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段时间,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考试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内容之一,是试卷中分数最低的部分。
学生头疼,老师更头疼。如何来解决这个头疼的问题呢?说实话,接到这个命题,我们七个人也很头疼。商量之后,结合咱们的复习板块儿,分几点和大家交流一下。教会学生读懂一篇文章。
关于教学生读懂一篇文章,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只是没有明确地告诉学生。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我们一定要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和方法。
首先,初读文章,整体认知
拿到一篇文章,先把全文初读一遍,结合课题,大致了解一下课文写的是什么。这是对课文初步的整体认识。如学生自学《养花》的时候,先整体读一遍,再看看课题,便会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老舍很喜欢花,也很爱养花。从养花中也获得了很多的乐趣。这就是对课文的整体认识。
其次、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是读懂文章的基本方法。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如果把文中重点词句读懂了,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复习的时候,可以结合文章后面的复习题中的要求,或者相应的阅读题目,进行训练。
1、理解词义:如《养花》一文,课后第一题A,结合这一题,训练学生根据重点字的意思推出词义的方法,和联系上下文猜测 理解词义的方法。如,“秉烛夜游”一词,后面三个字都好理解,关键是“秉”字。对于蜡烛,用哪些动词比较合适呢?当然是“拿着,握着”,而不能是“抱着,背着”,因为去游玩,所以也不可能是“放着”。这样,“秉”字理解了,词义也就不攻自破了。当然,理解词义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比如,同义换词法,反义否定法(“隐藏”——不暴露、不败露),拆拼法(“焦躁”——焦虑、烦躁),想象理解法(蹒跚,自己的头脑中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词语所描绘的样子,自己也可以用动作做一下,这时用自己通俗易懂的语句进行理解,表示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比喻法(大雨倾盆,大雨像从盆中倾倒出来一样,形容雨下的非常大)。
2、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有这样几类:(1)、含义深刻的句子,深沉储蓄有哲理;(2)、言约意丰的句子,读后让人回味不已;(3)、表现中心的句子,画龙点睛,揭示本质。理解这些句子可以用下面几种方法。
(1)、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
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熟读句子,了解句子的基本内容,并在阅读中找出句子的关键词语。弄清关键词的本义及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比如,(例子《抉择》和《童年读书》第三题)“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的要命,那是我真的感到了幸福。”一句中抓住“忐忑不安”一词,理解到,他的心里很紧张,害怕因没有割羊草而被打或被骂。抓住“心情好的要命”和“幸福”,来体会作者既看完了书,又没有因此而受责骂时的真实心情。
这道题就是要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句子,并写出自己的理解。学生的理解有赖于平时课堂的训练。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有些句子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这种句子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只有联系上下文,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课文的内在联系入手,才可以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明确该句在文中的作用。比如,在六年级上册的二次月考试卷课外阅读《抉择》中,有这样一道题“第三自然段是对扳道工 的描写,扳道工很矛盾,但从‘但是’一词我知道扳道工的选择是 。”这个句子要想准确答出,学生就必须联系下文中的句子:扳道工强忍着巨大的痛苦,向儿子大吼一声:“卧倒!”随即飞奔向岗位,扳动了道岔,眨眼间,一列火车安全地驶进了岔道。从而得出答案。
通过贯穿前后,上下联系,就会由浅层次的认识发展到深层次的理解,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以及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内外联系,通过联想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内外联系”是指在理解句子意思时要围绕句子的关键点,将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必要的思维补充,产生具体感觉,领悟句子含义。还以《抉择》为例,最后一题是续写句子:车上的旅客不知道, 。这道题就需要孩子们内外联系,将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这位父亲舍己为人的感人精神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修辞理解句子的含义
有些句子可以通过分析作者修辞手法的运行进行理解,这些句子一般都要首先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如《童年读书》第三题。(看幻灯片)“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体系一样悄悄的溜到他的身边先生身后。先是远远的看脖子伸的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这句话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于读书的迷恋。
对于这些理解的方法,平时在教学中就要经常的练习,在复习时,明确地指出来,并联系平时课堂上的例子,让学生融会贯通,真正的理解方法,学会方法。
第三、细读课文,抓住文章主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一会儿在“概括能力的训练”中再展开说。)
第五、领会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文章,都有一个写作目的,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领会了中心思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地说出来,有的暗含在文章之中。因此,在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时,教师要加以指导,教给方法。一般的说,可从紧扣题目、串联各段大意、抓中心句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精读来归纳中心思想。
总之,要想让学生读懂、读透一篇文章,必须经过初读、精读、细读、复读,通过反复的阅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在复习时,结合阅读材料及材料后面的阅读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不必每一篇都面面俱到,也不必拘泥于篇章,可以针对某一方面多拿几篇来训练,训练到位,训练到会。
概括能力的训练。
在小学阶段,主要训练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和概括整篇文章的能力。
(一)、如何概括一段话的意思
1、抓重点句概括段意
有一些文章在每段的开头或结尾,用一两句话概括了本段的大意,这一两句话便是段落的重点句或中心句,我们在概括段意时,可以摘引这个重点句或中心句作为段意。有的重点句在段首,有的重点句在段中,有的重点句在段尾。如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的第七自然的就是围绕第一句话“除夕真热闹”来写的。
2、连词法概括段意
从段落里找出表示本段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适当串联起来,就可以表达段落大意。如《长城》一课第二自然段中的关键词语有“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城台”,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并作以适当串联,就可以把本段段意概括为“从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城台三个方面具体介绍长城的构造高大坚固。”
3、取主舍次概括段意
没有中心句的段在文章中居多。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要通过分析每段内容的主次,取主舍次,归纳出段意。
(二)、如何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过程中,在理解文章的词句进行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同时,要能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指主要记了什么事,或写了什么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很多,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归纳:
找主干法。
句子的主干是谁在干什么,或者什么东西+怎么样。在概括课文内容或段意时,也可以用 谁+为了什么目的+干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先三个部分缺一不可,结果有时候可以没有。例如《抉择》一文。扳道工为了避免两车相撞,不顾儿子的安危,毅然放弃儿子去扳道。儿子也因平素习惯听命令,而幸免于难。
2、段意串连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2)、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3、要素提炼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神圣的跪拜》。同时也能用题目扩展法。
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就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题目进行充实、补充就可以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神圣的跪拜》一文,老猎人在即将射杀一只藏羚羊时,藏羚羊竟向他跪拜下来。在射杀之后,他才明白,藏羚羊是因为要保护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才行此跪拜。老人明白了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从此不再打猎。
如六年级上册12月份月考试卷课外阅读《一棵草都会开花》,这篇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
总之,不管哪种方法都必须要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树立文体意识,抓住文体特点进行训练。
其实,无论是读懂一篇文章,理解词义句意,概括段意文意,都应该关注文体,从文体的特点出发,进行训练。
在小学课本中,出现的文体有记叙文,有散文,有说明文、议论文以及文言文,诗歌,小说,等很多种。但是,以记叙文为主,说明文接触得也比较多,其他文体略有接触。因此,在复习时,就以叙事类文体和说明类文体为主进行分类复习。
首先,在复习叙事类文章时关注以下几点:
1、叙述有两类:一是概括叙述、一是具体叙述.
2、叙述的常用的方法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就是倒叙的写法。用倒叙的优点在于:可以造成悬念、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插叙,就是在叙述进行中插进另外一段叙述。《凡卡》一文凡卡写信过程中先后两次插入了对乡下生活的回忆。《彩色的翅膀》中写到尝瓜庆祝会时插入了“这个西瓜不平凡的来历”,都是插叙的写法。插叙能充实文章内容、丰富故事情节。让学生明确倒叙、插叙的作用,以备考试。
3、 常用的叙述人称有三种: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三人称——他、他们; 第二人称——你、你们。写信时,第二人称的运用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难点,需要有针对性地面改指导。综合复习期间也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4、描写。描写有四种类型: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人物描写包括:①肖像描写。②行动描写。即对于人的具体行动的描写。③语言描写。语言描写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独白。(作品中人物自言自语),一是对话(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问互答)。④心理描写。《穷人》中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非常突出,是学习心理描写的典型范例。教学时,我们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训练,但是学生遇到这样的题还是很茫然。如,三月份月考中,《什么是宽广》一文,有这样一道题: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写出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在做题时,没有从人物的角度来写,而是从自己的猜想角度来写,造成了严重失分。我想,应该给学生一再明确要求,多几次训练,形成能力才行。
(2)、环境描写,它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环境描写的作用很多,小说中一般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平时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是衬托人物心情。小学阶段让学生清楚这两点。
(3)、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之间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汤姆索亚历险记》精彩片段中人们迎接汤姆和贝琪归来的场面描写气势盛大,给人印象深刻。
(4)、细节描写,即对人、事、景、物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细微末节的刻划与描绘。《顶碗少年》中最典型。
对于描写方法的训练,我们主要抓朗读、仿写及答题方法的指导。在学习课文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感受各种描写的精妙之处,仿写的小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复习时,集中练习几个同类的句子,这样训练,孩子们就掌握了方法,就会举一反三,考试时就会“有法可依”,思路清晰。
其次,在复习说明类文体时,关注以下几点。
(1)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这类体裁文章中必考的要点。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光要让孩子们清楚都有哪些说明方法:下定义,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举例子,分类别等。还要清楚它们各自的作用。例如《珍奇的稀有动物--针 》中,这一段文字:“其速度之快不要说刺猬、野兔不及,就是用现代人的工具甚至机器也未必能赶上它。中国的穿山甲也不是它的对手。”这段文字就采用了做比较的方法,它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比,突出说明了针眼挖土速度之快。再比如列数字,它的作用就是,能准确地说明事实,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当然,不能死记,要结合语境,学会灵活地运用。
学生脑中有了这样比较系统的“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做起题来就会以不变去应多变。
(2)说明文语言。语言准确性: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这些题都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方面来答。。
第三,关于表达方法,我们认为还涵盖了修辞、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作者写作的所有方法。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让人深感语文老师的任重道远。作为小学毕业综合复习,我们觉得应该在阅读题的训练中,把一些特殊的表达方法拎出来。如《桃花心木》中的“借物喻人”,《山中访友》中的“联想和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虚实结合”,《凡卡》中对比手法和插叙的运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藏戏》一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顺序,《一夜的工作》中以小见大的写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我最好的老师》中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复习中再次整理提炼,带领学生温习,以应对考试中相关题目的测试,同时与习作练习相结合,在整篇的习作或片段的练习中运用,提高习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