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灿庙勇老师是我的巴中乡友、文宇,也是多年交情深厚的好朋友,他一直称赞我是大哥。
苗勇作为在职领导干部,政务十分繁忙,但他善于发扬钉子精神,博览群书,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二十多年来先后著有《山民》《山韵》《丰碑》《小曲乱弹》《见证天使》《散落的文字》《直面地震工会旗帜高高飘扬》《历史不会忘记》《曾溪口》等文学作品16部,先后荣获四川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参评第九届矛盾文学奖、梁斌长篇小说奖等省以上文学大奖12次之多,成绩斐然,实属不易。最近,苗勇先生新作《晏阳初》问世后,我进行了认真研读,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晏阳初》是一部长篇传记体小说,不仅故事性强,而且有强烈的时代感,时空跨越了满清末期、民国初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以及两个阵营对垒冷战时期。作者把主人公晏阳初置入各个时期,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40年代全世界推选“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晏阳初和爱因斯坦、杜威、福特等十人同为获奖者。授奖时称他为“出身于书香世家中国人民的儿子和世界公民。”并赞扬他:“你已准备了一整套不但能为中国而且能为世界任何地方的平民改善生活,并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你在世界黑暗之处点燃了一盏明灯”。并高度称赞他“为免除人类的愚昧和贫穷所做出的贡献,是赐予未来一代最宝贵的财富。”
在我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晏阳初一度受到曲解淡出人们视野。直到1985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邀请他回国访问,并给予重新评价,恢复他“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家”的历史地位。回国后,他先后受到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的接见和宴请。三十多年来,晏阳初得到了故乡巴中人民和全国人民广泛的认同,人们赞扬他是中国农民的“真正朋友”,说他心中只有农民,赞扬他“非凡的智慧和坚毅都来自对农民的忠诚”,他“彰显并证实了人类精神中的潜力和弹性”。
我为故乡巴中出了这么一个享誉世界的杰出人物而骄傲,也为我的小兄弟苗勇写出了这部《晏阳初》传记体式宏篇巨著而欣喜。
晏阳初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级的少有名人,并受到全世界推崇和景仰?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巴中这块土地的孕育,以及他祖辈的文化熏陶密不可分。
晏阳初出生在古老的巴城,祖上是巴中颇具名望的书香之家。其父晏美堂是巴城的饱学之士,以教书为生,兼为市民摸脉行医。虽然住房是租的,但还能维持一家生计。
晏阳初出生在1890年10月26日,满清末期光绪年间,自幼受父母和父亲结交的颇有文化修养的好友熏陶,不到4岁就随父到塾馆读书,从小就立志要刻苦读书、长大作个顶天立地之人。他在塾馆里认真听讲,大声朗读课文,回到家里,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地方,他也会逮着谁就问谁,时不时家里就传出了他稚嫩的读书声。有时父亲晚上去和文朋诗友相聚吟诗作赋,小小的晏阳初也从不懈怠。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小阳初自从进入学堂,以前那个调皮捣蛋的小家伙不见了,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读书和学习上,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小小年龄,一种读书识字的成就感便充盈在他幼小的心田。
美堂先生虽是旧学儒士,但思想并不迂腐守旧。当时清王朝慈禧垂帘皇帝懦弱,国力衰弱,西方列强纷纷入侵。这时美堂先生便常常研读严复、梁启超等人的著述,赞叹他们的改良思想。很多时候,美堂先生也会把当时的形势向学生讲解。
在晏阳初幼小求学的岁月里,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义思想就在父亲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下,深入到他的灵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古代仁人贤达的风骨和智慧让他沉迷,儒家文化所奉行的民本思想,仿佛是暗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在他的心坎上。这为他今后一心为世界劳苦大众从事平民教育,打下了思想基础。
晏阳初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一天天长大。
一天,巴中来了英国传教士,洋人在巴中建了第一座基督教堂——福音堂。由于外国人办学需要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加入,晏父美堂便被他们选中,成了福音堂的一名语文教师。福音堂开设了美术、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这些新学科是私塾里见不到的。由于小阳初经常到他父亲教书的福音堂去,加之勤学好问,这些新课程让他很是入迷,也让他学到了在私塾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
姚牧师对晏阳初的勤奋好学,很是赞赏,便对他父亲说:我们在保宁府办了所天道学堂,可推荐晏阳初去读。于是,小小的晏阳初从此就告别了生养他的巴中,在大哥陪同下,艰辛步行,还遇土匪,幸被“背二哥”相救,经过四天四夜的跋山涉水,才来到阆中天道学堂读书。
在天道学堂,晏阳初刻苦学习,别的同学在玩耍时,他却在抓紧时间刻苦攻读,这四年为晏阳初奠定了西学基础,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又被老师推荐到成都华美学堂学习。
巴中到成都600多公里,要走十多天,晏阳初同去阆中一样,与身背重物的“背二哥”为伴,听着他们粗犷的歌声,走进他们苦力世界。这为他日后决心要解救穷苦人民植入了思想和感情基础。
晏阳初到华美高等学校读书后,发现这里学生良莠不齐,大多是家境殷富的纨绔子弟,并不安心学习。晏阳初排除干扰刻苦学习,并利用假期给富人家的孩子补习英语,挣来少许报酬补贴生活和开支。
后来,又经朋友介绍和资助到香港大学读书。香港大学首先要入学考试。由于学习内容差异等问题,晏考得不好,必须再学三年才可以考港大。当时晏阳初已经21岁了,再学三年岂不成了老童生了?于是晏阳初暗暗下定决心,不管吃多大的苦,都要把成绩突上去。
他是个有了决心就马上付诸行动的人。他清楚,不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辛劳,学习是不会取得长足进步的。
从此,老师和学生都会在校园里看到一个奇怪的人:此人常常身穿一袭青色长衫,夹着一沓课本,行色匆匆地从校园走过,奔走在宿舍和课堂之间。
每次上课前,晏阳初总是第一个来到课堂里,做好一切上课的准备,然后耐心等待老师的到来。老师讲课时,他一直全神贯注。课间休息,别的学生都在操场玩耍,他仍在学习。晚上同学们早已进入梦乡,他仍在路灯下埋头读书。
工夫不负苦心人,半年艰辛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期末考试时,他成绩突飞猛进。
暑假同学们都回家与亲人团聚了,晏阳初仍留在学校里继续学习,空荡荡的校园里没有平时的喧嚣,倒更有利于静下心来学习。
此时,从教务处传来一个好消息:香港大学马上要招收下一届新生了。晏阳初排除各种干扰和非议,去报名考试了。此次考试晏阳初获得了香港大学第一名。按规定凡考取第一名的可获得英皇爱德华第七奖学金1600元。1600元奖金对贫穷的晏阳初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他当时一年的开销也不过100元。
但当时英国有个规定,凡考上香港大学第一名,必须加入英国籍。晏阳初听到要改变国籍,断然拒绝领奖也要保留中国籍。
晏阳初拒领奖金一事,在港大、在香港、在中国都激起很大的反响,也为他积聚了声望和人脉,使他成为香港大学的名人,很多同学都佩服他的志气和勇气,结识了很多有志气的朋友。
香港大学毕竟是当时的名牌大学,其设施和师资自然是内地大学无法比拟的。晏阳初一进入大学,便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犹如饿了好久的牛进入菜园子一样。晏阳初经过几年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然后又到美国上了耶鲁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全靠他勤工俭学自已挣,个中艰辛难以细表。
作家苗勇用了十多年时间,研读了《晏阳初文集》《晏阳初传》《告语人民》,以及许多介绍中国平民教育和世界乡村改造的史料和回忆录、报告文学等介绍晏阳初的作品。加上他是巴中人,还在巴中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更有条件采集到诸多资料。其著述的《晏阳初》传记文学才能那么生动、详实、感人,才能更加深刻地写出影响晏阳初成就平民教育家的成因和以及成就。
作者用生动的文字,写出了晏阳初的灵魂追求来自中国儒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用大量的故事展现出晏阳初不管是在幼年时期读私塾,还是到阆中天道学堂读现代学,或是到成都沿途来去上千里都是同“背二哥”为伍,他们的辛苦、坚韧、乐观向上乃至愚味无知都深切影响了他世界观的形成;他在法国中国劳工营又亲见了种种不平等和中国劳工的不幸遭遇,最终激发了他终生救平民于水火的决心,最终成为屹立于世界的贫民教育家。
晏阳初活到百岁高龄,生前遗言要将遗骨葬回巴中,魂归故里,叶落归根。四年前我受巴中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邀请,组织我会十多位专家、艺术家为巴中打造地域文化作策划,并专门组织我们去塔子山参拜了阳初墓和晏阳初纪念馆。面对家乡世界级伟人,我们一行都深情缅怀,默默表达向伟人学习,学习他忠于祖国、终生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决心。
此文我专就晏阳初寒窗苦读,践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方面重点加以摘取和表述。这些浅见读者诸君虽早在苗勇先生作品里获得,我只不过是再次细嚼个中滋味。在苗勇先生讲好“中国故事”中,获取山区平民学子、以及更多的近现代中国人的拼博精神食粮,与诸君共勉。
【作者简介】
张灿,四川省文化艺术品产业协会主席兼党委书记,省人大办公厅特聘研究员,四川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