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故事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讲述了4名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获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是我看过最多影视版本的四大名著,有央视版的《西游记》,有张卫健版的《西游记》,也看过《西游记后传》和《天地争霸美猴王》这类改编剧,动画片央视版的《西游记》更是我小时候最爱看的动画片,现在还记忆尤深,但是《西游记》的原著我却一次也没看过,小时候也只是读过几篇节选,全文一直没有机会阅读过。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书中原来是没有猪八戒背媳妇的桥段,孙悟空也没有要求直接驾云送唐僧去西天见佛祖。我还发现书中有许多诗词:写人的、写物的、写景的、写妖怪物的等等,这些诗词如果你读不懂,也不影响阅读,我们也能从中看到许多人生哲学及道理。但如果不去阅读诗词,可能就不会发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在车迟国中孙行者与三妖斗法,告诉我不要有争强好胜之心,凡事都要退一步。不然就会害人反害己。如果三妖不和孙悟空斗法,或者在斗法中看到孙悟空的厉害,退一步,可能就不会落得身败死亡的下场。在玉华郡也是如此,假如黄狮精不贪恋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的兵器,忍受住诱惑,不去偷兵器。可能之后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如此种种,许多的人生道理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有的人说,《西游记》讲述的修行之路,其实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这些都只是唐僧的意象,孙悟空代表的是唐僧的心,所以孙悟空能一蹦十万八千里,猪八戒则代表的是唐僧的欲望,所以猪八戒要守戒,书中常用心猿金公指代孙悟空,常用木母指代猪八戒,刀圭指代沙僧这都有不同的寓意。金公、木母、刀圭都是道家的修行术语。值得一提的是唐僧一行人每个人都是五行之一,因为火克金,所以只有唐僧能收服孙悟空。金生水,所以白龙马是第二个收服的,水生木,也是同理。
当然,《西游记》不止给我带来了启迪,还带来疑问,就比如说在书中第八回为什么要用大量的诗词来描述渔樵攀话,渔樵攀话在书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孙悟空杀人是错,杀妖是功德,就不能给妖怪一个改过的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