永驻。让中国优秀的书信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让人们仰视与欣赏。
作者简历:常洪伦,山东郓城人,男,1955年4月生,中共党员,退休干部,1975.12一1982.12在部队服兵役。任营部卫生员,文书。曾在《战胜报》、《铁道兵报》、《解放军文艺》、《大众日报》、《菏泽广播电视报》、《郓城融媒》、《文明新郓》、《牡丹花开融媒》、《郓城文艺》等媒体发表文章一百五十余篇荣立三等功两次,营嘉奖八次。现为:菏泽市作协会员、郓城县作协会员、郓城县诗联会员。
壹点号心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