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2022年高考语文答案专题之陕西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月份联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讨论文本

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小问题。

海运是古代东亚中国、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国家和地区之间往来的主要方式。明清东南沿海,特别是以江浙为中心的江南,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各种势力角逐的舞台。

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及后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等,把中国的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带到世界性贸易环流中。16世纪下半叶由菲律宾输入美洲的中国丝绸、棉布、夏布等,因价廉物美,十分畅销。

国际市场的巨额需求刺激了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江南的丝绸、棉纺织品,无论是在中日贸易,还是在南洋—太平洋—美洲的贸易之路上,甚至在中俄贸易之间,都占有重要地位。如湖州所产丝绸,因其工艺精良而畅销全世界,被称为“湖丝”或“辑里丝”。松江府及周边市镇生产的棉布是仅次于丝绸的出口品,在西方风靡一时。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也促使优质生丝、丝绸、棉布畅销海内外,使人们看到了江南初露端倪的“外向型”经济。

江南的生丝、丝绸、棉布等通过全球化贸易流向世界各地,在这样的贸易结构中,海外各国一直处于逆差地位,通过丝银环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与亚洲互动和世界接轨的这场经济贸易环流中,江南出产的纺织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清江南经济的长足发展,也为开埠以后江南经济的结构性转变打下了基础。

江南是明清时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学派林立、人才辈出的人文荟萃之地。明末浙江余姚思想家朱之瑜“学问淹博”,“善能熔铸经史”,抗清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其学问和德行受到日本朝野人士的尊重。朱之瑜提倡“学贵有用”,其思想对日本综合国学和神道、倡导尊王和大义名分的水户学影响很大,他还把江南先进的农业、医药、建筑、工艺技术带到日本,并参与设计建造日本的学宫、孔庙、圣堂、后乐园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清江南还是西学东渐的重要据点。明末清初的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晚清的王韬父子、李善兰、蒋剑人等,都积极与西方学者互动。如利玛窦(Matteo Ricci)和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前6卷,与李之藻合作完成的《坤舆万国全图》,是现存首幅由中欧学者合作绘制的汉文世界地图,该图熔铸中西知识系统,对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理知识表达准确丰富,属于当时最高水平的世界地图。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不仅是异域知识信息和外来学术传入的桥头堡,也是中国文化向朝鲜半岛及日本输出的中转站。明末江南刊刻了大量汉文西学书籍,其中最突出者即李之藻。他将西方传教士编译的《天主实义》《辨学遗牍》等19种汉文西学书籍进行刊刻。晚清江南更是东亚知识环流中的重要中转站,上海墨海书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刊刻的《地理全志》《大英国志》等,亦多有和刻本问世。这种互动还充分体现在绘画艺术中,明末西画东渐,海西派画法从宫廷传至江南,影响深入民间,采用透视法的桃花坞“姑苏版”年画即为典型。桃花坞年产年画数万张,远销日本、东南亚。这些活动在亚洲乃至世界环流大势的推动下,迎合了历史的潮流。

(摘编自邹振环《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全球史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运在古代东亚中国、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国家和地区之间往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B.在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性贸易中,中国的丝绸、棉布、夏布等商品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

C.国际市场的巨额贸易需求促进了明清时江南地区市镇早期工业化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明清时的江南地区人才辈出,相比其他各国而言,这些人的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最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桥头堡”喻指江南在异域知识信息和外来学术传人中的作用,论证形象生动。

B.文章主体从经济发展、文化人才和成就影响等方面论述了明清时江南地区的特殊地位。

C.利玛窦分别和徐光启、李之藻合作之例,论证了明清时的江南是西学东渐的重要据点。

D.文章论证中国与世界文化互动时,主要是从世界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来进行论证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时江南的丝绸、棉纺织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才能到达世界各地,因价廉物美畅销全球。

B.开埠以后江南经济的结构性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明清时江南地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C.明末浙江余姚思想家朱之瑜品行与学问都很高,他在中日文化交流中身体力行,作用巨大。

D.《坤舆万国全图》体现了中外文化融合的成果,是唯一的一幅由中欧学者合作完成的地图。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对成年国民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来看,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高于2019年的4.6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9本,高于2019年的2.84本;纸质报纸的人均阅读量为15.36期(份),低于2019年的16.33期(份);纸质期刊的人均阅读量为1.94期(份),低于2019年的2.33期(份)。

从人们对不同媒介的接触时长来看,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75分钟,比2019年的100.41分钟增加了0.34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7.82分钟,比2019年的66.05分钟增加了1.77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11.44分钟,较2019年的10.70分钟增加了0.74分钟;2020年人均每天接触Pad(平板电脑)的时长为9.73分钟,较2019年的9.63分钟增加了0.10分钟。

在传统纸质媒介中,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最长,为20.04分钟,比2019年的19.69分钟增加了0.35分钟;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5.71分钟,少于2019年的6.08分钟;人均每天阅读期刊时长为3.25分钟,少于2019年的3.88分钟。

(摘编自澎湃新闻)

材料二:

综合各项数据,包括智能手机普及、阅读介质改变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内,有声阅读市场规模正在逐渐扩大。在这背后,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讨论它和深度阅读的关系。

有声阅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时间的利用上,人们可以边听边做其他事,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然而,声音产品非线性、碎片化的特性,也影响了有声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以前听广播、评书,那是一种艺术形式。听书,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有声化。”有网友表示,有声读物内容的格调、版权问题都需要关注。

徐升国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阅读成本,便于用户参与内容制作,有声阅读可以算是阅读新的增长点。但作为一种新兴阅读方式,内容还需要不断丰富。

“眼下有声阅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对不怎么喜欢看书和不知道怎么看书的人来说,有比较好的引导效果。”他表示,这也是拉动纸书阅读的一种方式。

媒介传播的变革浪潮几乎不可逆转,但碎片化阅读方式并不能毁掉阅读本身,“听书”“看电子书”等是有心人读书的一种方式,真正的深度阅读,关键词从来都是“特之以恒”。

(摘编自《有声阅读,能否收割碎片化时间》)

材料三:

有评论指出,碎片化让阅读变“轻”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天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成为信息的奴隶,这正是碎片化阅读应具的重量所在。

徐升国表示,首先,数字阅读还处在发展之中,需要有效地完善和引导,朝着更好的方向去深化。比如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甚至可以说是新的数字化的深度阅读工具。同时还需要适合数字化深度阅读时代的内容支撑,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而不是放任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泛滥成灾。

其次,不可无视数字阅读的缺点或者盲目乐观,以至于在政策和舆论上认为传统的阅读、深度的阅读、纸质的阅读都已经是过时的、陈旧的方式。而简单地倡导碎片化的阅读。

第三,尤其在阅读习惯的养成方面,依然需要有效地引导人们以深阅读为主要方向,而不是以浅阅读来替代深阅读。对未成年人来讲,培养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深度的阅读习惯仍然是当前数字化阅读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内容和方面。

(摘编自《浅阅读时代的“深”思考一读书如何才能不“支离破碎”》)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技的发展使有声阅读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但有声阅读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缺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B.有声阅读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适应现代社会节奏。但有声阅读也是有局限的,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有声化。

C.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阅读成本和有声阅读内容制作的门槛。有声阅读是阅读新的增长点,要不断丰富其内容。

D.不管是“听书”还是“看电子书”,它们都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但不会达到真正的深度阅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乡村居民,人均纸质出版物和电子书阅读量均较上年有所提升。

B.2019年到2020年,从人们对不同媒介的接触时长来看,成年国民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传统纸质媒介中。人均每天阅读期刊时长最短。

C.有声阅读之所以是拉动纸书阅读的一种方式,是因为不喜欢看书和不知道怎么看书的人听书后,就会找纸质书来读。

D.数字化的时代,碎片化让阅读变得更加容易和便捷,但要达到真正有效的阅读,个人必须拥有较高的阅读能力。

6.现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读书之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请结合文本材料,谈一谈在当今新的社会条件下如何更好地促进国民阅读。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刀

楸立

吴金刀回到东成堡子的那天,西斜的日头毒得蜇人。他晃悠悠从堡子西口走来,肩上担着把大环刀,刀在鞘却透出浓烈的杀气。

吴金刀到堡子一半时,就到了赵家门前。五年前吴金刀的爹被赵家的狗咬伤,得狂犬病不治而亡,吴金刀的兄弟去赵家打架,被赵家大少爷用皮鞭抽得遍体开花。今天吴金刀的派头,肯定是和赵家新旧账一起算。

大家关上大门躲在胡同内,觑眼抻脖儿看怎么把赵家人砍光。吴金刀你就砍吧!抡圆了砍!

赵老爷面色苍白,颠出院子。还没说话。吴金刀开口了。

赵老爷,我回来了,你家大少爷的鞭子呢?

赵老爷腿脚打战,作个高揖,说,贤侄,我赵家对不住你,贤……

吴金刀一抬手,停,赵老爷,我不是你侄,更不是多贤的侄。他把肩上的大刀横在胸前,赵老爷,我这把刀是大师兄洪火儿的,现在传到我手上,我金刀一挥,千军万马听我号令,刀指哪儿杀哪儿,这刀杀过假洋鬼子,杀过八国联军,杀过清兵,每天不沾点血它就叫唤,你听听。吴金刀端着刀向赵老爷身前凑,赵老爷吓得往回缩。

赵老爷说话哆嗦,贤侄咱不能再结仇了,咱吴家赵家世代相交,一脉……

别扯呢!吴金刀刀柄紧攥,虎目圆翻。让你家崽子出来,我割上几刀。

赵老爷颤抖着,弯下身子给吴金刀下跪,你割我吧!

吴金刀的脸跳了跳,咬了咬牙,好,赵老头子,你听好,账可以不算,但今年的佃租,全堡子不交了。吴金刀说这话的时候,赵家有人想跳出来,被赵老爷硬生生挡回去。

行,行,按贤侄说的办。赵老爷满头大汗。

吴金刀刀都没拔,就把赵家给镇住了。赵家家大业大,两位少爷也是拜过江湖高手的,“赵家双枪,神鬼难防”,可赵家枪连个枪毛都没看见就被吴金刀给灭了。

也有不服气的。谭上潭就不服。

谭上潭在义和拳堂口待过,洪火儿确有其人,刀中之王,洪火儿挥刀斩洋人,真是了不得,可这吴金刀,哪儿冒出来的?

谭上潭来找吴金刀,堡子人在吴金刀的门外挤了里外三层,还有人攀到老槐树上看动静。谭上潭和吴金刀抱拳进屋,门关个严实,三盏茶工夫,两人挽手出来,脸上笑逐颜开。大家摸不着头脑,问谭上潭,过招没?谭上潭哈哈一笑,不答。

人们开始怀疑吴金刀的功夫,那把大刀什么样谁都没见过,就看在正房墙上挂着。过年过节,有人撺掇吴金刀露几招,吴金刀任别人怎么说,只干笑几声,有人便说吴金刀假把式。原因是赵家二少爷从洋学堂回来,拿起长枪到门前骂战,吴金刀一改往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十年后,日本人成立伪自治委员会,派人来让赵家出钱资助。甭说,赵老爷这前清秀才,颇有气节,死活不吐口,钱有,支持日本人,寸草不拿!没过多久,在北平读书的赵家二少爷参加抗日组织暗杀了几个东洋兵,日本人得到消息决定血洗东成堡子。

天蒙蒙亮,日本军曹带着一队伪军开进东成堡子,把赵家围了个水泄不通。

赵家大少爷和几个伙计抄起大枪闯了出去,挺枪刺倒几个伪军,就被乱枪打躺下了。赵老爷心如刀绞,拉住二少爷,说,活着给赵家留个根,带你的人从地道里走!

赵老爷挺着胸脯走出去,指着挎东洋刀的日本人说,孙子!爷,中国人!给你们钱杀中国人,甭想。赵老爷说话原本咬文嚼字,今天的话叮当山响,老百姓打心底叫好。

军曹冲着老爷子挑起大拇指,就把东洋刀抽了出来。赵老爷脖子一仰,想砍我的头,老朽嫌你的刀脏。

吴小六,你给我出来。赵老爷子今儿真狂,竟然喊吴金刀的大名。

吴金刀从人群挤进来。

小六子,我赵家欠你条命,这些年我心神不宁。赵老爷比画了“砍”的手势。今天,你来,到阴曹地府见你爹我无愧了。

吴金刀开始没反应过来,听完赵老爷的话脸发烧。迟疑了会儿,他迈步来到赵老爷近前,低声说,老爷子,钱财身外之物,大少爷的命都没了,你不拿钱,东成堡子就得平!

赵老爷说,吴小六,你个揍相,你个莽夫,老子拿了钱老少爷们儿也活不了,就给爷来个痛快,让老少爷们儿看看你的刀是不是宝刀。

吴金刀咬了咬牙,走到日本军官身边,一指赵老爷,我和他,世仇,把别人放了,砍人的事儿我来。

老百姓被轰出堡子,吴金刀见没了人影,赤膊提刀,回到赵家大院,给赵老爷跪下,说,赵老爷,你家的人没事了,你还有什么话说,我送你上路。

赵老爷看吴金刀说得赤诚,把吴金刀扶起来,好小子,这才是咱东成堡子的爷们儿,以后刀别闲挂着,多砍几个鬼子。

吴金刀哽咽了,赵老爷,放心,以后我拿鬼子的人头祭你。

好,赵老爷一捋长须,都说你有把好刀,死在你刀下,算造化。赵老爷向前迈几步,捡起一支枯树枝在地上笔走龙蛇,边写边高声吟唱:

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随后把树枝一甩,高喊,小六子,还不动手,更待何时!

吴金刀已泣不成声,赵爷,你走好!金刀一闪。

与鬼子打了八年,这八年的清明,堡子的老百姓给赵老爷烧纸,总看到坟前堆着几颗日本兵的人头。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西斜的日头毒得蜇人”这一景物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暗示着吴金刀和赵老爷的矛盾一触即发。

B.“吴金刀你就砍吧!抡圆了砍”,这种心理表明赵家的财大气粗让东成堡子的人眼红,希望吴金刀杀富济贫,分得好处。

C.“谭上潭哈哈一笑”和“有人便说吴金刀假把式”都带有神秘色彩,设置悬念,为后文吴金刀杀鬼子做铺垫。

D.小说先写金刀本是吴金刀用来报私仇的,但一直没有用上,最后写他“杀鬼子”才算真正派上用场,有欲擒故纵之效。

8.小说中多处出现了“金刀”这一物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9.小说在塑造赵老爷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宪宗元和元年,刘辟既得旌节,志益骄,求兼领三川,上不许。辟遂发兵围东川节度使李康于梓州,欲以同幕卢文若为东川节度使。推官莆田林蕴力谏辟举兵,辟怒,械系于狱,将斩之,阴戒行刑者使不杀,但数砺刃于其颈,欲使屈服而赦之。蕴叱之曰:“竖子,当斩即斩,我颈岂汝砥石邪!”辟顾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为唐昌尉。

上欲讨辟而重于用兵,公卿议者亦以为蜀险固难取,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上从之。高崇文屯长武城,练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时受诏,辰时即行,器械糗粮,一无所阙。甲午,崇文出斜谷,李元奕出骆谷,同趣梓州。崇文军至兴元军士有食于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斩之以徇刘辟陷梓州执李康高崇文引兵自阆州趣梓州刘辟将邢泚引兵遁去崇文入屯梓州辟归李康于崇文以求自雪,崇文以康败军失守。斩之。丙子,严砺奏克梓州。

九月壬寅,高崇文又败刘辟之众于鹿头关。河东将阿跌光颜将兵会高崇文于行营。愆期一日,惧诛,欲深入自赎,军于鹿头之西,断其粮道,城中忧惧。于是辟鹿头守将仇良辅以城降于崇文,获辟婿苏疆,士卒降者万计。崇文遂长驱直指成都,所向崩溃,军不留行。刘辟、卢文若帅数十骑西奔吐蕃,崇文使高霞寓等追之,及于羊灌田。辟赴江不死,擒之。文若先杀妻子。乃系石自沉。崇文入成都,屯于通衢,休息士卒,市肆不惊,珍宝山积,秋毫不犯。槛刘辟送京师。斩辟大将邢泚、馆驿巡官沈衍,余无所问。军府事无巨细,命一遵韦南康故事,一境皆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崇文军至兴元/军士有食/于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斩之以徇/刘辟陷梓州/执李康/高崇文引兵自阆州趣梓州/刘辟将邢泚引兵遁去/崇文入屯梓州/

B.崇文军至兴元/军士有食/于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斩之以徇/刘辟陷梓州/执李康/高崇文引兵自阆州趣/梓州刘辟将邢泚引兵遁去/崇文入屯梓州/

C.崇文军至兴元/军士有食于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斩之以徇/刘辟陷梓州/执李康/高崇文引兵自阆州趣/梓州刘辟将邢泚引兵遁去/崇文入屯梓州/

D.崇文军至兴元/军士有食于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斩之以徇/刘辟陷梓州/执李康/高崇文引兵自阆州趣梓州/刘辟将邢泚引兵遁去/崇文入屯梓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年号名,用来纪年。古代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B.旌节,指古代使者所持的符节。唐宋时指皇帝赐给节度使的仪仗。

C.竖子,文中指小子,对人的蔑称。《鸿门宴》的“竖子”即为此意。

D.吐蕃,古代藏族所建立的政权。唐朝时曾派文成公主前往和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辟得势之后,心气骄纵专横,自高自大。他向皇上要求兼管整个三川,宪宗不肯答应。于是,刘辟立即起兵攻克战略要地梓州。

B.唐宪宗想讨伐刘辟,但有顾虑;许多大臣也认为刘辟所占据的蜀地险要坚固,难以攻取。只有杜黄裳坚持讨伐,并得到皇上同意。

C.高崇文富有战略眼光,平时加紧训练士兵,始终保持战备状态,因此他一旦接受诏命便能马上率部队进发,粮草器械一样都不少。

D.高崇文治军严明。部队进入成都后,他让士兵在道路上驻扎休息,没有惊扰市中的店铺,也没有侵犯市场上堆积如山的珍贵财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斩之,阴戒行刑者使不杀,但数砺刃于其颈,欲使屈服而赦之。

(2)河东将阿跌光颜将兵会高崇文于行营。愆期一日,惧诛,欲深入自赎。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①

孟浩然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观涛壮枚发②,吊屈痛沉湘③。

魏阙④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遥怜上林雁⑤,冰泮⑥也回翔。

[注]①此诗是孟浩然自浔阳泛舟至彭蠡湖的遣兴之作。②枚发:汉代枚乘在《七发》中曾有对“广陵观涛”壮观景象的描写。③沉湘:屈原所沉汨罗江为湘江的支流,所以说“沉湘”。④魏阙:古代宫门外的阙门,为悬示法令的地方。后亦作为朝廷的代称。⑤上林雁:上林是宫苑名。事见《汉书·苏武传》。⑥冰泮:冰融,解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开头两句从景入手,写大江分为多个支流,水乡泽国江水淼淼,视野宏大开阔。

B.三、四句写船夫乘着水势行船,来来往往都逗留在浔阳,契合了诗题中漫游的出发点。

C.五、六句叙述诗人乘舟漫游五湖三湘,为后面自然引发“观涛”“吊屈”之事做铺垫。

D.末两句通过写春天到了,上林雁在河水解冻时往北飞之事,表明自己展望未来的喜悦。

15.清代沈德潜评孟诗是“语淡而味终不薄”,请以此诗为例简要赏析。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深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体现其对人民深切同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两句是全诗的主旨,表明诗人与琵琶女有感情的共鸣。

(3)莲花,具有高尚、正直、廉洁的君子之风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诗歌中对莲花多有赞美,如“_____,______”。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文物修复也获得了更多科技赋能。修复工具的改进也让文物修复师______________。现在,使用CT技术探伤已成常规操作,不是可以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的裂隙,而是能明确文物具体的损伤情况。精湛的文物修复技术背后,也蕴藏着深厚的文物修复理念。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不仅是为了当代,也是为了后世人能够以同样的视角、方式欣赏文物。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说,文物修复师也是在保留文物“残缺的美”。随着文物保护工作在舆论场上不断走红,不少人______________,期待有机会接触文物修复工作。现在的文物修复团队不仅有“老师傅”,还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守护,才能让我们______________的历史遗产流传下去。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不仅能让文物保护事业发扬光大,更能让我们的文物______________。因此,在肯定公众的文物热情的同时,也要借势宣传和普及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让专业价值起主导作用。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如虎添翼 蠢蠢欲动 不可或缺 延绵不息

B.为虎傅翼 跃跃欲试 不可或缺 生生不息

C.如虎添翼 跃跃欲试 弥足珍贵 延绵不息

D.为虎傅翼 蠢蠢欲动 弥足珍贵 生生不息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最小干预度”的理念贵在坚持保护与修复

B.保护与修复的“最小干预度”的理念需要坚持

C.坚持保护与修复方能实现“最小干预度”的理念

D.保护与修复需要坚持“最小干预度”的理念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现在,使用CT技术探伤已成常规操作,这不仅能明确文物具体的损伤情况,而且可以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的裂隙。

B.现在,使用CT技术探伤的常规操作,不仅可以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的裂隙,而且能明确文物具体的损伤情况。

C.现在,使用CT技术探伤已成常规操作,这不是能明确文物具体的损伤情况,而是可以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的裂隙。

D.现在,使用CT技术探伤的常规操作,这不仅可以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的裂隙,而且能明确文物具体的损伤情况。

八、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下半年,全国新增网民4915万,其中25.2%的新网民是因使用网络视听类应用而接触互联网。特别是短视频对网民有很大吸引力,有20.4%的人第一次上网时 ① 。不过,网络视听行业网民增量优势即将结束,必须转换思路,增强对定向群体的内容生产能力,优质内容才能获得长久关注,网络视听媒体 ② 。

对于短视频行业,竞争已从单纯追求用户规模增长转向增强用户黏性。短视频已经逐渐成为行业里最大的“视频图书馆”,用户可以在这里找到新的东西。无论是生活常识、生活技能,还是与本职工作、跨行业的相关专业技能,抑或是人文科学、思维方式、商业技能等,无所不包。用户从平台上感到了“获得”的乐趣,自然就会 ③ 。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慕名前往看一棵古老的松树。他们几乎是同时在大脑中出现了对这棵古树的第一印象:木商脱离不了木商的心习,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植物学家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画家则只管审美,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接着,木商说:“它宜于架屋或制器,我将不遗余力地去买它,然后砍掉它,把它运走。”植物学家说:“这棵松树属于某类某科,它和其他的松树有诸多不同,它为什么活得这样长久呢?”画家没有说话,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古树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体味它那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D

3.C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相比其他各国而言,这些人的思想对日本影响最大”分析错误,结合文本第五段内容分析,文中只是指出了这些人的思想对日本有很大影响,而不是最大。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主要是从世界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来进行论证的”分析错误,从文中来看,主要是从西方学者与中国学者的相互合作和中国文化艺术对日本、东南亚等国的输出方面来进行论证。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才能到达世界各地”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江南的丝绸、棉纺织品,无论是在中日贸易,还是在南洋—太平洋—美洲的贸易之路上,甚至在中俄贸易之间,都占有重要地位”。

B.“根本原因在于明清时江南地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曲解文意,文中只是说“明清江南经济的长足发展,也为开埠以后江南经济的结构性转变打下了基础”,因此不能说是“根本原因”。

D.“是唯一的一幅由中欧学者合作完成的地图”说法不当,由原文“是现存首幅由中欧学者合作绘制的汉文世界地图”可知,《坤舆万国全图》只是现存的首幅中欧学者合作完成的地图,但不一定是唯一的。

故选C。

4.D

5.B

6.①针对国民喜爱阅读纸质图书和电子书的特点。抓好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出版,给国民提供更好的阅读材料。②针对有声阅读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的特点,丰富有声图书的内容,提高有声图书的格调,进而拉升纸质图书的阅读。③充分利用新的数字化阅读工具,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④针对未成年人,大力培养他们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深度的阅读习惯。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不会达到真正的深度阅读”说法错误。由文中“‘听书’‘看电子书’等是有心人读书的一种方式,真正的深度阅读,关键词从来都是‘持之以恒’”可知,不管是什么方式的阅读,只要持之以恒地读下去.即可达到真正的深度阅读。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人均纸质出版物和电子书阅读量均较上年有所提升”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应该是“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均较上年有所提升”,纸质报刊和纸质期刊人均阅读量都有所下滑;另外“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乡村居民”文中依据不足。

C.“就会找纸质书来读”说法过于绝对,“有声阅读之所以是拉动纸书阅读的一种方式”,是因为听过书的人有可能找纸质书来读。

D.“个人必须拥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不合文意,原文是说“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个人对信息的选择和判断上。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对于本题的解答,既要根据文本内容,也要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体验。

从材料一可知,国民喜爱阅读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针对这一特点,应该抓好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出版,注意出版物的内容质量,给国民提供更好的阅读材料,以满足广大国民的阅读需求。

针对材料二第一段“综合各项数据,包括智能手机普及、阅读介质改变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内,有声阅读市场规模正在逐渐扩大”,第二段“有声阅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时间的利用上,人们可以边听边做其他事,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第四段“有声阅读可以算是阅读新的增长点。但作为一种新兴阅读方式,内容还需要不断丰富”,第五段“这也是拉动纸书阅读的一种方式”等内容可知,应该根据有声阅读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的特点,丰富有声图书的内容,提高有声图书的格调,进而拉升纸质图书的阅读。

根据材料三第二段“数字阅读还处在发展之中,需要有效地完善和引导,朝着更好的方向去深化。比如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甚至可以说是新的数字化的深度阅读工具”“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可以总结出:充分利用新的数字化阅读工具,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

最后,针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从材料三第四段“对未成年人来讲,培养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深度的阅读习惯仍然是当前数字化阅读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内容和方面”可总结出:针对未成年人,大力培养他们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深度的阅读习惯。

7.B

8.①“金刀”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小说结构完整、思路清晰。②“金刀”即文中吴金刀所配大环刀,突出了主人公勇猛的形象特征。③“金刀”既指战斗的武器,也象征了中华民族反抗压迫、抵御外辱、坚强不屈的精神。

9.①语言对比。前面对吴金刀道歉认错,谦恭有礼如“贤侄,我赵家对不住你”等;后面直呼小名,痛斥责骂,如“吴小六,你个揍相,你个莽夫”等。②动作对比。前而在吴金刀面前谦卑胆怯,如“说话哆嗦”“弯下身子给吴金刀下跪”;后面面对残暴的鬼子坚守气节,昂首挺胸,如“挺着胸脯走出去”“脖子一仰”等。③堡子里的人对赵老爷的态度的对比。前面大家对赵老爷仗势欺人充满了痛恨,如“吴金刀你就砍吧!抡圆了砍”;后面大家对赵老爷在鬼子面前的表现充满了崇敬,如“赵老爷说话原本咬文嚼字,今天的话叮当山响。老百姓打心底叫好”等。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表明赵家的财大气粗让东成堡子的人眼红,希望吴金刀杀富济贫,分得好处”不够准确,应是表明东成堡子的人对赵老爷仗势欺人的痛恨以及爱看热闹等心理,“爱看热闹”这点从后文“谭上潭来找吴金刀,堡子人在吴金刀的门外挤了里外三层,还有人攀到老槐树上看动静”也可看出。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从小说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开始,“吴金刀回到东成堡子的那天,西斜的日头毒得蜇人。他晃悠悠从堡子西口走来,肩上担着把大环刀,刀在鞘却透出浓烈的杀气……”,写吴金刀提着“金刀”来赵老爷家寻仇,结果“吴金刀刀都没拔,就把赵家给镇住了”;接着,“谭上潭来找吴金刀”过招,结果“两人挽手出来,脸上笑逐颜开”,吴金刀依然没有拔刀;最后,“日本人得到消息决定血洗东成堡子”,迫于无奈,“吴金刀已泣不成声,赵爷,你走好!金刀一闪”,之后,“与鬼子打了八年,这八年的清明,堡子的老百姓给赵老爷烧纸,总看到坟前堆着几颗日本兵的人头”,照应了前文“吴金刀哽咽了,赵老爷,放心,以后我拿鬼子的人头祭你”。小说以“金刀”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小说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小说中的“金刀”,就是吴金刀肩上担着的“大环刀”,“刀在鞘却透出浓烈的杀气”,从而突出了“金刀”主人的异常勇猛的形象特征。

从揭示主题的角度来看,从“吴金刀哽咽了,赵老爷,放心,以后我拿鬼子的人头祭你”“与鬼子打了八年,这八年的清明,堡子的老百姓给赵老爷烧纸,总看到坟前堆着几颗日本兵的人头”可知,“金刀”既是其主人吴金刀战斗的武器,也象征了中华民族反抗压迫、抵御外辱、坚强不屈的精神。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从前文“贤侄,我赵家对不住你,贤……”“贤侄咱不能再结仇了,咱吴家赵家世代相交,一脉……”可知,赵老爷在向吴金刀道歉时,语气极为谦恭有礼;这和后文“吴小六,你给我出来。赵老爷子今儿真狂,竟然喊吴金刀的大名”“赵老爷说,吴小六,你个揍相,你个莽夫”,赵老爷对吴金刀的痛斥责骂,形成了语言的对比。

从前文“赵老爷腿脚打战,作个高揖”“赵老爷说话哆嗦”“赵老爷颤抖着,弯下身子给吴金刀下跪”可知,赵老爷在向吴金刀道歉时动作非常谦卑胆怯;这与后文中面对残忍的日本侵略者,“赵老爷挺着胸脯走出去,指着挎东洋刀的日本人说,孙子!爷,中国人!”“赵老爷脖子一仰,想砍我的头,老朽嫌你的刀脏”,赵老爷表现出的大义凛然、非常有民族气节的动作和神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前文“大家关上大门躲在胡同内,觑眼抻脖儿看怎么把赵家人砍光。吴金刀你就砍吧!抡圆了砍!”可知,吴金刀来赵老爷家寻仇时,大家对赵老爷一家仗势欺人的行为充满了痛恨;而从后文“赵老爷说话原本咬文嚼字,今天的话叮当山响,老百姓打心底叫好”可知,老百姓对赵老爷在日寇面前表现出的铮铮铁骨非常钦佩。堡子里的人对赵老爷前后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0.D

11.A

12.A

13.(1)打算要杀他,却又暗中告诫执行刑罚的人让其不要杀死他,只在他的脖子上用刀刃磨上几下,打算使他屈服而赦免他。

(2)河东将领阿跌光颜带领兵马与高崇文在行营会合,(因为)耽误了一天时间,害怕被杀,打算深入前敌,为自己赎罪。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高崇文军来到兴元的时候,将士们途中在客舍进餐,有人有意地打断人家的勺子,折断人家的筷子,高崇文便将此人斩首示众。刘辟攻陷梓州,捉住了李康。高崇文领兵由阆州奔赴梓州,刘辟的将领邢泚领兵逃走,高崇文进入梓州,屯扎下来。

“食于逆旅”是状语后置句,“于逆旅”是“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

“趣”通“趋”,奔向,“梓州”是“奔向”的地方,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古代一个皇帝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刘辟立即起兵攻克战略要地梓州”分析错误。根据“辟遂发兵围东川节度使李康于梓州”的信息可知,开始刘辟只是派兵包围了梓州,攻克是后面的事。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阴戒”,暗中告诫;“但”,只;“数砺刃于其颈”,状语后置句,他的脖子上用刀刃磨上几下。

(2)“将”,率领,带领;“愆”,拖延,耽误;“诛”,被杀,含被动;“自赎”,为自己赎罪。

参考译文:

宪宗元和元年,刘辟得到节度使的任命以后,愈发心志骄矜。又要求兼管整个三川,宪宗不肯答应。于是刘辟派兵在梓州围困东川节度使李康。打算让他幕府的卢文若担任东川节度使。推官莆田人林蕴极力规劝刘辟不要起兵,刘辟大怒,给林蕴加上枷锁,投入监牢,打算要杀他,却又暗中告诫执行刑罚的人让其不要杀死他,只在他的脖子上用刀刃磨上几下,打算使他屈服而赦免他。林蕴呵斥执行刑罚的人说:“小子,要杀就杀,我的脖子难道是你的磨刀石吗!”刘辟环顾着周围的人们说:“林蕴真是一位忠烈之士啊。”于是,刘辟将林蕴罢免为唐昌县尉。

宪宗打算讨伐刘辟,但是又不愿意轻易开启战端,公卿中议论此事的人也认为蜀地险要坚固.难以攻取,唯独杜黄裳说:“刘辟是一个心气狂傲但又鲁莽无谋的书生.征服他就如同拾取一根小草一般容易!据我了解,神策军使高崇文有勇有谋。堪当此任,希望陛下将军中事务交托给他,不要设置监军,刘碎肯定能够就擒。”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高崇文在长武城驻扎时,训练了五千士兵、经常保持着战备状态。他在卯时接受诏命到辰时便已启程,军中的器械装备与制成的干粮,没有一样是缺少的。甲午(二十九日),高崇文由骆谷出兵,李元奕由骆谷出兵,共同奔赴梓州。高崇文军来到兴元的时候,将士们途中在客舍进餐,有人有意地打断人家的勺子,折断人家的筷子,高崇文便将此人斩首示众。刘辟攻陷梓州,捉住了李康。高崇文领兵由阆州奔赴梓州,刘辟的将领邢泚领兵逃走,高崇文进入梓州,屯扎下来。刘辟为了洗刷自己的罪责,将李康交还给高崇文。高崇文因李康打了败仗,失去梓州,便将他斩杀了。丙子(十二日),严砺奏称攻克梓州。

九月壬寅(十二日),高崇文再次在鹿头关打败刘辟的部众。河东将领阿跌光颜带领兵马与高崇文在行营会合,(因为)耽误了一天时间,害怕被杀,打算深入前敌,为自己赎罪,在鹿头关西面驻扎下来,断绝了刘辟的运粮通道,鹿头关内的将士忧愁恐惧。于是,刘辟的鹿头关守将仇良辅献出城池向高崇文投降,还捉获了刘辟的女婿苏强.投降的士兵数以万计。于是,高崇文长驱直入直逼成都,所到之处,刘辟军无不溃败,军队在行进中从未受阻。刘辟、卢文若带领数十名骑兵向西逃奔吐蕃,高崇文让高霞寓等人追赶,并在羊灌田追上了他们。刘辟跳入长江没有淹死,终被擒获。卢文若事先将妻子儿女杀死,然后便在身上系了石头沉江自杀。高崇文进入成都后,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驻扎下来,让士兵就地休息,市中的店铺没有受到惊动.市场上珍贵的货物堆积如山,也没有遭受丝毫的侵犯。高崇文将刘辟装入槛车,送往京城。斩杀了刘辟的大将邢泚和馆驿巡官沈衍,对其余的人一概不加追究。对军府的事务,无论大小,高崇文命令一律遵从南康郡王韦皋先前奉行的惯例,西川全境便完全平定了。

14.D

15.①“语淡”是指语言清淡;而“味终不薄”是指内涵丰富,情感深沉,令人回味。②本诗先写所看到的水乡特点,然后平静地叙述撑船人的状况,再用叙述的语气讲述了自浔阳泛舟至彭蠡湖的经过,实为清淡自然。③后面几句运用典故,写在行旅时体会到了枚乘《七发》中对波涛的壮美描写,凭吊了古人屈原的遗迹,感慨屈原遭际,最后以“魏阙心恒在……冰泮已回翔”几句将自己对朝廷的无限眷恋和求仕无门的苦闷,以及置身在野无法报效国家的复杂心情融于其中,情感深沉,实为“不薄”。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表明自己展望未来的喜悦”分析错误,末两句是写遥念去南方过冬的上林雁,河水解冻时往北飞翔。这里是写连上林雁都往北飞翔而自己却没看到朝廷的征诏,故末两句是通过写上林雁在河水解冻时往北飞之事来表明自己求仕无门的苦闷心情,不是喜悦,而是沉重。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语淡而味终不薄”是对孟诗语言和情感的评价。

语言方面,本诗是作者在漫游浔阳之际写的山水行旅诗。“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写大江分为九个支流,淼淼的样子简直成了水乡;“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写撑船人乘着水势行船,来来往往都逗留在浔阳;“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写我借这好时机漫游五湖,在水上漂泊经过三湘。写作者自浔阳泛舟至彭蠡湖的经过,语言清淡自然,表现出了孟浩然诗歌的语言特点。  

情感内容方面,“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写观潮感到枚乘《七发》的壮观,凭吊屈原痛苦沉江;“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写高高的魏阙常挂心怀,金马门待诏我不能遗忘;“遥怜上林雁,冰泮已回翔”写遥念去南方过冬的上林雁,河水解冻时已往回飞翔。此诗以景入手,穿插用典,如“枚发”“屈痛”“魏阙心”“金门诏”“上林雁”,写出其行旅中见到的壮美景致,同时抒发自己不遇明主,置身在野,无法报效国家的复杂心情,情感深沉浓烈。

16.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看取莲花净 应知不染心

第(3)题还可以填写: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太”“掩”“息”“艰”“沦”“净”“染”。

17.C

18.D

19.A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如虎添翼: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为虎傅翼:比喻帮助恶人,增加恶人的势力,贬义词。语境中不是贬义的意思,第应填“如虎添翼"。

第二处,跃跃欲试:形容急切地想试试。蠢蠢欲动:策划破坏活动或准备进行攻击,含贬义。语境中不是贬义的意思,应填“跃跃欲试”。

第三处,弥足珍贵:形容某样非常珍贵的东西。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语境强调历史遗产的珍贵,应填“弥足珍贵”。

第四处,延绵不息:延续不断。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文物不是变化和新生事物,应填“延绵不息”。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前面“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不仅是为了当代,也是为了后世人能够以同样的视角方式欣赏文物”的信息,本句的主语应该是“保护与修复”,且“最小干预度’的理念”应是在“保护与修复”中践行的。故排除ABC三项。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三处语病:

一是不合逻辑,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将“不是……而是……”改为“不仅……而且……”,排除C。

二是语序不当,“可以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的裂隙”与“能明确文物具体的损伤情况”互换位置,排除B。

三是成分残缺,后面两个分句缺少主语,应在第二句话前加上“这”,或者是将“使用CT技术探伤已成常规操作”改为“使用CT技术探伤的常规操作”,排除D。

故选A。

20.①使用的是短视频应用②需在内容上加强和优化③增加与平台的黏性

21.短视频行业要向增强用户黏性方而转变,用户从短视频里能找到新的东西,感到了“获得”的乐趣,才会增强与平台的黏性。

【解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特别是短视频对网民有很大吸引力”可知,此处强调短视频对人们的影响,故第一次上网的人,“使用的是短视频应用”。

第二处,根据“必须转换思路,增强对定向群体的内容生产能力,优质内容才能获得长久关注”可知,此处强调网络视听媒体内容上需要做出改变和提升,可以表述为:需在内容上加强和优化。

第三处,此处为段落尾句,应回应段落开头论点,强调“转向增强用户黏性”,此句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故可以表述为:增加与平台的黏性。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使用条件关系的句子来概括,考生要使用“只有……才……”等一类表条件的关联词。根据第二段中心句“对于短视频行业,竞争已从单纯追求用户规模增长转向增强用户黏性”,考生需要概括出短视频只有向增强用户黏性方而转变,才能让“用户从平台上感到‘获得’的乐趣,增强与平台的黏性”。

22.例文:

无用之用,即为大用

木商在一颗参天巨松面前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实用价值,而植物学家想到的是科学意义。这样的两种观点无可辩驳,因为他们对人类的生活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更喜欢画家对巨松最纯粹的态度。我愿做那位画家,欣赏巨松参天的身躯,让它那苍劲的翠色留于心间。

诚然,木商和植物学家的角度无可厚非,他们只是更注重物质的实用与功能性,这些在推动历史和文明前进中也不可或缺,但我更偏爱画家那无用的思想。

世上有味之事,譬如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但无数过客往往选择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于是终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李太白的澎湃与豪情。他迎着裹挟黄沙的风,站在惊涛拍岸的滚滚黄河边,吟出了这一千古诗篇。如若没有李太白这一无用的吟诵,谁又能托起他心中的豪情?谁又能将黄河的骨气一览无余?苏子有言:“休对古人思故园,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张可久感叹:“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吟诵出这些诗篇的文人墨客不也正因这些无用之事,满足了人生的至上追求,成为令自己、令后世敬仰的人吗?

殊不知,无用之用,即为大用。

当今社会,人潮汹涌,如何追求现实利益的最大化早已成了人们心中无法挣脱的铁链和枷锁。选择专业时,这样的声音充斥,“不要选这个专业,不好就业,学了没用!”当孩子捧起一本课外书籍,“别看那没用的书了,现在不是你看书的时候,要好好学习才有用。”蒋勋先生曾说:“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我们的行为都像物品一样,被冠以“有用的”、“无用的”的定语。

究竟什么是有用的,什么又是无用的呢?

能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功利地追求事业名利是有用;而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于大千世界中做一个不随波逐流,不如蚁附膻者即为无用吗?

恐怕我不敢苟同。

我喜欢坐在街边的咖啡馆里,看行人的步履匆忙。只一瞥,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这也是无用之事,却让人的心于物欲横流的灯红酒绿中寻得一份心灵的暂时安息之所,又何尝不是大用呢?捧了一本书放在膝盖上,沉甸甸的,让书页自由地滑过指尖。近午的阳光下,远处鸟群翩跹……

我愿在波涛汹涌的浊流中做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当一个画家,欣赏那参天的巨松,做一个无用之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讲述的是三个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看待同一棵古老的松树而有不同的印象和反应的故事。出于不同的职业习惯,“心习”不同,于是对同一个事物有了各自不同的印象和态度。显而易见,那棵古松本身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它的形象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因为观者的性格和情趣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反照。

材料中明确了“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即并不仅仅观察古松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应由观察古松联想到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再到人类对美的审定等等。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结合材料对三个人面对古松不同态度的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剖析,即要从“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层面进行深入解读,客观是无法改变的,但主观却因为自身的原因而让客观有了不同的印象,由此强调不同心态、不同人生态度会有不同的生命体验,这是能使立意变得深刻的前提。

立意:

1.不同的眼睛发现不同的美。

2.美的发现和创造。

3.以主观之心赏客观之美。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