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
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
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④⑤③②① B.⑤④②③① C.⑤④③②① D.④⑤①②③
5.
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最能表达贝多芬内心痛苦的一项是( )
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
A.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B.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C.他聋了吗?他还能担任指挥吗?
D.原来他完全聋了!他还能担任指挥吗?
6. 对下面语段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生活中,现代人智商的提高还是大量依赖于面对生活的挑战并适应社会的发展。例如,计算机和IT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于人类的生活不仅让所有人受到挑战,而且把人类引入了一个生活节奏更快、脑力劳动更强、认知速度更高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智商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除了工作上应用计算机外,就连计算机游戏业在帮助人类提高智商。
A.现代人智商的提高依赖于社会的发展
B.人的智商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C.计算机游戏业在帮助人类提高智商
D.接受现代生活的挑战可以提高智商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1)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下片写重睹青山。
B.上片后两句是写执着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抒发了词人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
(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两句使用拟人手法,很容易使人想到词人喃喃自语的情态。
B.词的上片透露出了词人遗憾的心情,而下片则反映了词人的喜悦之情。
C.词的最后两句是以老僧之喜衬托词人之喜。
D.这首词格调雄浑粗犷,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一面。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戴胄犯颜执法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A.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B.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C.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D.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忿________ 狱________
(3)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4)对弄虚作假者的处理,戴胄的意见与唐太宗的意见有何不同?戴胄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古诗文积累。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
(2)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3)会当临绝顶,________。
(4)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________。
(5)《雁门太守行》能表现将士高昂气势和爱国热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李白《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都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槭树下的家
席慕容
我先是被鸟的鸣声吵醒的。
是个夏日的清晨,大概有几十只小鸟在我窗外的槭树上集合了,除了麻雀的吱喳声之外,还有那种小绿鸟的嘤嘤声。我认得那种声音,年年都会有一两对小绿鸟来我的树上筑巢,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能听到它们那种特别细又特别娇的鸣声,听了就让我想微笑、想再听。
屋子里面还留有昨夜的阴暗和幽凉。窗帘很厚,光线不容易透进来,可是,我知道,窗户外面一定有很好的太阳,因为,从鸟的鸣声里,可以听得出它们的雀跃和欢喜。
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我的窗下。仔细分辨,唱歌的人有的是坐在矮墙上,有的是爬在树上。他们一面唱一面嘻笑,那种只有孩子们才能发出的细嫩的歌声,还有不时因为一种极单纯的快乐才能引起的咕咕格格的笑声,让睡在床上的我听了也不禁微笑起来。
原来,早起的孩子和早起的小鸟一样,是快乐得非要唱起歌来才行的啊!
在这些声音里,我也听出了我孩子的声音,对一个母亲来说,自己孩子的声音总是特别突出、特别悦耳的。一早起来不知道有些什么事情让他们觉得那么好笑的,那样清脆和圆润的笑声,真有点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时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然后,忽然间传来一声低沉的喝止:
“小声一点,你妈妈还在睡觉。”
那是一种低沉而宽厚的男中音,是比我起得早的丈夫出去干涉了。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完全醒了,可是我愿意假装安静地躺在床上,享受着他给我的关怀。
在阴暗和幽凉的室内,在我们干净而舒爽的大床上,我一个人伸展着四肢,静静地微笑着。把脸贴近他的枕头,呼吸着我最熟悉的气息,枕头套的布料细而光滑,触到我的脸颊上有一种很舒服的凉意。这是我的家,我的亲人,我热烈地爱着的生命和生活。我虽然知道在这世间没有持久不变的事物,虽然明白时光正在一分一秒地逐渐流失,可是,能够在这一刻,能够在这个夏天的早上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幸福,一种几乎可以听到、看到和触摸到的幸福,我恐怕是真要感谢窗外那十几棵的槭树了。
在房子刚盖好的时候就种下的这些槭树,长得可真是快,七八年前只有手臂样粗细的幼树,现在却个个都是庞然巨物了,跟着四季的变化,把我们这栋原来非常普通的平房也带得漂亮起来。它们实在很漂亮也很尽责,春天时长出好多软软的叶子,绿得逼人,一簇簇的小花开得满树,在月亮底下每一小朵,每一小簇好像都会发亮。夏天时给我们整片的浓荫,风吹过来,说要多凉就有多凉。秋来时可以变得很黄很红,几乎所有路过的人都会忍不住摘下一两片。到冬天的时候,满树的叶子都落了,屋子里就会变得出奇的明亮,而那些小绿鸟留下的窝巢就会很醒目地在枝桠之间出现了。孩子们爬上树去拿了下来,当作宝贝一样地献给我,小小的鸟窝编织得又圆又温暖,拿在手上虽然没有一点重量,却能给人一份很扎实的快乐。
对我来说,我的这一个槭树下的家,和它的小小窝巢也没有什么不一样啊!
这个槭树下的家,就该是我多年来所渴望着的那一个了吧。不过是一栋普普通通的平房,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不过种了一些常见的花草树木。春去秋来,岁月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变化,而在这些极有规律的变化之中,树越长越高,我的孩子越长越大,我才发现,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极丰盈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与感谢。
(1)“我”在夏日的清晨听到了哪几种声音?这些声音各有什么特点?
(2)一年四季,槭树各有什么特点?请概括。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槭树?
(3)作者“在一个夏日的清晨感觉到了自己的幸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的幸福观。
(4)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感伤是一种情怀
田德政
秋天就是这样蛮横,用湖南话叫“霸蛮”,你不想让她来,她来是突兀地到来。甚至不给你一点先兆,先是夏天的炎热,马上就变成秋天的凉爽了。
按说,秋天是个比较惬意的季节,气候宜人,也象征着收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秋天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一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就好像提前感觉到一年终结似的,感觉到一段生命将无法重来,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往。就有一种无尽的感伤袭上心头,免不了一番感慨。
小时候读柳宗元的《江雪》,读不出什么名堂。现在才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伤啊!你看啊,千山鸟飞绝,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影。只剩下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在白茫茫的雪中垂钓……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啊!又是怎么的一种感伤啊!如果我们遇到这种环境,只能用感伤得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来形容了。柳宗元就是高明,把这种感伤的情怀,用那么形象的四句表达出来了。
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我们许多先人,都是擅长用自己的感伤来传染别人的。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自己遇到感伤的事,如果你对人就叫苦不迭地说:“我的茅草又被秋风吹破了。估计别人最多安慰你几句。当你看到风吹破了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没有房子住的人是很多的,并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感伤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伤,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天啊,谁能有这样的胸襟呢?小肚鸡肠的人,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哪里还操得了这么多的心?所以,天下没有房主的人千千万万,只有杜甫让普天下的人记住了。
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愁”“离别”“空恨”“断肠”“那堪”“憔悴”这些字眼。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女词人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又是多少人内心的写照呢?恐怕无以计数。这些作品中,正是这种淡淡的感伤,让你心酸,让你惆怅,让你欲哭无泪,欲说无言。
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的艺术营养。西方画家梵高,无疑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在请困潦倒中,向自然和太阳挑战,却不被理解。最终饮弹自尽……每当看到他的画作,我们仿佛能听到他笔下那个垂着干枯乳房的弃妇的抽泣。我曾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阅读了川端康成的一些小说。川端在他的代表作《雪国》中,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通过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来探讨人生的感伤。日本文学本身就有一种描写感伤之美的传统,川端康成就是以描写感伤之美成就文坛辉煌的。高明的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上学的时候,我把“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当做傻瓜。现在看来,这人真是忧得有品位,有档次、中国人时常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那意思就是天塌了也不用忧,你也不忧,我也不优,或许真的有一天,天塌了,大家都完蛋了。这个杞人,能忧别人所不能忧,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这种感伤,好像是所有“先天下之忧”的人所共有的素质。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感伤的情怀,人人都悲天悯人,社会造就和谐起来了,大同之道早就实现了。
于是,我发现自己是缺乏感伤情愫的。因为像我这样的凡人只能悲伤着自己的悲伤,幸福着自己的幸福。多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绪小哀愁,少的是大悲悯大苦闷;多的是凄婉惆怅、顾影自怜,少的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当我看到秋天的来临,感慨的只有自己命运的无奈,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的余韵。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伟大的人类的情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
(2)作者怎样看待杜甫的感伤?对“杞人”的“忧”作者有什么独特的理解?
(3)文章在论及感伤的文化艺术汇总的作用时,列举了词、绘画、小说等作品,这些作品汇总的感伤是如何感染读者的?请简要概括。
(4)根据文章结尾段填空。
真正的感伤是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综合性学习
你校戏剧社将和来访的英国学生开展戏剧交流活动,你作为戏剧社的一名成员,请完成下列任务。
(1)学校决定派你向英国学生介绍我国的国粹﹣﹣京剧,请你参考下面资料写一段80字以内的介绍文字。
参考资料:
①京剧旦角流派有梅派、程派、荀派、尚派等。
②京剧是流传全国,影响最大的剧种,被人称为“东方歌剧”。
③京剧脸谱是京剧的一大特点,主要有红脸、黑脸、篮脸、绿脸、黄脸和白脸等。
④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又各与细密分工。
⑤京剧演出讲究“唱念做打”等程式动作。
(2)交流活动中,戏剧社将于英国学生一起探讨对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的认识,请你写一则70字左右的发言稿。
以“垒高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2分)
1.
【答案】
C
【考点】
常见易错字
易误读常见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顾名思意”应为“顾名思义”;
B项,“哂笑(xī)”应为“shěn”;
D项,“因地治宜”应为“因地制宜”。
故选C。
2.
【答案】
B
【考点】
词义辨析
正确使用词语
【解析】
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平时学习中,对成语要注重积累。可以从词意。感情色彩和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解答。成语运用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
A:瘦骨嶙峋: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根据句意,词语使用正确。
B: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是贬义,这与句意不符。
C: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美景多得看不过来。根据句意,词语使用正确。
D: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与句意相符,词语使用正确。
3.
【答案】
C
【考点】
病句修改
【解析】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
A.缺少主语中心语,“水草”后加上“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
B.前后表述不一致,去掉“能否”;
C.正确;
D.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加“的习俗”。
4.
【答案】
B
【考点】
句子排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研读语段,首句先谈中国画的总体特点,确定第一句是⑤;由总体到具体,再说中国画中的线条,确定第二句是④;然后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确定第三句是②;接着谈画中线条的特点,确定第四句是③;最后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第五句是①。故正确顺序为⑤④②③①。
故选B。
5.
【答案】
A
【考点】
续写补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C、D中的第二句都是疑问句,答案不明确,情感不突出。A、B中的第二句语意明确,其中A句连用两个感叹号,语气最重,更能表达贝多芬极其痛苦的心情。
故选A。
6.
【答案】
D
【考点】
分析主题
【解析】
此题为归纳内容要点题,即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此类试题可以抓住材料的主旨句或关键词,围绕着主旨句或关键词来组织答案。
【解答】
本题中,段落的中心句是:在生活中,现代人智商的提高还是大量依赖于面对生活的挑战并适应社会的发展。后面举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前面的中心句。ABC三个选项理解片面,不能够恰当的表现文段的内容。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
【答案】
B
D
【考点】
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
赏析表达技巧
课外古诗词曲阅读
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终有结果”错。“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的意思是:平常相对而视的几座山峰,现找遍河边却寻不到它们在哪里。这一句写的是寻找青山却没有找到。
(2)D项,“格调雄浑粗犷”是错误的。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答案】
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作辅助判断①愤恨②案件
愤恨,案件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将文章中相关句子筛选、翻译,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相关的原文语句有: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根据这些语句可以概括为:唐太宗认为之前已经宣布过: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坚持要兑现守信用。戴胄认为应该流放。其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应该维护国法,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先筛选出相关事件,然后根据事件进行概括。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答案
A。(1)①愤恨;②案件。(2)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3)唐太宗认为之前已经宣布过: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坚持要兑现守信用。戴胄认为应该流放。其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应该维护国法,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4)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考点】
文言实词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参考译文
皇上因为兵部郎中戴胄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是想要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说:“皇上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这多次触犯圣颜而坚持执行法律,言辞像泉涌一样,皇上都听从他的,天底下没有冤案了
【解答】
(1)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能力。划分的句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一般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停顿。本句的主语是“上”,因而在“上”后面停顿。
【答案】
似曾相识燕归来
乱花渐欲迷人眼
一览众山小
悄怆幽邃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学生首先需要对考纲范围内的古诗文熟读成诵,能根据上下句填空;能根据要求进行理解性默写;能联系实际进行恰当运用;准确无误的书写。
【解答】
似曾相识燕归来(注意“燕”的写法)
乱花渐欲迷人眼
一览众山小(注意“览”的写法)
悄怆幽邃(注意“幽”的写法)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注意“沧”的写法)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答案】
鸟鸣声:特别细又特别娇,充满雀跃和欢喜;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细嫩、清脆、圆润;丈夫的说话声:低沉而宽厚。
春天:槭树的树叶多、绿;槭树的花多而亮。
夏天:槭树繁茂,形成浓荫。
秋天:槭树的叶子很黄很红。
冬天:槭树的叶子都落了,小绿鸟的窝巢在枝桠间出现了。
这一段使用了正面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槭树一年四季的美映衬了槭树下家的温馨和美,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热爱和眷恋。
生活平凡而又充盈;家人相爱而又快乐;物我和谐而又美好。
这段文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的笑声比作圆滚滚、晶亮亮的露珠,突出了孩子笑声的清脆和圆润。
【考点】
散文阅读
【解析】
在夏日的清晨“我”听到了三种声音:一是鸟鸣声;二是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三是丈夫的说话声。文章通过令作者动容的清晨的鸟鸣、孩子的歌声和丈夫的说话声,以及孩子爸爸对“我”的关怀、门前的槭树和鸟巢等安静而平凡的生活片段,表达出作者享受生活、家人、物我三方面的幸福,写出作者对家的热爱和眷恋。
【解答】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文中“我”在夏日的清晨共听到了三种声音:一是鸟鸣声,“我每天都能听到它们那种特别细又特别娇的鸣声”“从鸟的鸣声里,可以听得出它们的雀跃和欢喜”;二是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他们一面唱一面嘻笑,那种只有孩子们才能发出的细嫩的歌声”“那样清脆和圆润的笑声,真有点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时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三是丈夫的说话声,“那是一种低沉而宽厚的男中音,是比我起得早的丈夫出去干涉了。”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应抓住关键句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文中,“春天时长出好多软软的叶子,绿得逼人”表现槭树的树叶多而绿。“一簇簇的小花开得满树,在月亮底下每一小朵,每一小簇好像都会发亮”表现槭树的花多而亮。“夏天时给我们整片的浓荫,风吹过来,说要多凉就有多凉”表现槭树枝叶繁茂。“秋来时可以变得很黄很红”表现槭树的叶子又黄又红。“到冬天的时候,满树的叶子都落了,屋子里就会变得出奇的明亮,而那些小绿鸟留下的窝巢就会很醒目地在枝桠之间出现了”表现槭树叶子都落了,但枝桠间的鸟巢依然透露着生机。这一段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槭树在一年四季不同的美,正面衬托了住在槭树旁的作者一家的生活的美好,表现了作者对家深深的爱和眷恋。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行文思路分析概括得出。
文章中令作者动容的有清晨的鸟鸣和孩子的歌声、孩子爸爸对“我”的关怀、门前的槭树和鸟巢、安静而平凡的生活。抓住这几个事件和意象,可以概括出作者享受生活、家人、物我三方面的幸福。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对记叙文写作特色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先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是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的笑声比作圆滚滚、晶亮亮的露珠,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笑声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风吹过来时滑来滑去,突出了孩子笑声的清脆和圆润。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论点: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
作者由自己面对秋天的感伤和柳宗元《江雪》中表现出的感伤进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杜甫的感伤是一种拥有博大胸襟,心怀天下寒士的感伤;杞人的“忧”有品位,有档次,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
这些作品将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其中,感染了读者,使他们心酸、惆怅,达到了煽情的目的。
对人生深邃的思考;是大悲悯大苦闷;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
【考点】
议论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这篇议论文首先由自己面对秋天的感伤和柳宗元《江雪》中表现出的感伤引出中心论点“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接着举了杜甫的感伤的例子,还列举了词、绘画、小说等作品,又举了杞人的例子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明确了真正的感伤的含义。
【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中心论点的提取和概括,以及论点提出的方法。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的中心论点。通读全篇,根据文章内容,以及第四段原句“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即可解答。论点的提出方法,可以在前三段找答案,前三段介绍的是作者面对秋天的伤感和柳宗元《江雪》给人的伤感进行分析,进而引出论点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四段“这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感伤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伤,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可以概括作者对杜甫的感伤的看法;根据第七段“,这人真是忧得有品位,有档次…这个杞人,能忧别人所不能忧,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杞人的评价。概括提取解答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五六段介绍了列举了词、绘画、小说等作品,最后指出“高明的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根据最后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我缺乏的,正是真正的感伤的内涵,“于是,我发现自己是缺乏感伤情愫的。…多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绪小哀愁,少的是大悲悯大苦闷;多的是凄婉惆怅、顾影自怜,少的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据此提取原文即可解答。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答案】
示例:我国的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演出时要画上红、黑、蓝、绿、黄、白等脸谱,讲究唱念做打,旦角著名流派有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示例:作为一个高利贷资本商人,夏洛克一方面爱财如命、唯利是图,另一方面生性冷酷、缺乏同情心。他的言行思想反映出资本主义早期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令人生厌。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1)中提供的五段材料分别介绍了京剧的流派、影响、特点、角色、动作等;(2)写一则对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认识的70字左右的发言稿。
【解答】
本题考查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解答时,把握资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综述,然后介绍即可。在参考资料中,可把握的关键语词有“被人称作‘东方歌剧’”“京剧旦角流派”“京剧脸谱”“京剧的角色”“程式动作”,将这几个关键语词进行综合简述,做出介绍即可,同时注意题干中的字数限制。
示例:我国的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演出时要画上红、黑、蓝、绿、黄、白等脸谱,讲究唱念做打,旦角著名流派有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注意把握字数要求。《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是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之一,他吝啬到了极点,其身份可以概括为高利贷者、犹太富商,形象特点可以概括为冷酷、刻毒、贪婪等。
【答案】
【例文】
垒高自己
在中国传统的处事原则里,安守本分,不逾越界限被视为一条传统美德。与之相对立的是一种永不满足的心态常常遭到人们的批评,说是“痴心妄想”、“不足满足”、“这山望着那山”,可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你或许会发现不满足其实就是一种追求,一种人生态度。
追求是人生积极的生存态度;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追求就是不断垒高自己。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美格拉底的同乡,也是同学。他们的爱好基本一致,都喜欢读书,喜 欢研究哲学。但有所不同的是,美格拉底一本接一本地出书,而苏格拉底却一本书也没有出。美格拉底不禁有些飘飘然,每次见到苏格拉底都摆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 子。苏格拉底的学生实在看不过去,对苏格拉底说:“您为什么不出书呢,您的学问比他丰富多了?”苏格拉底说:“我们追求的不一样,他追求的是书的数量,只 安于此本分,可我所追求的是耐人寻味的真理,真理是一种无边界,它需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垒高自己,用足够的墙块来筑起足以防御的城墙存放真理。”时间就像一把淘金的筛子。许多年以后,苏格拉底所研究的真理仍被人们不断探索着而美格拉底的书却一本也没有流传下来。
凡事总应该要求:更高、更好、更美、更强。正是基于这种不断超越、永不停止追求的目标,才需不断垒高自己,不断地奋斗,一次次地挑战人类极限。试想我们自己都像“陕北放牛娃那样只基于这种放羊…生娃放羊的循环状态,那么我们的人生意义在哪里呢?那么我们就永远攀登不到喜马拉雅山,永远走不遍亚马逊平原。
安于本分,不求进取,就不可能垒高自己,不可能迈向更高的目标。无论是谁都应该相信“世界上没有越不过的高峰,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只有垒高自己,有所追求,才能知道大树的挺拔,长江的伟岸,大海的浩瀚…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前面没有任何段提示性的语段来帮我们打开思路,只有一个孤零零的题目:“不一样的爱”,很多同学会一下没有了思路,感觉本作文写作难度很大。
【审题立意】这次中考作文题为“垒高自己”,题中的“垒高”即为题眼,写作时,必须抓住这一词语来思考。“垒”,原意是指把砖、石等砌起来。题中的“垒高”应选用其比喻义,把自己垒起来,就是通过不断地改进以及提高,来达到自己目标 的高度,即提高自己,提升自己,丰富自己。
【思路点拨】“垒高自己”,不完全等于提高自己,还要有提高的准备和过程,要有从低到高的过程。“垒高”强调的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建造过程。文中的“自己”,可以指写作者,也可指他人。既可以写你自己的垒高过程,也可以写他人提高自己的经历。
【文体选择】“垒高自己”,考题要求中没有作文体裁方面的要求,这就给了我们在文体上最大的选择空间。
【创新指导】写作文时,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串联起自己难忘的眼神,使文章层次清晰,也很好。
【解答】
【例文】
垒高自己
在中国传统的处事原则里,安守本分,不逾越界限被视为一条传统美德。与之相对立的是一种永不满足的心态常常遭到人们的批评,说是“痴心妄想”、“不足满足”、“这山望着那山”,可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你或许会发现不满足其实就是一种追求,一种人生态度。
追求是人生积极的生存态度;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追求就是不断垒高自己。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美格拉底的同乡,也是同学。他们的爱好基本一致,都喜欢读书,喜 欢研究哲学。但有所不同的是,美格拉底一本接一本地出书,而苏格拉底却一本书也没有出。美格拉底不禁有些飘飘然,每次见到苏格拉底都摆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 子。苏格拉底的学生实在看不过去,对苏格拉底说:“您为什么不出书呢,您的学问比他丰富多了?”苏格拉底说:“我们追求的不一样,他追求的是书的数量,只 安于此本分,可我所追求的是耐人寻味的真理,真理是一种无边界,它需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垒高自己,用足够的墙块来筑起足以防御的城墙存放真理。”时间就像一把淘金的筛子。许多年以后,苏格拉底所研究的真理仍被人们不断探索着而美格拉底的书却一本也没有流传下来。
凡事总应该要求:更高、更好、更美、更强。正是基于这种不断超越、永不停止追求的目标,才需不断垒高自己,不断地奋斗,一次次地挑战人类极限。试想我们自己都像“陕北放牛娃那样只基于这种放羊…生娃放羊的循环状态,那么我们的人生意义在哪里呢?那么我们就永远攀登不到喜马拉雅山,永远走不遍亚马逊平原。
安于本分,不求进取,就不可能垒高自己,不可能迈向更高的目标。无论是谁都应该相信“世界上没有越不过的高峰,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只有垒高自己,有所追求,才能知道大树的挺拔,长江的伟岸,大海的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