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看似平凡的事情。30多年前,军事科学院某部党委把支持山区教育发展与支撑国防科研事业连在一起,发挥自身优势关心关爱山区“下一代”成长,由此开启了川西北山区教育新气象。
30多年来,该部170余名官兵先后捐出助学资金220余万元,帮助70余名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与此同时,他们更激发起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精气神,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川西北山区的乡村振兴。”
扶智
自上世纪50年代起,军事科学院某部就驻扎在川西北深山中为国铸剑,官兵们亲眼目睹了山区建设发展长期滞后、举步维艰的窘迫现实。于是,一场与山区中小学结对助学的活动顺势而生。
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境内峰峦起伏,沟壑纵横。从市区开车到青片,要走4个多小时的山路,路的一侧是高山峭壁,一侧则是万丈深渊。上个世纪90年代初,军事科学院某部专门下发了《关于认真组织开展“1+1”结对助学活动的通知》,青片乡多所小学与该部某研究所结成助学对子,从提高入学率到加强学校基础建设,从提高教学质量到资助贫困学生,部队官兵走村入户,动员村民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
“以前小娃娃上不上学无所谓,反正大一点就跟着大人出门打工。现在不一样了,哪家有娃娃该上学了,部队的同志都清楚,孩子不去学校他们就到家里做工作,没钱他们就去交学费,还帮我们建了新学校。”在部队的帮助下,供孩子读书成才的风气在这片贫困山区兴起,很多父母在乡镇租房陪读,家家争着把自己的孩子往学校送。
教育为当地乡村建设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青片乡楼高了、路通了,辖区内发展起了小寨沟旅游风景区,老百姓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青片乡小学校长何文科介绍,“部队帮助我们整整培养了两代人,已经快30年了,从来没有间断过,很多人今天都成了建设家乡的中坚力量。”
在这场结对助学活动中,同样受益的还有通口小学、晓坝小学、禹里小学、永安小学……“解放军的心连着孩子的心”,该部党委领导换了很多届,但助教助学活动一直在继续,“解放军叔叔与山区里的孩子爱心相系,经历了大灾大难的考验。”
在该部教导队的训练场旁,矗立着一块写有“八一帐篷学校(旧址)”的纪念碑,无声地讲述着一段官兵奋力救灾助学的故事。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让川西北伤痕累累,北川羌族自治县受灾最为严重,县里71所学校全部垮塌,5600名地震受灾学生分散安置在临时受灾群众救助点,受灾孩子的上学问题始终牵动着该部党委领导的心。
“让孩子有学上,就是对灾区恢复重建最大的支持。”在自身受灾严重的情况下,他们迅速协调联系绵阳市教体局,主动请缨为灾区孩子建临时帐篷学校。5月20日晚,该部连夜组织180名官兵抢建80顶帐篷。5月21日,北川县430名师生走进帐篷学校,成为灾区复课最早的一批学生。
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他们还选派27名干部骨干到学校担任辅导员,组织心理服务队长期驻校服务,帮助孩子们早日走出地震阴霾。
党的十八大以来,该部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习主席关于打赢扶贫攻坚战重大战略部署,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定点帮扶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郭牛村,抓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和文教帮扶。
他们定期组织子弟学校教师到村镇学校跟课听课、组织授课交流,为定点扶持村镇孩子预留入学指标。同时,帮助村子统一规划修缮文化设施,筹措资金修建文化广场、宣传栏、图书室等,满足村民文化活动需求。一系列的暖心措施让郭牛村的文化教育面貌焕然一新,2018年6月,郭牛村通过国家验收,实现脱贫“摘帽”。
希望
“科技事业后继有人,培养下一代的科技理想、科学精神是根本。”在大山深处几十年如一日从事尖端科学技术创新实践,该部党委领导深切感受到,国防科技事业的未来在教育、在人才,他们始终把科技助教助学作为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主阵地、主渠道。
2021年6月26日下午,该部学术中心人头攒动,来自绵阳市东辰学校的400名师生正兴致勃勃地观看部队专门为他们制作的科技短片,官兵和师生共同见证了部队与学校协作共建签字仪式。
据了解,这些年该部先后与多所中小学签订共建协议,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合作机制,部队优秀科技干部担任学校课外辅导员,为孩子们讲授科技知识,在孩子幼小心灵里种下科技的种子。
通往金堂县复兴镇小学的山路蜿蜒曲折,从2017年开始,每年该部青年科技干部易博士都要在这条山路上来回奔波好几趟。
易博士是复兴镇小学走出来的一名大学生,回忆起这个只有几间教室的母校,他感慨万千。易博士始终牵挂着家乡的教育事业,前些年他花掉自己20多万元的积蓄为这所乡村小学添置教学设备、购买教学书籍。
2018年5月,他联系中国航空协会为当地福兴镇、金龙镇和赵家镇等五所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开办了一场“航空筑梦、国防育人”科普活动,孩子们对专家带来的航空知识科普讲座、航模制作课程、微型飞行器表演和火箭发射展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本人也专门为孩子们作了“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成长报告。
科技走进校园,改变了大山深处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命运。“新年快乐!”逢年过节,来自三台县山区的罗玲总会把暖心的祝福送给该部某研究室的叔叔阿姨。因为家境贫困,罗玲一直跟着舅舅一家生活,她的梦想就是考上大学,走出大山。2010年,该部某研究室科技干部开始集体资助罗玲,希望帮助她完成上大学的梦想。
2014年高考结束后不久,研究室领导专门把罗玲接到部队,组织科技干部为孩子填报志愿。该部干部邱波建议,“根据国家未来发展情况,自动化是一个大趋势,建议报四川大学自动化专业。”罗玲最后凭借优异成绩成功被川大录取。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罗玲又顺利考取中科院的硕士研究生,去年毕业后被一家知名企业录用。
传承
8月的绵阳,骄阳似火,收到北京师范大学入学通知书的贫困学生胡海燕,第一个想见的人就是资助了自己6年的“大恩人”卫勇。她和母亲顾不上天气炎热、路途遥远,一人提着一只大公鸡,乘摩的、转汽车,花了五六个小时才找到部队驻地。
第一次见到自己的资助对象,卫勇带着她们吃饭、逛街,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6年前,刚读初一的胡海燕父亲去世,家庭贫困的她眼看不得不退学。得知消息的该部干部卫勇决定为她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资助她完成学业。
“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我自己。”卫勇说,“正是这6年的资助,让我更懂得了山区人民的疾苦,也更热爱生活和学习,对军人的使命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从2015年开始,该部干部谈建忠每年都要利用休假深入大凉山开展助学活动。2018年7月,在走访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中学时,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突然跪在他面前哭诉,“谈叔叔,你帮帮我吧,阿爸说姐姐有人资助,而我没有,下学期不打算让我上学了。”
这个小女孩叫阿西平莫,她父母觉得家里6个孩子,少一个人读书没有关系,想让她再大一点就去打工或者嫁人。看着小女孩渴望的眼神,谈建忠专门去了她家里走访。由于语言不通,小女孩着急地在旁边当翻译,可谈建忠怎么都做不通孩子父母的工作。
第二天,谈建忠及时协调当地爱关委的负责同志再一次来到孩子家里。“让孩子读书上学,才能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我愿意一直资助她……”经历苦口婆心的劝说,阿西平莫的父母终于同意让她继续上学。现在,正上中学的阿西平莫品学兼优,在学校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长期以来,该部官兵把关爱山区孩子和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联系在一起,该部一些退休多年的老领导,仍然挂念着山区的孩子们,主动为他们寄去衣服、书籍和学习用品,送去助学经费。在各级党委领导的感召下,很多官兵主动奉献爱心,当起了孩子们的“兵爸爸、兵妈妈”。
这些年,该部官兵自发对大山深处的孩子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资助,帮助70多名孩子考上大学。如今,许多学生大学毕业后,有的重返山区校园投身教育,有的进入政府部门服务家乡,用实际行动唱响了一曲薪火相传的爱心赞歌。
刘娟 张礼滨 蒋喆 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