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我是小爱,我们再见吧。
2014年,广西广播局的一名职员将相机集中在复读的高考学生身上,用3年的自费9000韩元拍摄了—— 《高十》部纪录片。
全片只有30分钟,制作也略显粗糙,但在两个视频平台上线后,短短几个月内点击量破亿,贴吧评论刷到几万条。此片还获得了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广州纪录片节金红棉奖、广西广播电视奖等诸多奖项。
纪录片主人公唐尚珺的高考故事也因此走到了大众眼前。时至今日,关于励志、悲哀、偏执、梦想等声音依旧络绎不绝亦争论不休。
《高十》用最朴素直接的跟拍方式,给万千观众展示了一个应试教育下的“缩影”,带来了“知识能否改变命运”的沉重命题。
影片于2017年拍摄完毕,如今4年过去,高考“钉子户”唐尚珺怎么样了?
再读两年,我就高十了
“眼泪不是我们的答案,拼搏才是我们的选择”
这是唐尚珺所在班级里挂着的横幅,也是唐尚珺冲刺高考的宣言。
2014年,是唐尚珺上高中的第八年。
他已经26岁了,同龄人早已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他却瞒着父母坐在教室里,继续为考上“中科大”的理想而复读。
唐尚珺第一次参加高考,是在2009年。当年,他高考成绩连三本线都没达到。父亲送他到南宁市的一所技工学校学手艺,但是开学没多久,他就偷偷退了学。
从那年开始,唐尚珺就瞒着家里人,拿着他们给的技校学费去钦州市二中的高三班补习。这一年,是他假装“大学毕业”,在南宁工作的第一年。
这天,唐尚珺没有在教室里学习,反而去了超市。
还有6天就要过年,学校也已放假,而唐尚珺既然已经出来“工作”,就得多少带点年货回家。
“想回去又不敢回去”,这是唐尚珺的心里话。因为这几年,他为了复读高考没少向父母家人撒谎。
今年的谎话比以往更让唐尚珺有压力,他对父母说:
大学毕业后,南宁的电脑老板招他进厂工作,每月1600元,包吃包住。工作不辛苦,但是不赚钱。
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即便再不赚钱,回家过年,也总会想“大方”一些。唐尚珺自然懂得这些道理,他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拿出500元递给母亲,说是让她买菜。
在学校复读是不收学费的,每个月还会额外给一些生活费。生活费是按照上一年的高考分数。过一本线得300元,每超出一分加2块5。
唐尚珺每个月可以在学校领到400元的生活费。
67岁的老母亲,拿到儿子的“工资”后,笑得合不拢嘴。
她不知道的是,此时自己的儿子全身上下只剩200元,这意味着开学后,他又得想办法赚生活费了。
唐尚珺出生在广西防城港市的一个农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靠种甘蔗为生。
他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均已成家,唐尚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父母最放心不下的小儿子。
一家人生活贫困,好不容易盼到唐尚珺大学毕业可以工作赚钱,不用再负担大学学费的父母才终于松了口气。
“如果他还在上学,真的必须种。”
埋头砍甘蔗的父亲说,他们老两口年老体弱,已经种不了甘蔗了,打算明年就退耕还林。养了十几年的水牛,也准备卖掉补贴家用。
而家里的房子是1996建的,直到今年才有钱有时间做排水沟。
唐尚珺和母亲逛集会时,碰上了自己的小学同学,对方正在摆摊卖年货。
这位女同学的学习成绩不好,高考之后读了专科。学了点技术,在眼镜厂和电子厂都做过。广州打工四五年后,就回了老家结婚生子。
如今孩子都已经3岁多了,而她的大学梦也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
看着忙碌的同学和她身边独自玩耍的孩子,唐尚珺也许会心生感慨。
如果自己当初没有从技工学校退学,应该会和同学一样。打工赚钱,回老家相亲,娶妻生子,过着一眼望到头的生活。
但他就是想逃出农村这个“圈子”,才走上复读之路的。
唐尚珺说,“再读两年,我就高十了”。中科大的梦想能在高十之前实现吗?揣着这样的秘密过年,心情比不轻松。
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真的?
这个春节,唐尚珺过的既尴尬惭愧又无比充实。
他帮父母把一年里最重的活儿都干了,也和家人团圆了。但在除夕夜这晚,母子敞开心扉相对而泣。
母亲头发花白,满脸皱纹,抹着眼泪对儿子说,你的年纪不小了,该找媳妇了。自己之所以这么辛苦,就是因为担心你。
而唐尚珺满眼热泪,边哭边宽慰着,说讨媳妇是件简单的事儿,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身体健康。
家乡有个传统,过年时,上学的孩子可以两手空空的回家,但是已经工作的,就得给孩子们发红包。
初五这天,全家人团聚。唐尚珺从所剩无几的生活费里给每个孩子包了红包。
夜深席散,唐尚珺独自来到摄像头面前,自言自语。导演问他是不是喝醉了,他摇了摇头说:
“我现在都怀疑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真的。为了这句话,我现在很后悔。很多人挣扎了一辈子都挣扎不出这个圈。农村这个圈,很多人都讨厌在这里呆着。”
这是纪录片,不是综艺节目。导演无法给镜头里的唐尚珺答疑解惑,也许这样的疑惑,镜头外的所有观众都有。
知识能改变命运吗?那为什么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这句话到底是不是真的?
很多人都讨厌呆在农村,包括农村人自己。可为什么拼命想出去的人,最后还是回到了农村?
农村这个圈子,真的一辈子都挣扎不出来吗?
这些问题还没有找到答案,唐尚珺就踏上了回程的大巴。
正月初七,唐尚珺骗家人说自己要回去上班,没有人都不知道,他即将回去的地方是学校。他要继续上课备战高考。
时光飞逝,备考的日子总是过的特别快。一转眼,6月份就来了。
2014年高考,全国报考人数939万人,比上一年(2013年)增加了27万人。
这是高考人数连续5年下降后的首次回升。光是广西,就有28.4万考生参加高考。也就是说,唐尚珺这年的高考,比前几年竞争压力都要大。
很快,广西省的高考成绩出来了。唐尚珺在电话里人工智能的提示音下,小心翼翼地输入准考证号码。
总分563分,加上照顾分10分,一共573分。
听完成绩后,唐尚珺双手捂着脸,闷闷地说,“我理综太差了。”
太差了,有个600多分该多好了。这个成绩,只能报个一般的一本而已。这才是唐尚珺真正想说的话。
这一年,中科大在广西录取来了35位考生,其中最高分是673分,最低分是659分。而573分,离中科大的目标实在是太远了。
“先不想那么多,找个工作赚点生活费再说。”
两个月后,唐尚珺通过打工赚够了一年的生活费,紧接着再次成为复读大军中的一员。
公交车上,西南政法大学的招生办老师打电话过来,希望唐尚珺可以考虑来此大学读书。而唐尚珺却对招生办的老师说,“我现在正在谋生,无法上学。”
老师也没有强硬的劝说,只是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看你怎么选择了。
是啊,每个人的路都不同。万千学子寄希望于“高考”这一条路,也能走出千万种人生。
知识能改变命运吗?
这一年,唐尚珺没有成功,但有一个人成功了。而这个人的成功,使唐尚珺坚定了信念,自己说不定真能考上中科大,甚至,比中科大更好的大学。
为了2万奖金,从“211”退学,33岁依旧没能走出的“圈”
同样是2014年,同样是广西,同样是钦州二中,32岁的吴善柳夺取了钦州市的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
吴善柳和唐尚珺一样,复读多年,辗转了多所学校参加高考,期间几次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在2011年时,还曾考入北大,但是最后却没有去读。
吴善柳在复读第一年时就考入了北京交通大学,由于北交大离清华大学不远,所以吴善柳在入学后的第二天便到清华大学参观。
这一次的参观让吴善柳看到了清华大学浓厚的学习氛围,一个清华梦,在吴善柳的心中悄悄发了芽。
回到北交大后,吴善柳开始无心学习,沉迷游戏,甚至逃课等情况,导致大三那年多次挂科被北交大劝退。
这一次的劝退,成了他疯狂高考生涯的开端。此后9次高考,吴善柳分别被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名校录取,但他均放弃就读。
直到2014年的第十次复读,吴善柳以680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录取。
有人分析吴善柳参加高考的目的不纯,是想靠考上名校来领取地方巨额奖金为生。对于这样的声音,吴善柳的反驳是,价值观不同。
不过吴善柳也对《南方周末》的记者说,因为大学毕业后工作受挫,他“迫不得已”才选择重新复读,但后来就有些骑虎难下。
但在唐尚珺看来,这些说辞都不重要。
他见过吴善柳,也知道对方的目标一直都很明确,就是考清华。每个人的追求不同,不管做什么事,正的反的声音都有。
吴善柳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唐尚珺。在班级中,他年纪最大,但跟吴善柳相比,他还年轻,还有机会。
只是,唐尚珺被梦想蒙住了眼,没有看到他们二人之间最实质的差距:
多年的高考生涯里,吴善柳距离清华,中间只差了“运气”。
这些从吴善柳考取的学校就可看出,他复读后考的大学无一不是“985”、“211”,连北大都考上过,就说明他绝对有实力能上清华,就是运气没到而已。
那唐尚珺呢?
第一次,考上专科。
第二次,刚超过三本线几十分。
第三次,过了二本线但选不了好学校。
第四次,可以选好一点的二本,但志愿没填好。
第五次,也就是2014年,过了一本线。但唐尚珺报考的是北京的大学,但是没有被录取。
唐尚珺的确越考越好,但是与吴善柳稳定的实力相比,他差的是“突破”。
一个是已经站在了天花板,还差了点运气;
一个是还在向天花板攀爬的人,运气未知。
哪一个最先实现目标?怎么想,都是吴善柳的几率更大一点。
唐尚珺不只要提升实力,还要同时拥有运气,这需要多久能考上中科大?
总之,2014年高考后,唐尚珺再次选择复读,复读的学校是钦州一中,因为一中比去年所在的二中补贴要多。
2015年,第6次高考后,唐尚珺去广东打暑假工。期间,他接到了吉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由于调剂的专业不好,他仍然选择继续复读。
2016年,第7次高考,唐尚珺考了625分,被“211”重点——中国政法大学录取。
但是对于这个成绩,唐尚珺依旧不是很满意。在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劝说下,唐尚珺终于决定去政法大学读书。
他拿着录取通知书回了老家。将这几年复读的实情告知给了母亲和堂哥。
年纪70的母亲,拿着通知书仔细地看着,她不识字,可脸上的笑容一直未褪去。
“你瞒着我,我不怪你。我还是开开心心的。父母也希望儿子有出息,你不要操心,专业读书,不要想着你爸。”
原来唐尚珺的父亲,最近因为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结果医生通知说是肺癌晚期,生命只剩下几个月。
当唐尚珺拿着通知书去医院给父亲,哥哥姐姐看时,他们表现得都很平静。因为他们的心思都不在唐尚珺的谎言与大学上面。
这段时间,因为父亲的病,大家的眼泪都哭干了,唐尚珺也突然觉得考上什么大学也不重要了,亲情才最重要。
“虽然瞒了我很多年,但他这种毅力是值得敬佩的。儿子让我感到自豪。”
唐尚珺坐在一旁,默默地听着父亲的话,脸上没有丝毫喜悦。
考上北京的大学,带父母一起去北京。是唐尚珺从小的梦想。所以,一家三口借着去大学报到之际,在北京游玩了一番。
父母坐了地铁,去了天安门,爬了长城,吃了北京烤鸭,还去看了儿子即将入读的学校。
唐尚珺的父亲内心感到很骄傲,他说今生今世都无怨无悔了。
9月初,唐尚珺办理了助学贷款。一遍在餐厅打工一遍在政法大学读书。
10月16日,唐尚珺的父亲在医院进行全身化疗,生命垂危。
这部纪录片到此就落下了帷幕,但是唐尚珺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父亲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差,全家都在为医药费发愁。这时,唐尚珺在一所复读学校的招生简章上看到:高分考生来本校复读,可得2万元现金奖励。
为了帮父亲凑医药费,唐尚珺毅然决然地从中国政法大学退学,去了那所复读学校继续复读。2万块的奖金则用来给父亲化疗治病。
可惜,唐尚珺的父亲仅捱了一年,还是撒手人寰了。
也许是受到父亲去世的影响,2017年,他高考发挥不理想,成绩是573分,再次选择复读。
2018年,619分,虽有所提升,但仍不如自己曾经能考过的分数,还是继续要复读。
2019年,646分,唐尚珺被重庆大学录取。这是他历年高考中最好的成绩,但这也让唐尚珺看到了希望,努努力,说不定就真能考上中科大。
所以,他又放弃入学,再次复读。
遗憾的是,2020年,他的高考成绩还不如2019年。
今年,也就是2021年,高考报名时,33岁的唐尚珺再再再次出现,参加了人生中的第13次高考。
这个6月初,高考刚刚结束。至于成绩如何,唐尚珺能不能如愿以偿地考入中科大,很快就会有答案。
唐尚珺在网上被称为“高考钉子户”、“高考疯子”……但他对自己的看法是:
没有在适当的年纪做正确的事情,非刻意为之,只是后知后觉。
可以看出,坚持这么年,梦想虽还没有实现,但他并不后悔。他不是故意要一直参加高考,而是在年复一年的高考中,才回过神儿来,原来他在一件事上已经死磕了十多年。
都说三十而立,早该立了三年的人还在为大学梦而奋斗着。他画地为牢,把自己死死的框在“复读”的圈子里,只有中科大才是唯一的出路。
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对唐尚珺来说,走出执念再过独木桥才有意义。否则,次次过桥,回回折返,如此往复,又是几多光阴不再?
这些话,想必唐尚珺这些年听过不少。能坚持现在继续高考,肯定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关于唐尚珺的选择,不管对还是错,我们都没资格对他的梦想指手画脚。
只是从唐尚珺的身上,我看到了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教育,存在了一个很严重的弊端,那就是:只谈成功,不说失败。
“失败”的教育
关于成功的畅想,每个人都能滔滔不绝,可失败呢?
如果失败了怎么办?
你问老师,你问长辈,你问有过失败经验的人,他们大抵会拍拍你的肩膀,重叹一口气,随后又满怀期待地对你说一句:大不了,重头再来。
重头再来,还是为了追求“成功”。在我们国家,关于“成功学”的书,卖得最好。究其原因,就在这里。
唐尚珺对中科大近乎病态的执念,多少也来源于此。
没有考上就一直考,直到成功为止,他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对成功有执念,没有错!只是失败后,无法坦然面对,不能放下执念,才是“追求成功”最大的负面影响。
如何接受失败以及失败后如何自处?才是我们最应该普及的教育。
世上成功人士寥寥无几,碌碌无为才是人生常态。
对“成功”的定义本就因人而异,一条路走不通,果断放弃另寻它处,说不定也能到取得一番成就。
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真相,恰恰是,学会接受失败。只盯着“成功”一条独木桥走到黑,反而把路走窄了。
如果唐尚珺能选择退一步,接受自己本科没考上中科大,在别的大学里继续努力,考研考博再试着报考中科大呢?
哪怕他这辈子真就与中科大无缘,只要是真正优秀的人才,在别的高校,亦能学有所成,前途无量。
但唐尚珺怕是不会妥协的,这么多年,他肯定听多了劝阻和鼓励,但没人教他如何坦然面对失败,如何果断选择放弃。
尤其是提到敏感的“高考”,社会大众都恨不得给考生打上一管子“鸡血”,让他们努力,拼搏,奋进。
明明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大概率都会遇到的“不如意”所带来的影响及负面情绪,怎么和解?我们都避而不谈,只为了那仅有一层的“如意”而摇旗呐喊。
这样的教育成功则已,不成功必然会带来两种反噬:偏执和躺平。
偏执如唐尚珺,不成功便成仁。
躺平就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样子。
唯一的理想无法实现,就丧失了奋斗欲。没有想过去寻找新的目标,甚至出于对“失败”的恐惧,不敢有目标。
然而失败与成功偏偏是孪生兄弟,越是视而不见,越是纠缠不休。
我国的石油开发专家,王德民教授,就是在完成“失败”的教育后,在顺其自然的路上硬生生地杀出了一条血路。
他年少时最向往的两个大学是清华和北大。在高考几乎满分的成绩下,依旧被两所高校拒绝录取,只因他是中瑞混血。(当时国人思想比较传统,因此许多学校不愿招收外国人和混血儿)
无奈之下,王德民进入了第5志愿——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
学校和专业都不是自己的最“优”选项。
王德民曾说过,自己是被石油选择,而不是自己选择了石油。
在这种令无数高考学子心塞的处境下,整整五年,依旧能保持专业满分,成为全校3名的模范学生之一。
这期间,他逐渐有了新的梦想,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促进了中国石油的基本自给。
他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国际上都多次获奖,被世界石油工程师学会(SPE)授予“终身会员”荣誉称号,宇宙中还有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王德民星”。
他一辈子都与向往的清华北大无缘,与最爱的物理系和水利系也失之交臂。但他没有在不可逆的“失败”上自暴自弃,自怨自怜。
坦然接受失败,接受石油事业,在学业和工作中找到新的自我价值与意义,是王德民最大的成功。
林语堂说:“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着。”
知难而退,量力而行,既是一种失败,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成功?
——END——
从情窦初开到垂垂老矣,我们一辈子都在跟“情”字打交道。欢迎关注@情之琐事,让我们一起聊聊感情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