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阅读?阅读是构建精神世界和学习能力的过程。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一种生活,一种极大丰富和延长我们生命独特体验的生活,一种可以放飞美好理想的生活。阅读是一种力量,一种强壮精神的力量,一种健康成长的力量。阅读是一种建设,一种推动家庭和谐快乐的有力和持久的建设,一种幸福人生的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的同学们通过同班共读同一本书,亲子共读同一本书等活动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也通过这些活动让书香融进孩子的人生,让书香温暖孩子的人生,让书香成就孩子的梦想。
让我们走进四年级,看看孩子们的收获吧!
亲子共读,流连在美好的悦读时光
学生:四(6)李茉涵
家长:李德泉
书名:《妈妈走了》
作者:【德】克里斯托弗·海茵/著 陈俊/译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选书理由:被书名所吸引
2017.2.4
交流内容:关于乌娜妈妈去世的想法。
我对爸爸说乌娜好幸福,她不但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而且是还有两个爱她的哥哥,要是我也有两个哥哥就好了。只是我不喜欢她的妈妈就要离开他们了。
爸爸摸了摸我的头,他说只有家庭和睦,爸爸坚毅,妈妈慈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更加优秀,乌娜一家就是这样。但是爸爸又告诉我再幸福的家庭也有可能会有意外发生,这是谁也控制不了也不可预见的,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2017.2.8
交流内容:乌娜妈妈去世后,她们全家陷入了悲伤中
我对爸爸说我和乌娜一样的感受,我也不能没有妈妈,我也会哭的很伤心。
爸爸搂着我说当乌娜妈妈去世后,乌娜还有她的两个哥哥和坚强的爸爸。他们都很悲伤和痛苦,这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即使这样,每个人也都要学会坚强,相互安慰,不能只想着自己很难过,使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其它人。只要心里充满爱,就一定有力量克服任何困难。
2017.2.12
交流内容:乌娜一家走出了悲伤的阴影,重新获得了快乐。
我对爸爸说乌娜一家好坚强啊!爸爸说乌娜她们对妈妈的爱和思念化成了动力,她们终于明白只有积极快乐的生活才是对至亲至爱的人的最好回报。事实证明经过努力她们也做到了,让我们祝福她们吧!
陪伴孩子阅读有感
李茉涵家长 李德泉
孩子要多阅读,想必多数家长和学校是赞成和推崇的。可是孩子仅仅拿一本书阅读就可以吗?就能读出效果吗?对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也曾拜读过一些专家和学者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其中的一些观点与我不谋而合。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让孩子应该读哪些书。当我带着女儿去图书馆时,我会特别留意孩子们都在读些什么。非常遗憾的说,多数孩子看的津津有味的那些书,都是被我称之为“快餐”的书,后来我又给它取名叫“垃圾书”。快餐书虽然很吸引孩子们的眼球,但它却没有什么营养,甚至是有害的,不但浪费了孩子们的宝贵时间,还有可能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那么应该让他们读什么书呢?我个人在总结了各方观点后认为:首先要让孩子们阅读经史、诗词。读经可以建立一个是非标准;读史可以为鉴。经史既像我们地球上的经纬线,又似我们摩天大楼下的地基。而诗词则是先贤站在‘经史’这块文化奠基石上,在丰满而又现实的生活历练中,有感而出的文化精粹。可见其阅读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因为经典书不像快餐书那样好阅读,那样直白、好玩,甚至对于他们来说是枯燥无味的。要想让他们主动去读确实很困难。就拿我的女儿来说,开始她也只想读认为好玩的快餐书,而对我给她推荐的经典书籍非常抵触。在我的监督劝导下才会不情愿的去应付着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都没有想到陪她去阅读。或许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长大了,就应该凡是要独立自主,不应该让爸妈干什么都陪着了,我当时也是持这种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阅读后,我想检查一下她的阅读情况。出现的状况让我始料未及。几乎每本书都是囫囵吞枣似的阅读:对一些不认识的字也没有及时去问或查字典;一些词、成语典故或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也不求甚解;所获得的知识也是零散的,互相贯穿不起来。最糟糕的是阅读兴趣较之以前也下降了许多。
书是选对了,可是读却出现了状况。到底问题出在哪儿,该如何解决呢?经过和女儿的交流才恍然大悟:其实女儿也想把它读好,只是因为她的知识面和阅历有限,对书中的字词句以及所表达的意思有些还不能很好的理解,自然就会有畏难情绪。这让我想起了孩子们刚学走路和骑自行车时的情景。那时候不都是爸爸妈妈在旁边帮衬着,鼓励着,指导着吗。那么阅读是不是也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呢?找到症结后,我就着手拟定亲子阅读计划。
阅读时她读我听,停顿点和语气不对的地方我都一一给她指出来。起初她觉得连这些都要纠正很是不高兴,还说我鸡蛋里挑骨头。后来经过几个案例她终于明白,停顿点语气不对,它的意思就截然不同。她这才意识到原来阅读如此的不简单。还有在伴读过程中她也逐渐明白,不认识的字词一定不能放过,时间久了就可以积蓄很多的词句。之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就如猴子掰棒子。我还给她指出,对于一些遇到的不熟悉的典故,还要查找相关资料;在阅读完一段、一篇、或一本时,还要进行总结归纳,要探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她自己又持何种观点。还比如在阅读历史时,会涉及到有关的地理知识,也要随时去查看地图或相关资料,等等等等。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深究,通过对一本书的横向纵向多维度的剖析,那么所获得的知识也是立体的。这样的学习不但使孩子养成了一个爱思考的好习惯,而且还能将所学知识像网络一样链接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亲子阅读,虽然读书的速度不如自主阅读时快,甚至在个别章节还很慢,但孩子的阅读兴趣明显提高了,在她自己经过消化吸收后总结出来的观点得到认可时,那种激动的情绪,远远超出了物质给孩子带来的喜悦。同时学习效果也有显著提高,精读一本书胜读十本书:字词积累的多了,学过的内容也深刻了,可喜的是还能够举一反三的去应用,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其实亲子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那些阅读知识,它仅仅是一个附带,主要是教孩子一个阅读方法;一个深入阅读的方法;一个网络链接式的阅读方法;一个能真正培养阅读兴趣的阅读方法。因为只有将阅读沉入心底,才可以培养出兴趣,也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将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一旦孩子主动阅读了,那时我们做父母的真就可以放手了,任他去遨游去驰骋。
当然陪伴孩子阅读是很辛苦的,既需要时间又需要耐性,还要不断的自我学习和完善。但是当孩子在你一点一滴的引导下,体味到了阅读的喜悦,有了成就感时的激动,他会因你对他的点拨和栽培,而发自内心的感恩。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亲子阅读既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又能给孩子养成一个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
同伴共读一本书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四(1)黄冠绮
《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的伟大作品,书中描写了在那一望无际的海洋里有着数不胜数的鱼类、微生物等等,光看种类就有成千上万种。作者大胆、奇异的描写深深地吸引了我,当时,那个年代还没有发明出潜水艇,是这本书的问世后,人们才设想能否建造出潜水艇。如果没有这本书的话,恐怕距潜水艇的问世不知还要晚多少年。
这本书的内容十分有趣,文章中有很多优美的描写海洋的句子,如:看那美丽的鱼儿,是那美丽的大海养育了它。波涛汹涌的海水冲击在暗礁上,发出雷鸣般的巨大响声,如隆隆的雷声。作者时而让我们欣赏美丽的鱼儿,时而让我们感受到大海的壮观,时而让我们增长科学知识,时而让我们领略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我正是由于读了这本《海底两万里》后才爱上了美丽的海底世界。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四(1)班 陈建宏
合上厚厚的《海底两万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回忆书中热情好客的尼莫船长,自以为是的尼德·兰……各种不同的角色深深地感染了我,仿佛把我也带到了那个神秘莫测的海底丛林中,这真不愧是法国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大师的作品呀!
我最喜欢那个神秘的阿拉伯海底地道,书中是这么写的:这天晚些的时候,当我把和尼莫船长谈话的部分内容告诉了康赛尔和尼德·兰,立刻引起他们的注意。“一条海底地道?您是说连接两个大海的地道?教授先生?”“是的,尼德·兰先生。”不仅康赛尔和尼德·兰很好奇,连我也有了一些好奇心,因为我很想看看海底地道是什么样子的?有生命迹象吗?有哪些好看的植物和微生物呢?那么如果你也有这样的问题,就看看凡尔纳先生的《海底两万里》吧!
《永远的西瓜小丑》读后感
四(9) 邢智童
《永远的西瓜小丑》这本书是由杨红樱所写,她是一名作家、小学教师和主编。她用优美的文字、天真的故事、风趣的语言带着我走进了绿树成荫的楠木林。这本书的内容是: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的西瓜小丑把楠木林变成了孩子们的秘密乐园。但是,马戏团的演员因为嫉妒西瓜小丑,在这里设下了一个阴谋。他们把西瓜小丑告上了法庭,法官为了钱而做出了荒唐的判决:西瓜小丑从此不得从事马戏表演,不得生活在有孩子的地方。他们还摧毁了美丽的楠木林……就在笑猫心急如焚的时候,绿毛龟——一只法力无边的大乌龟悄悄地来到了他的身边。
杨红樱笔下的西瓜小丑、绿毛龟、笑猫都栩栩如生,没有一点缺陷和瑕疵,一翻开这本书,它就令我爱不释手,关键是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好词好句,它对我的语文方面的积累有着很大的帮助。
如果你想和我一起了解西瓜小丑的经历,就看看这本暖心的书吧!
《永远的西瓜小丑》读后感
四(9) 穆相凝
笑猫日记是杨红樱阿姨的著作,我非常喜欢杨红樱阿姨的作品,她写过很多系列的书,比如:《淘气包马小跳》、《杨红樱童话系列》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笑猫日记》。
《笑猫日记》有21本书,我现在在阅读《永远的西瓜小丑》这一本。这本书的主人公有:笑猫、球球老老鼠、西瓜小丑、绿毛龟、绿鹦鹉……我觉得最精彩的一段是:西瓜小丑高声问道:“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西瓜小丑指了指站在他头顶上的绿鹦鹉,再次高声问道:“亲爱的孩子们,你们还会唱绿鹦鹉教你们唱的《噢哦歌》吗?”孩子们齐声答道:“会!”让我感受到西瓜小丑很有趣、很可爱。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西瓜小丑是多么善良、多么天真啊!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也来读一读这本书吧!
《草房子》读后感
四(3)张靖茜
草房子的作者是曹文轩,书中讲的是男孩“桑桑”儿时的故事,“桑桑”是谁呢?我带着这个疑问读这本书,最后发现书中讲的“桑桑”其实就是作者曹文轩。
草房子这本书共有九个章节、九个故事,每个故事都讲了一个道理。如:做人一定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也许到了一定的时间,你的缺点将不再是缺点,而是一个好处、优点……
最重要的第四章,艾地,我觉得可以算是这本书的高潮。故事中最撼动人心的就是秦大奶奶,她是最固执的一个人,生活在油麻地几十年,在人们眼中她是“老婆子、疯婆子”、“可恶的老东西”,总在学校内搞破坏。但在一个春天里,她因冒险救了乔乔,当地人悉心照料,半个多月后,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驱赶闯进校园鸭子,自动离开校园,而且她竟为了学校的一个南瓜,不慎落水,永远的离开了。
我看完后哭了,我突然觉得生命好脆弱,可能在那一瞬间邪恶的恶魔就会把生命夺走。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珍惜友谊、珍惜时间。
《草房子》读后感
四(3)马景钰
我已经不知道这是第几次将书本重新拿起,但不管是哪一次,总会让我觉得记忆犹新。人们常说,把一本书反复看一百遍,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版本。我觉得,每一个版本的《草房子》中都不会变的,就是油麻地的孩子们那出众的心灵和纯洁的感情。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桑桑跟随父亲来到油麻地接管油麻地小学期间,令他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小学六年生活。在这里,他经历了许多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也明白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亲眼目睹甚至是亲身经历了一连串感人肺腑、撼动人心的故事:他和纸月之间毫无瑕疵、干净透明的感情;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作斗争的悲凉与勇敢;残疾男孩细马的善良内心和他对尊严的执着坚持;秦大奶奶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性光辉。在死亡的体验中,桑桑对生命深切而唯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担忧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桑桑幼小而简单纯真的心灵里印下了深刻的烙印。
这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非是某一个人物,也不是某一件事情,而是每一个油麻地孩子的纯洁心灵和正直性格。他们可以开怀的笑,同样也可以纵情的哭,他们可以了无牵挂的疯玩,可以什么都不在乎,在他们的心中永远都装满了甜蜜美好的事物。他们就像是纯洁的天使,在油麻地这片宁静的天空尽情飞翔。
坦白说,我很向往自己能够像他们一样,生活的那么轻松,那么无忧无虑。但在现在这充满竞争、充满压力的社会,我们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靠双手争取来的,又怎会轻易放弃呢?我们整天都活在压力中,整天为生计苦恼,为事业烦心,根本没有时间放松,更别说抛弃一切了。
也许文中方法不适合我们,也不明智,但我想,大家至少可以在心里保留一座草房子,一座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并且只属于自己的草房子。累的时候就在里面小憩,让他成为你温暖的港湾,让你紧张的心得到释缓。
如果有这样一天,我希望自己能像油麻地的那些孩子一样,不管将来改变什么,心中的纯真透明都不会变,永远都在心里保留着那一座最简单的草房子。
《草房子》读后感
四(3)任旭阳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读过《草房子》这本书。但是当时我还很小,只是觉得这本书很有趣,没往深处想。直到去年暑假,我参加了一个“书友会”活动,亲眼见到了《草房子》的作者曹文轩叔叔。这次活动,激起了我再读一次《草房子》的兴趣。
这次活动,曹文轩叔叔给我们分享了他小时候的故事和创作时的故事。活动最后提问环节时,我问了一个问题:“《草房子》中的‘桑桑’是谁?”曹文轩叔叔告诉我:“‘桑桑’就是我。”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草房子》写的就是曹文轩叔叔的童年!《草房子》就是曹文轩叔叔对童年的回忆。
第二遍读《草房子》时,我开始关注“桑桑”这个角色了。我发现,桑桑很聪明机智,比如他用家里的碗柜做高级鸽笼;他还很勇敢,讲义气,比如纸月被人欺负了,他就会勇敢地去帮助纸月。我还读出了桑桑很怀念草房子,怀念他童年成长的地方。
我觉得《草房子》这本书写得非常细致,也非常生动。有时很有趣,有时很感人。可见曹文轩叔叔对童年有很深的回忆。我长大了,也要把自己对童年的回忆写成一本书!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教育浸润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