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江姐的英雄事迹看这里!歌剧《江姐》:红梅朵朵向阳开

作者:张天通根据小说《江姐》改编了由阎淑作家、杨明、姜春阳、金沙作曲的歌剧《红岩》,根据共产党员姜竹允因革命事业而英勇就义的真实历史故事,塑造了无限忠诚于党的姜姐姐的光辉形象,展现了红岩。

1964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首次在北京演出歌剧《江姐》,获得巨大成功,一年内连演200多场,观众无不热泪盈眶,拍手称道。此后,空政文工团先后5次复排这部剧,每一次都引起轰动。197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舞台演出剧本拍摄成舞台歌剧艺术电影。歌剧《江姐》中的《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等唱段家喻户晓,被广为传唱,经久不衰,浸润了几代人的心灵。

当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很多遍于蓝和赵丹主演的电影《烈火中永生》。后来长大一点,开始阅读小说《红岩》,再后来又有机会看了电影版和现场版歌剧《江姐》。无论小说、电影还是歌剧,坚强刚毅的江姐、威武不屈的许云峰、忍辱负重的华子良,还有天真无邪的小萝卜头,都给我的童年和少女时代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虽然那时还不能够完全理解“理想”和“信念”的真正含义,但我幼小的心灵却播种了致敬英雄、爱憎分明、感恩惜福的种子,以至于几十年后的今天,每当《红梅赞》旋律响起的时候,我的眼前便立刻会浮现出江姐那鲜活的英雄形象,我的耳畔便会再次响起江姐那铿锵有力的话语:“竹签毕竟是竹子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

翻开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长卷,《江姐》无疑是一部值得称颂与骄傲的红色经典之作,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这部歌剧根据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英雄事迹改编创作而成,以江姐的革命足迹为主要线索,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女性的豪迈形象,赞颂了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热爱人民、忠诚于党的崇高品质。

歌剧《江姐》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色彩,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选用了大量四川民歌作为创作依据和动机,如大家熟悉的《红梅赞》就是以四川民歌为基调素材创作而成的。该剧音乐还大量借鉴了川剧板式结构当中的导板、快板、清板等,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整部剧的旋律,促使其不断衍生发展变化,让故事情节更加富有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旋律中恰当运用了川剧中的润腔、帮腔以及哭腔和道白相结合的唱叙形式,对表达人物的内心独白、帮助观众理解人物内心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演唱方面,歌剧《江姐》不但有大量独唱、重唱,还有三人唱、合唱及一领众和等,多样化的形式增加了歌剧的音乐性,丰富了歌剧的表现力。从音乐语言、表现手法、演唱形式到乐队的运用,这部歌剧都体现出了可贵的革命精神,提供了创造性的经验。

半个多世纪来,江姐的英雄形象在舞台上一次又一次被艺术化再现,影响、感动、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用好红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中国音乐学院今年排演了音乐会版歌剧《江姐》,在原剧本44个唱段基础上精挑细选出21个经典唱段,参演演员全部为学生,共计百余位。第四代江姐的扮演者、原空政文工团一级演员铁金担任音乐会总导演,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指挥家曹文工担任乐队配器和指挥,而我则担任江姐故事的讲解人。为了帮助学生们理解剧中人物,铁金老师对每一个人物角色进行了详细解读,无论是表演中的唱念做打还是手眼身法步,她都亲力亲为给予示范。排练间隙,她还给学生们讲解原空政文工团排演歌剧《江姐》过程中感人的故事,讲述她与剧本创作者、作曲家之间的深度交流,分享她扮演江姐这一人物的心路历程。作为指挥,曹文工老师针对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指法、每一条旋律予以悉心指导,他十分强调每一种乐器之间、不同声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通过讲解红岩的故事来提升学生们的音乐理解力与表现力。我则结合小说《红岩》、歌剧《江姐》几代演出的视频资料,带领学生们走近红岩时代,走进江姐等革命先烈的内心世界,重温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开创伟业的峥嵘岁月,感受那些高贵灵魂背后信仰的力量。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是什么让江姐在渣滓洞那样一个魔窟里,还保持着乐观、坚毅和无畏?是信仰。信仰是黑暗里照射出的一抹阳光,是英雄们面对敌人炮火时坚实的铠甲;信仰是人的精神之钙,是人类的精神火炬和生命的终极意义。歌剧《江姐》之所以能在一代代人心里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时至今日依然亭亭玉立地绽放在舞台上,是因为她不仅经过了几代人的艺术传承,更葆有精神与信仰的薪火相传。今天我们重温《江姐》、演唱《江姐》,就是要赓续红色精神,以信仰之火引领前行路,以理想之光烛照新征程。

(作者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来源: 人民日报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