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行云流水造句】张舜徽先生的漂亮文章——桂子山语丝之三十四

古人喜欢说讲义气、古诗、总经理,三者兼备的学人才是通才,都是。

张舜徽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三者兼备且四部皆通的学术通才和文章大家。谈张先生论著中的义理与考据之学者不少,注重其辞章之美的似乎只有刘梦溪等少数几人。这里我们就专门谈谈舜徽老的“漂亮文章”。

谈及台湾当代散文大家陈之藩,华东师大陈子善老师有如下评价:

“文字清澈而又多姿,白话散文能写得像他这样纯净明丽,如行云流水般,实不多见。”

——《我所知道的陈之藩先生》

就我所知,大陆的老辈学者中季羡林先生、宗白华先生的白话散文也都是写得十分漂亮的。舜徽先生虽然也写白话文,但最擅长的还是文言写作,他的文言作品,就笔者有限的见识,在当代学人中实属少见,即便是放眼整个现代学术文化界,能出其右者亦不多。

传统的治学讲求“才、胆、识、力”,尤其是重视所谓“学识”,即有学有识。刘梦溪认为“才、学、识”中,“识”最难,亦更可贵。他在《学兼四部的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百年诞辰述感》一文中论及张老的学识,对其著述中的义理、考据、辞章均有精到评述:

张舜徽先生的独断之识,见于他所有著述,凡所涉猎的领域与问题,均有融会贯通之解。以本人阅读张著之印象,他似乎没有留下材料之义理空白。他的学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固有典籍烂熟于胸,随手牵引,无不贯通。如果以考索之功例之,则张氏之学,重在典籍之文本的考据比堪。义宁之学的诗文证史,古典今情,宜非其所长。但二百万言的《说文解字约注》,又纯是清儒《说文段注》一系的详博考据功夫。《约注》一书,可见舜徽先生积学之厚。至于文法词章,置诸20世纪人文大师之列,他也是可圈可点的佼佼者。他文气丰沛,引古释古,顺流而下,自成气象。为文笔力之厚,语词得位适节,断判出乎自然,五十年代后之文史学人,鲜有出其右者。这既得力于他的学养深厚,也和年轻时熟读汉唐大家之文有关。他尝着意诵读贾谊《过秦论》、《陈政事疏》等长篇有力之文,以培养文气。虽然,张先生长于为文,却不善诗词韵语,或未得文体之全,但亦因此使张学无纤毫文人之气,实现了《史通》作者刘知几说的“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的“宏愿”。

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中说:“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大意是思想要充实而言辞要有文采,感情真诚而文辞巧妙精美。刘勰把这看成文章写作的基本法则。张先生治学为文,是当得起这十个字的。舜老一生著述大多是著作,一些笔记体论著分开就单篇来看,都是很漂亮的学人小品。且举两例:

陈群虽显贵,终身自奉俭约如寒素。平生教诲子侄诸孙,亦时以攻苦食淡为训。尝谓衣食随分,有五觔棉花,便可过冬;人日进粥二瓯,便可撑肠。解得此意,怡然自乐。第一要有胸襟,读书固要苦心,然须会寻乐趣。(《清人文集别录》卷五《香树斋文集(二十八卷)续钞(五卷)》)

余尝考论清代学术,以为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无吴、皖之专精,则清学不能盛;无扬州之通学,则清学不能大。然吴学专宗汉师遗说,屏弃其他不足数,其失也固。徽学实事求是,视夫固泥者有间矣,而但致详于名物度数,不及称举大义,其失也偏。扬州诸儒,承二派以起,始由专精汇为通学,中正无弊,最为进之。(《清代扬州学记•绪论》)

舜老高足张三夕教授称其文章漂亮“在于学术文章写作的文辞精准,表达之概括力强,最典型的例子是《扬州学记序》里分别用一个字概括清代吴学、皖学、扬州之学的特点”。知人论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何其要言不烦,举重若轻,收放自如。

张老用心写作的学术专论,还有其他文史随笔,堪称篇篇精彩,字字珠玑。2011年在武汉举行的纪念张先生百年寿辰学术讨论会上,刘梦溪先生的报告给我印象深刻。他说张先生是“那个时代第一流的人物”,是有绝大气象的“大儒”,有着“成其大”、“得其通”、“文笔盛”的学风特点,才、学、识三者兼于一身,堪称20世纪中晚期国学家的典范。由于没有开会记笔记的习惯,刘先生当时讲“文笔盛”的一段发挥现无从查询,网上也没能找到。

张舜徽先生“文笔盛”,从其所撰《晴川阁修复记》(刊于刘梦溪主编的《中国文化》1995年第2期)可见一斑,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

大江发源青海高原,会纳百川,浸成巨渎。及入巴蜀,流益湍疾,白涌碧翻,激浪高起,于是排千岩,穿三峡。乘其奔腾之势,一泻千里。然后水面加阔,平流东进以达于海。全程六千三百公里,所历大都小邑以百数。沿江景物如画,各有攸胜。若论风光之明媚,形势之雄奇,盖未有过于武汉者,以有黄鹤楼、晴川阁夹江而峙,可尽收上下四方之壮观于眼底也。汉阳龟山,旧名大别。其东麓有禹功矶,相传为大禹治水成功处,后世造禹王祠祀之,由来已久。明嘉靖间,汉阳太守范子箴,始建阁于矶上,取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诗意,名之曰晴川阁。与屹立武昌蛇山之黄鹤楼南北向望,无殊大江锁錀,故昔人重之。

接下来,张老写武汉水陆四达,为兵家必争之地,导致此地楼或阁迭遭毁损,再修再毁。晴川阁到1934年再次毁于暴风。直到改革开放后,武汉市人民政府重建黄鹤楼将成,乃谋重修晴川阁。作者抚今追昔,描摹胜景,发抒感慨,无不情景交融,论议风发,气韵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张老这篇有名的《晴川阁修复记》刻碑树立于晴川阁内,由著名数学家、武汉大学教授李国平院士书写,堪称珠联璧合,相映成辉。

读张先生文章,常有增一字嫌多、减一个嫌少之感,其文其书无处不妥帖安稳,无处不精到纯粹。其用字之精准,遣词之雅洁,结构之谨严,风格之清通,宛若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处处让人称绝。《八十自叙》何其精炼而又全面,《爱晚楼随笔自序》又是何等简洁雅训,且抄录此《序》一段:

近数十年来,自讲学著书外,以对客之时为多。身居校园,老友新交与夫及门后进,相从讨论旧闻,请质疑义者,几无虚日。亦有海内耆宿,过汉造访;他邦硕彦,怀刺叩门。坐定之后,纵论学术。或评古人之成败得失,或品旧籍之高下良窳;或析文字,或谈训诂;或及周秦诸子,或涉历代儒林;或言养生之道,或语为文之方。所问虽杂,吾必一一答之。客既退,取其稍可存者,分条纪录,初亦无义例也。昔洪迈撰《容斋随笔》,曾自题其端云:‘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窃师其意,故亦以随笔名书。

短短几行文字,本书写作的缘起,书中的内容,书名的来由,交代得清清楚楚,毫不拖泥带水。

张舜徽先生能写一手漂亮文章,得益于从小打下的扎实基本功。他在《自强不息 壮心未已——略谈我在长期治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一文中回忆说:

当我少年时期,父亲经常教我:一个人如果不能把文章写好,甚至不能记载自己的思想语言,虽有很高的学识,无由表达出来,是极其痛苦的事。他教我学文,先从唐宋人的作品读起,认为那时期的文辞,明白宣畅,好懂易学;且宜多读长篇有力之文,以舒其气。因选定王安石、苏轼的万言书,以及韩愈的长篇文字,教我手抄熟读。后又上溯贾谊《陈政事疏》、《过秦论》之类的名文,我都手抄成册,反复诵习。这时用勤写日记的办法来练习作文,在日记中,也可写长篇论说或记事之篇。积之既久,日起有功,下笔为文,也就条畅多了。

舜老教人如何写好文章,一再强调要多读前人的好文章,如熟读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其中特别推崇韩愈、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四家,“先诵其短文,而后读其长篇,必须高声朗诵,以舒其气势,兼领悟其用字造句布局之法,而后可以动笔为文。文章本乎天籁,惟熟读深思,可以默喻于心,运用于手,不期而合乎规矩准绳,固非一朝一夕之故也。”(《爱晚庐随笔﹒唐宋八大家》)张先生另有一篇讲话,题目叫《关于作文、读书、讲话等问题——一九六二年三月十五日对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学生的讲话》,里面谈到:“练习作文,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过去有许多老先生,能背诵数百篇的古文,但是连便条都不会写”。张先生认为“提高自己写作的最好办法是经常写日记”。(见《霜红轩杂著》)他的《壮议轩日记》即可为证。

张先生注重积学养气,强调既读“有字书”,也读“无字书”,还要勤于练习,刻苦自励,如此文章自然越写越好,越来越气象超凡。他特别重视“文气”,这其实是中国古文的一个优良传统。汉魏时期曹丕“文以气为主”之说得到后世学者文人广泛认同,清代钱泳曾经指出:“诗文家俱有三足,言理足、意足、气足也。盖理足则精神,意足则蕴藉,气足则生动。理与意皆辅气而行,故尤必以气为主,有气即生,无气则死。”张舜徽先生深知“为文之道,主乎其气”,认为曹丕“文以气为主”之说为“达本之论”,得“为文根要”,并主张学者要“能为畅达之文”,具阳刚之美。我们读他的文章、著作,确实有理足、意足、气足的审美感受。现如今,能写出这等元气淋漓、理足辞盛的漂亮文章者,实在是很难找到了!

2021年12曰14日

(致谢:本文写作得到张三夕、阮忠两位教授的帮助。)

【责任编辑:周小莉】

作 者 简 介

范军,湖北省荆门市人,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传播学博士点负责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编辑、社长、董事长,华大鸿图文化事业发展公司董事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等。

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会副会长,韬奋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联委员,湖北省国际友人协会会长,湖北省编辑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期刊协会副会长等。

出版个人论著有《中国出版文化史研究书录》《中国出版文化史论稿》《出版文化散论》《中国古代诗歌编辑专题研究》《中国共产党出版史研究综论》《文化软实力“力”从何来》《中国现代书业广告二十家》《岁月书痕》《苏东坡的人生哲学》等;合著有《商务印书馆企业制度研究(1897-1949)》《出版文化与出版产业专题研究》《历代笔记小品》;主编有《中外大学出版史论》《中国近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研究》《华中学术传播论坛》(多辑)等。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发表散文、随笔数十篇,其中论文40多篇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摘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湖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武汉市社科成果一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论文奖等。个人获得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湖北省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首届湖北出版政府(人物)奖、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大学出版社首届高校出版人物奖等荣誉,入选湖北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五个一批”人才、第二届“湖北文化名家”、国家首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

出版六家

出版人的小家

出版六家公众号的所有内容,均为原创。

未经许可,请勿使用。

欢迎合作、转载。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