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干货看这篇!闫银:《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文/银 《万历十五年》历史小说是以《替身史观》闻名于中国学术界的黄仁宇老师写的,是作者本人奇异经历和感受的作品。

今读之,犹如前人所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万历十五年》记录了公元1587年前后历史事件的枝端小节,敏感而准确的定义,全书看似以六个人物的视角展开,以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分为七个章节,大如抗倭,小如妃嫔斗争的历史事件,各事件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均为历史的重点。揭露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创作开辟了新天地。


《万历十五年》从表面上看是写人物事件,实则讲的是成熟的文官集团给大明王朝带来的影响,上至万历皇帝、首辅,下至武将、思想家,都不能摆脱文官集团的控制。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是凌驾于皇帝之上的主宰者,统治者。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德为说辞,作为工具,操纵国家,形成了一个以道德实现统治目的国家。而国家缺乏真正意义的法律,大明帝国只不过是个空壳而已。文官集团具有阴阳二面性。“阴”是官员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嚢,以此谋取个人益,“阳”是官员多少怀有忠信仁义理念,能够在关键时刻舍身取义,也就是官员的大义与私心形成的阳与阴的二个方面。

大明王朝走向没落,并非没有人才,并非他们不努力。宋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并非一开始就是昏君。“万历中兴”、“万历三大征”,都是万历年间的大事件。并且万历居帝位48年,是大明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从公元1572年即帝位,一度勤政上进,支持张居正改革,具有千古明君潜质。中后期受制于文官集团才选择了消极逃避,疏于政务,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由立储事件可以看出皇帝宽容柔弱的性格,在面对文官系统牵制时竟无还手之力。被后人称为“千古一相”的大学士张居正,自担内阁首辅以来,以铁手腕建章立制,大胆进行改革,压制文官“阴”的释放,短期内取得了震慑效果。他的具体做法是: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实行考成法;军事上整饬军备,加强边防,用贤能,对蒙采取安抚睦邻政策;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实行一条鞭法;统一役法--摊丁入亩;田租征银,官收官解;治理黄河,效果显著。由改革发展,太仓积粮可用10年,国库钱财400多万。国家空前一片繁荣。这就是“万历中兴”。张居正几乎以一人之力挽大明于既倒,成功为朱家王朝续命数十年。但权谋只是改革强国的工具,张居正终因树敌太多,死后受到了天子和文官集团的清算。大明王朝失去了复兴的唯一可能性。而继任首辅申时行奉行折衷主义,左右逢源,调和阴阳矛盾,以超级和事佬姿态做事,这种老好人,并未能改变文官的阴阳性,只是为自己的明哲保身。而南京都察院御使海瑞可谓大美的人格,最美的逆行。他倡议恢复开国重典之制,改革田赋制度,实行井田制。限制豪绅地主兼并土地,并致力还田于民。试图来挽救腐败的大明帝国,刚直迂腐,不畏权贵,连前首辅徐阶也不放过。贪贵污吏们纷纷改漆黑大门以掩盖朱门之豪奢。海瑞罢官抗逆在民间后世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可称为反腐英雄。被百姓称颂的“海青天”死后银两不过十两,薄田不过四十亩,与当朝二品大员的身份格格不入,可见其清廉之至。



明朝后期重文轻武,戚继光是帝国最后的荣光。他不仅是军事家中的政治家,又是政治家中的军事家。一个真正肩扛国家之命运,毅然决然奋力前行的人。他发明火器,改进作战装备,在福建东南沿海抗倭,训练明长城守军,戚家军战功卓著,声名天下,令敌人闻风丧胆。有力的捍卫了国家尊严。晚明还出现了一位思想启蒙运动开创者,他就是前云南姚安知府李贽。他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拯黎民于水火,探求一条益国利民的道路。在文学方面,他提出“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主张创作“绝假还真”,反对历史保守主义,反对儒家的泛道德主义,倡导“与世推移”的历史发展观。他无情地揭露封建社会“无所不假”、“满场是假”的虚伪现实。由此可发现,大明帝国不缺人才,是儒教误国,腐朽的官僚制度是罪魁祸首。重道德轻法制,重礼仪轻细节,重人事轻制度,不能为国家选拔人才,系统无法革新和修复,不能发现消极,及时更正,不能批评和自我批评,造成国家走向衰亡的结局。可见是否有完善的制度,有效的立法司法体系,关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万历十五年》前后发生的史实,读完后令人掩卷深思。在僵化腐朽的管僚制度下,文官系统口口声声的道德下,道德只适用于能够自我约束的群体,所谓的封建道德体制下,被主宰者悲哀的命运,对每个人都适用。打破道德的桎梏,重视礼仪,选拔人才,选贤任能,并用健全的法制规范整个国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能不断革故鼎新,才能形良性循环发展。当年万历皇帝心怀虔城步行二十里到天坛祈雨,不也令上下人心激昂,万民归心吗?通过考试为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在好的体制下,多年寒窗苦读选出的才子,无不感念皇恩浩荡,为国尽忠效力。有了人才,上下一心,国泰民安,国富民强。又怎会有后金在东北虎视耽耽,迅速崛起呢?



我们读到书中说,“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这看来似乎是万历年间某一年份的史实,其实是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史,思想文化史和社会经济史。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西汉文学家贾谊说:“鄙谚语:“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阅史可以知今,发现当前社会现象其蝴蝶效应的源头。减少工作决策失误,少走弯路,对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闫银,祖籍保定,生于河北蔚县,现定居河北张家口市。他热爱生活的黄土地,人生的种种经历和阅历,想用文字表达出来。那里面有故事、风景,还有你和他的感受。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