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面记者张杰实习的姜瑞尧
往事排序,第二天成为章。
为总结2021 年工作,安排部署 2022 年工作,动员组织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奋力书写四川文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3月25日上午,四川省作家协会九届二次全委会在成都举行。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向大会作报告工作。报告梳理了过去一年四川文学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并对新的一年四川文学事业做了安排。
在之后举行的大会分组讨论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李怡,从高校文学批评、校园文学角度,分享了他的思考和建议。
李怡在家中书房(摄影:张杰)
四川文学要有“文化自信”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专业研究者,李怡特别关注重点中国文学发生的“地方路径”。早在2020年11月9日,在2020年四川省中青年作家高研班上,李怡就以“发现地方和自我发现——现代中国文学的地方意识”为主题进行了授课。他剖析了李劼人的“成都路径”,老舍的“北平路径”,张爱玲的“上海路径”,认为作家应该多深入自己所处的地理,感受真实的周边生活细节,挖掘文学上的“地方”路径,形成自己的写作沃土,“发现地方,就是发现自我。写地方就是写世界。写自我就是写民族。”他提到,李劼人、老舍、张爱玲,都是对“地方性”有独到的挖掘和表现,并找到丰富而独特的文学之路。
在本次大会上,李怡再次提到,作为地方文学,一定要加强文化自信,“过去我们总有一个观念,认为四川身居西南腹地,文学也是地方性的。实际上,在文化意义上,去中心化是一个重要趋势、地方文学也可以自成中心。”
接着他提到,四川在中国百年文学做了很多事情,除了李劼人,还有更多的四川作家,包括郭沫若、叶伯和、吴芳吉、吴虞等,在文学上取得很多成绩。最先写现代汉语新诗的第二人,就是四川大学的叶伯和。他的新诗出版仅仅晚于胡适两个月。国外汉学家要研究中国诗歌史,必须要重点打捞四川诗歌史。如何把我们的声音传达出去,把四川文学更独特的魅力,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影响,还任重道远。
“努力建立一个中国文学的四川标准 ”
2014年1月,马识途举行了100岁书法义展,并将义卖所得230多万全部捐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用于资助热爱文学但家境贫寒的大学生。为此,文学与新闻学院设立了“马识途文学奖”。自2014年开始颁发至今,7年内颁发了7届马识途文学奖,资助一批又一批川大寒门学子,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截至目前,马老通过书法义卖所得用于“马识途文学奖”的金额已达386万元。
作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提到他的一个最新思考:“在川大设立的马识途文学奖,社会影响力非常好。但目前评奖范围主要面向范围是四川的高校,我个人觉得这种影响力还可以继续扩大,在全国范围内传达出四川文学界更响亮的声音,相当于努力建立一个中国文学的四川标准。”
身处校园,李怡对校园文学发展态势有非常敏锐的关注,“当下,很多大学教授开始自己动手写文学作品。从过去学生写作现在变成师生共同写作。一度分割开来的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在当下又开始融合。这说明校园文学格局也在发生变化,这非常值得关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