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1年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变革的一年。
普高和职高趋势1: 1,打击校外训练,禁止以学区房名义炒房。各种政策相继出台,对以后的教育方向不理解。
如果说打击校外培训机构、学区房,让不少人看到了希望,但普高与职高趋向1:1,则让更多人陷入了焦虑。这意味着,今后一半学生将无法就读普高。
今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此后,“1∶1普职分流”、“50%孩子上不了高中只能上职校”等消息就开始疯传。毕竟,高考可以多考几次,中考却只能考一次,是真正的“定终身”。
点击上面查看大图
普职分流的背后,是劳动力市场的尴尬现状:一边高级技工缺口巨大,另一边大学生找工作困难、内卷严重。
因此,提前分流一部分人到职高、学一门技术,是一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既然如此,为什么它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比起普通大学生就业难,去职高学一门技术不好吗?然而家长们更担心的问题是,他们能在职高里好好学技术吗?这一点,我们不方便多说,因为大家都懂。
当大家紧盯着重点高中,却发现连考普高都没那么容易。因此,不管怎么打击学区房、校外培训,只要筛选性的考试还在,这种焦虑就不可避免。
只要是人类社会,就必然存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与其他“被淘汰”的人为伍。
02
那么,温州的普高比例如何?其实只要了解温州教育发展历史的人,会发现约50%的普高率,在温州并非新闻,早已是一种常态。当然,鹿城区的普高录取比例,一度较高。
上世纪,能上普高的人并没有那么多。到了本世纪初,温州普高出现大规模扩招现象。
一方面,温州中学、温州二高、瓯海中学等新校区建成,进行扩招。
另一方面,二十一中、二十二中、二十三中、龙湾中学等新学校相继建成,均含普高,有的学校还逐年扩招。
那些年,除了由温州中学创办的国有民办普高51中外,温二高、温八中、温十四中、瓯海中学也相继创办了52中、58中、56中和61中。由此,市区尤其是鹿城区,普高招生比例出现大幅度提升。
根据一则2003年的新闻报道,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的比例达到45.7%,其中市区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的比例达到了56.8%,比上一年增长3.2个百分点。
点击上面查看大图
2006年,市教育局提出普高招生规模不再扩大,注重质量的提高,职高比例将有所上升。当时,鹿城区普高比例已高达约65%(全市约50%)。
2013年,由市教育局直属的高中(主要向鹿城区招生)进行大面积调整,主推初高中分设,事实上关闭了6所普高,从而奠定了如今的市直高中格局。由于这些搬迁、撤并后的新高中都有较大的规模,从而并未明显降低普高录取比例。
然而近几年,作为国有民办的52中、56中、58中相继停办,但私立的民办学校兴起,对普高率起到了一定的拉升作用,尤其体现在市区。
可见,普高率控制在50%左右的导向,已经很久了,只是如今媒体发达、讯息传播快、家长对教育更重视,才加剧了焦虑。
03
如今,虽然部分区域普高率依旧在50%以上,但是,公办高中的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当地普高最低录取分数线,再加上职高早于普高招生,不少考生在具体学校分数线尚未公布之际,便率先前去职高报名。据悉,有的职高学生,中考分数超过最低普高录取分数线约50分。
因此,今年出现了家长连夜在职高门口排队报名的现象,并屡屡刷屏朋友圈、抖音。他们更担心的是,由于职高招生总人数比普高还少,若未及时报名职高,最终又未达到普高录取分数线,孩子将以初中文凭直接走上社会。
来源:抖音
就当前的中考来讲,仅仅略高于普高线是不够的,需远远超过普高线。仅约50%的普高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它都正在发生。
或许有人为考上普高的学生读职高感到惋惜,也有人抱怨这种政策不合理。其实,这也是一种导向——引导更多学生甚至是优秀学生就读职高。那么,事实上就读普高的考生,少于普高录取分数线之内的人数。
不仅仅是温州,今年杭州中考试卷出奇简单,这让很多普通学生看到了希望,却加剧了优秀学生的焦虑。若试卷过于简单、缺乏选拔性质,若一不小心粗心几题或作文离题,就可能从较好的普高直接跌入职高。
由于今后浙江或将实行中考全省统一试卷,今年杭州出奇简单的中考试卷,被视作风向——打击学区房、打击培训机构、平衡普高与职高的生源。
对于那些考得上普高却进不了大学的学生来讲,拿着普高文凭走向社会,还不如职高文凭。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普高里大部分人考得上大学,职高里却相对较少,或压根就没有考大学的氛围,再加上其他不方便描述的原因,普高依旧更受考生、家长青睐。
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这个社会,正在惩罚不认真读书的人。高学历的人确实也拥有更广的见识面、更高层次的人脉、更多的机会选择。部分高学历的甚至被各大城市抢着要,连买房都可以打折。
从目前看,职高生想要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恐怕还要些年份。
04
即便如此,不少人从身边看,似乎满大街都是大学生、这年头少有人读职高?这某种程度上受“同温层效应”影响,大家更多的是看到自己的圈层。
在你眼中,考不上“三校”都属于“差生”、抱怨学区房没用,却是其他圈层梦寐以求的优质资源。
当各地普高与职高趋向1:1,从下一代的角度来讲,在一座城市能进入怎样的学校,比在哪一座城市更重要。别看一些直辖市名校遍地、考名牌大学很容易,这也意味着郊区有更多考普高都困难的学校,而这里常常聚集着外来人口。
即便在温州,好的初中一百多人上温中、随大流基本能上普高;差的初中没人上温中、非常努力成为尖子生也就考个普高。
也就是说,进了怎样的初中,以成绩中等计算,大致决定了你的孩子3年后是上“三校”、普高还是职高。
当普高比例受限、学校之间存在差距,今后可能大部分初中的普高率不足50%。在此背景下,头部学区房,依旧会被大家所热捧。
不过,当国家层面提出“防止以学区房名义炒房”,各地纷纷推出各项政策打压学区房。需求越来越大,打压越来越强,两者似乎很矛盾。
在学区房同样热情高涨的温州,打压措施已经走在路上了。
从今年起,温州优质示范普通高中(省一级特色示范学校和县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比例提高到不低于60%,名额原则上按初中毕业生人数比例分配。
近两年,市区大规模新建小学、初中,并以集团化办学方式,扩散优质教育资源。这项被大家误解为“炒作学区房”的政策,其实是一项打压措施,能让头部学区房的需求被分流。
另外,瓯海区在新桥、景山、三垟等地推行多校划片。
这些举措,都有利于降低学区房热度,但在控制普高率的背景之下,不足以改变总体状况,仍需持续推进初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
我们认为,在初中招生时,应在更多区域推广多校划片,并且“肥瘦搭配”。在高中招生时,在重点高中分配名额的同时,也应将普通高中的名额分配至各校。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竞争从全县(市、区),缩小到学校之内。只要在自己所看得见的平台之内努力、达到一定水平,就能就读相应的重点高中、普通高中。那么,到时候会有更多人愿意放弃购买头部学区房、接受普通学校。
若学校之间升学率差距不大,能确保每个学校有学生上重点高中、普高率能有50%左右,那么哪怕最终孩子真的去读了职高,也不会因为没给孩子买学区房而遗憾。
本文由“楼市温州”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更多原创深度爆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楼市温州”,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公众号:楼市温州(id:loushiwenzhou),戳文末扩展链接跳转原文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