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贫困,观念不可能是‘贫困’。“安贫乐道”、“贫穷安乐”、“等、意志、要求”、怨恨,特别是人等这些观念都要被扫荡。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这样,既可跳出老框框看问题,也可以振奋我们的精神。”——习近平《摆脱贫困》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从福建省厦门市调任闽东地区,担任宁德地委书记。“老少边岛穷”是当时闽东地区最大的区情,贫困亦是最鲜明的标签。彼时的宁德地区,经济总量长期排在全省最末位,全地区9个县有6个是贫困县,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如何尽快摆脱贫困成为习近平同志上任后的头等大事。《摆脱贫困》一书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著述而成。该书收录了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到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重要文章,共29篇12万余字,论述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等方方面面。全书突出强调用辩证思维解决贫困落后地区发展难题,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光辉。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唯物辩证法强调必须坚持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大场合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早在闽东地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树立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非常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认识制约闽东地区发展的“顽疾”“痼疾”,全面分析闽东地区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积极探索破解闽东地区摆脱贫困实现跨越发展的方法和路径。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摆脱贫困》一书每一篇章都来自实践也指导着实践,实事求是的精髓力透纸背、贯穿全书。
习近平同志认为,“闽东,交通闭塞,信息短缺,是小农经济的一统天下。商品经济的发展较其他贫困地区,显得更为步履艰难” “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他深入分析了宁德地区发展落后的根源,指出“宁德地区经济之所以不发达,缺电和交通落后是重要原因”,并明确强调,“必须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制定我们的脱贫致富的方针”“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他提出要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中,他又强调要从闽东的实际出发,重点从“立足于大农业的区情”“依区情区力,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工业的发展要与自我平衡能力相适应”“立足区域优势,科学地选择主导产业”五个方面入手,研究制定闽东产业发展思路。
这些论述既阐明了贫困地区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又蕴含着科学扶贫的丰富内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洞悉闽东的历史,直面闽东发展的当下,立意高远地谋划了闽东的未来,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贯穿融通于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理想信念是强大精神动力
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闽东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思想意识不贫困,贫困终将会被摆脱。
“我们一向认为,贫困并不要紧,最怕的是思想贫乏,没有志气。”这是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同志在为《摆脱贫困》作序中发出的感慨。纵览全书,注重理想信念的巨大支撑作用是主线和灵魂所在。正如习近平同志在跋中强调为什么书名叫做《摆脱贫困》:“摆脱贫困的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显然,对于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而言,扶贫要先扶志,首先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
内生动力是摆脱精神贫困的关键。在开篇《弱鸟如何先飞》中,习近平同志通过调研闽东九县写下调查随感,系统地阐述了如何认识贫困地区发展、贫困地区如何发展两大问题。他强调,“弱鸟可望先飞……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一些未受制约的领域,在贫困地区中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也就是说,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人穷志不穷,脱贫不能只是“等、靠、要”,问题摆在这里,如何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这为我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也对我们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经验启示。
贫困地区发展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和耐力。习近平同志提出:“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他强调:“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他提倡的“滴水穿石”精神,深刻地阐明了欠发达地区发展要经历由量到质的变化,在他看来,“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他进一步深刻指出:“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赴后继、甘于为总体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这些论述形象地告诉我们,摆脱贫困必须依靠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矢志不移的共同努力,“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
伟大精神来自伟大实践,伟大实践升华伟大精神。书中提出的“弱鸟先飞”意识、“滴水穿石”精神等,不仅是习近平同志留给闽东地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精神所蕴含的执着的理想信念更将成为指引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
坚持用辩证思维研究和解决问题
恩格斯认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辩证思维就是理论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两点论”和“重点论”则是辩证思维的两个基本方面。
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看到闽东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又看到闽东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机遇,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坚持扬长避短,充分挖掘闽东地区的比较优势,这是习近平同志谋划推动闽东发展的主要工作思路。他指出:“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并强调一定要把握住闽东的闪光之处,“畲族文化是一个闪光点;闽东是老区,有长期的斗争历程,也是一个闪光点;闽东人民现在正在抓紧机遇,脱贫致富,这又是一个闪光点;闽东的山海交融,风景独特,这也是一个闪光点”。《在困境的突破》一文中,他既分析了闽东地区乡镇企业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难题,又提出了发展思路,即闽东的乡镇企业要坚持“土”“农”“特”“外”四个方面立足点,闯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镇企业发展道路。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疏导,他认为这是“一种崭新资源的开发”,要辩证地分析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问题,指出“农村劳动力如果继续束缚在原有规模的耕地上……那就不是一件好事”,但“把富余劳动力引向山海开发,进行农副产品深度加工……”,那劳动力资源就是“一种极其宝贵、可待开发、可能创造巨大价值的崭新资源”。以上论述,无一不是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看待和研究发展的生动实践。
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主要矛盾、抓重点、抓关键。习近平同志非常善于抓重点、抓关键,坚持“重点论”是他探索推动闽东摆脱贫困的重要路径。《摆脱贫困》一书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在书中,习近平同志提出“闽东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关键在于农业、工业这两个轮子怎么转”,并强调“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认为闽东经济发展要抓住“发展山林经济”这个主要矛盾。他还明确提出“闽东要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同时,习近平同志十分注重党组织建设,他认为“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要想脱贫致富,就一定要建设好农村党支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实践证明,这些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重要法宝。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摆脱贫困》一书,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地区创立的“四下基层”制度就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形式。他认为“当前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严治党,为人民办实事”,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权力无论大小,都是人民给的,也只能受命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在《从政杂谈》中,他明确指出:“第一条就是要增强为人民的党性观念。这个观念没有立起来,其他都无从谈起。”离别宁德之际,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醒“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消除贫困在中华大地上从梦想变为现实。新征程上,我们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要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号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和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奋力答好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新答卷。
[作者系中共广西区委党校研究室(宣传处)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