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会想起小时候朋友们的评论:想法太偏离了,会让人头晕。
(罪过罪过,多谢各位的海涵了。)话说,其实,肯定,本意绝对是要“说个清楚明白的”。但是吧——哎,多数就坏在“但是”二字,多年思维惯性使然,开了个头,就觉得事事相关事事重要……结果就是一说不可收拾了。于是,后来咱就自我改进了下:尊重大家的宝贵时间,咱也要练习下“言简意赅”。当然,一下达不到这个高度,就努力有意识地先把重要的事情先说吧。这样,了不起就是后面忙起来就不唠嗑了,万一想不起来本来想说啥了也没事,权当赶趟“快时代”了。
但是(你看,坏事的“但是”它又来了。)——早几天看了篇时下自媒体的成长思路指导文,(私以为是一篇“干货”满满的指导文)文中明确指出两点:要想创收高效,第一,就要做得切合平台规则,即创作时最好同时做到“能引导(看客)看完全篇”;第二点就是“大致哪些类别作品”“小白”能比较容易入手,以及各平台偏好啥的信息以供参考。指导文是好文,至少原作者的成功经历能侧面说明他的这些成功经验总结是靠谱的。但是,问题也伴随而生:人的思维,还能人为控制?
或者能吧。或者,人的思维,有些人可以大致控制部分吧。这些人绝对都是高高手了。但是,反观己身,想“自我控制思想的天马行空”,估计是“没戏”——倒不是给自己的表达思路不清晰(绝对不是“思维混乱”哈。这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找借口,只是,自然规律使然吧。俗话有云:灵魂的火花能遨游宇宙嘛。
当然,上述俗语是咱瞎扯的。原话大约是“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或者,如同莎士比亚曾说的“思想——自由的精灵”。到底是“路在远方而思想是在其上奔跑的脱缰野马”,还是“思想是指路明灯”,这里就不考究其“何为因何为果”的严谨逻辑了。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按说存在一种“意识流”文体,咱的表达习惯绝对能往这种文体上靠靠。
只是,面对时下“快时代”,这种“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的聊天式表达方式,显然是与“每天分秒必争”的生活方式所格格不入的。当然,越是在严谨的工作环境中,这种可谓散漫的说话习惯越不合适。试想:哪个日理万机的BOSS愿意花这个MEI国时间听手下啰嗦?!而,自媒体求生指导文的作者的思路可能更“目的性”明确些,所以,也必然地缺失了相应的“思想的无拘无束所带来的趣味性”。
话说回来,如果是特殊情况下救个急啥的,请相信咱也是能“迅速简明扼要地说清楚事情的123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请求事项,一句话造句报告完毕。毕竟,紧急情况下,需要的是当事者的冷静,而绝不是情绪的发泄。(所以,有些上述情况频发的相关职业从业者,总常常被认成是“冷酷无情”的人,这个绝对是误会了。例如:常年急诊室的医生、多年从事案件辩护工作的律师、需要每时每刻都杀伐果决的决策者等等等。)
故此,总结有三:一是说话表达还是要看场合看环境的——当简洁迅速时,绝不拖沓冗长;二是目的性明确的情况下,如能有意识地“约束”意识表达的长度与内容,或者能事半功倍;三者则是,如果可能,思维也是需要“休个假”的——有机会可以聊聊天侃侃大山,也可以暖阳午后清风海边惬意地伸个懒腰晒晒太阳,同时,让这个可爱的灵魂小精灵出来闪一闪光。说不定,下一个传世之作就在拐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