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关于2022年高考作文题我想说2022年高考作文预测:眼见未必为实

请阅读下面的资料,并根据需要写文章。

俗话说“眼见为实”。

佛却说:你心里有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文题解析】: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难度不高,用了两句熟语构成了矛盾。第一句话点明眼睛见到的是真相,是客观存在;第二句话则强调眼睛见到的是内心所想,即主观想象。综上,本题的矛盾为:眼见的是客观还是主观?
本题给出的是抽象的矛盾,这是海派作文的固有风格。要探讨抽象的矛盾,就要找寻具体的素材,才能有具体的观点。
眼睛是人的感官之一,经受人的主观控制,看到的也是万物反射出的光,并非万物本身。因而肉眼所见要保持客观是比较困难的,大部分时候,肉眼所见是主观的。当然,这个观点属于人云亦云的浅层观点,接下来分析深层的观点。联系《列子》中讲述的疑邻盗斧的故事:“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亡斧者心中装的是邻居之子盗斧的念头,那么看到的自然也是邻居之子种种类似盗斧的行径。与此类似的,还有《列子》中齐人攫金的故事:“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齐人的回答虽让人啼笑皆非,但的确是当时其内心所想,只想着金子,自然就看不见其他。为何肉眼所见如此主观?从上述两个故事可以总结原因:假若我们如亡斧者或齐人那般,有着猜忌、物欲等种种不良的心境,自然会影响我们视角的客观性,导致眼见为虚。
除了内在的心理因素之外,外在的环境因素也能打破“眼见为实”。韩愈在《原道》中提出:“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韩愈把老子比喻为井底之蛙,认为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自然会轻视仁义。《道德经》有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认为仁义是好的,但出现的基础却是更好的大道被废弃。的确,当时处于春秋时期,被老子看作是一个充满种种病态社会现象的乱世,大道废弃,人们开始崇尚仁义,试图以仁义挽颓风。而韩愈在千年之后,自然能跳出这个时代环境的局限,能以更客观的视角,看到“仁义”的内涵。因而“眼见为实”也受到了环境因素的极大影响。
【参考立意】
1.眼见未必为实。
2.人会更关注心中所想,故“心想”即“眼见”。
3.突破“眼见”局限,窥见真实。
4.不为主观情绪所惑,客观公正。


【佳作赏析】:眼见未必为实
世间百态,我们用双眼来感知生活。目之所及,是我们认知的第一份印象。
你敢确信着,你的所见吗?
曾有一个太太抱怨对面太太很懒惰,说人家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发现不是对面的衣服洗不干净,而是自家的窗户脏了。
我们用双眼去发现,去探索,可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也因为双眼而蒙蔽,而盲目。太太看见了“脏的衣服”,只会去想着人家衣服洗不干净却不会注意自己的窗子上的污渍,她所见的与其“事实”并不相符。可见,眼见不一定为实。
有时候,一朵花开不一定代表着春天早已降临,一场融雪不一定说明冬天未曾远去。我们所感知的,所见的,不一定是世间的根本之理,受到蒙蔽的时候,盲目的人们也无法看清本质。更多的时候,还是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放眼看世界。哪怕是对面的人、物,就算是再近处的一处景象,也要仔细的看看,不要因为自我而蒙蔽。
人们总是说,眼见为实。可是,当你看见并不真实的一面时,仍然相信这四个字,似乎就不是真正的“眼见为实”。
孔子曾领其弟子诸游列国。一次,在他们最艰辛的时候,有人给了他们一袋小米,他们只得用其做粥。孔子大弟子——颜回,在煮粥的时候就无意看见有脏东西落进了锅里,他立即用手抓了出来,沾上了米粒的东西弃之实在可惜,颜回只得将其吃下。而后一幕,恰巧让孔子看见,孔子觉得对其失望。而后,当事情澄清的时候,孔子也不禁感叹,自己亲眼所见的却也不是真实的,何必非去坚信“眼见为实”呢。有时,眼见的才是盲目的。
你相信自己的眼睛吗?眼睛不会自己构造虚幻,可是所见至此,你怎知看见的就是事件本质所发生的。眼睛不一定为实,想的也许是假的。我们无法去改变我们看见的,因为那是必然的,可是,我们也不能完全相信我们看见的,我们用心去辨别,去感知。
不能不相信所见的东西,却也不能只信看见的事物。你看见的表面不一定与本质完全相符,也不要为此而不忠信于眼睛。万千世界,我们无法知晓每一件事,但是相信的也不止是各自的一双眼。
眼见不一定为实!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