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的小雨脆皮3354咏春雨古诗鉴赏(1)王传同学,是自然的客观人物,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后,经常可以看到几位诗人的笔端。
特别是对春雨,可谓情有独钟。春雨是万物生长的源泉。古诗词中有关春雨意象的篇章,或曲尽其态,摹尽自然精灵;或境生象外,开拓精神蕴涵,使人为之反复咏叹,获得审美的愉悦。在浩瀚如海的古诗词中,描写和吟咏春雨的作品很多。历代诗人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出春雨潇潇的美妙景象。
在所有描写春雨的唐诗中,唐代大诗人杜甫可谓写到了极致。他的诗集中有五十多首写雨的诗篇,以《喜雨》为题的,共四首。其中,这首《春夜喜雨》,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充满着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最为著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在诗人看来,春雨知晓时节,善解人意,在人们急需的时候悄然而至,催发生机,滋润万物。为此,诗人惊喜得彻夜难眠,唯愿春雨下个通宵。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春雨密密麻麻、飘飘洒洒,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完全溶进了无垠的夜色,江船上的渔火在广漠幽黑的春夜里更显得红亮耀眼。诗人目睹此景,欣慰地想到,天亮时盛开的娇艳欲滴、缤纷芳香的百花正是被这夜间的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锦官城将呈现出一片万紫千红的动人春色。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称赞此诗“传出春雨之神”。的确,诗人写出了春雨内在的精神和内在的灵魂。春雨,善解人意,顺遂人愿,应时而降,伴随和风,在夜阑人静之时,由高高的太空轻轻地降落到坎坷不平的大地,悄悄地渗透到泥土中去,最后终于消失了自己。内敛而不事张扬,奉献而不求索取。然而,正是它的由云变雨,构成了春天无数生命的升华。那大地勃发活跃的生灵,无不赞美着它的惠泽!
对于春雨,诗人们无不倾注欣喜之情,喜爱之意:
似面洗垢尘,如头得膏沐。
千柯习习润,万叶欣欣绿。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喜雨》中对久旱逢雨的描绘。前两句从自身的感受写春雨带来的舒适和惬意;后两句写花草树木得雨水滋润后的欣欣向荣。清新自然的语句,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颗欣然嬉戏于春雨之中的未泯童心。
同样是“喜雨”,南宋诗人周邦彦的《春雨》从农人心中道出:
耕人扶耒语林丘,
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诗人认为: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春雨水量丰沛,可供行船。诗人运用含蓄委婉的艺术手法,全诗不见一个“喜”字,从耕人“语”、鸥鸟“落”的侧面描写,来含蓄地表现农人、鸥鸟因春雨而带来的喜悦。后两句则正面描写雨量的丰沛,从而烘托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在结构布局上注重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唐代诗人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里写出了春雨“润如酥”的质感: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浸润得酥软,小草钻出地面,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淡淡的青绿之色,走近却什么也看不到了。诗句以淡雅明快的色调、写意的笔法,描绘出春雨春草互相映衬的那种早春景色特有的朦胧美。这“润如酥”,正是诗人从心灵深处的感知中,微尽其妙地写出了春雨的细致、绵密、轻柔、润泽、滑腻、质感和美感。而那“遥看近却无”的春草,不但映衬出小雨的“润如酥”,还显示出诗人观察物象的细致,他沉浸在对宁静的大自然的注视之中,惊讶于草色随距离的变化而产生的“远有近无”的视觉变幻。在诗人看来,一年中最美的时候就是这小雨霏霏的早春,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晚春景象。在诗人笔下,一幅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早春美景诗情画意般展现在人们面前。
淅淅沥沥的春雨在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中下起来了: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青山、白鹭、桃花、流水、游鱼,青箬笠、绿蓑衣的渔翁,垂钓在这幅江南的春江山水美景中。天地间挥洒着细细密密的雨丝,斜风细雨下,渔翁闲钓江面也不愿归去。这种有雨不觉雨,有我不觉我的境界,正是难得的天人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