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与外婆朱美林一起研究问题,教师之家世代相传。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李联胜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师节到了,这个教师节,对于开封一师附小的王鹏老师来说,与往常的不同。今年,55个家庭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教育世家,他们家是其中之一,他们家还将与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刘仁、河南工程学院李道苏、上蔡县东岸乡中心小学张问德、鹤壁高中周照鹏等4个家庭参加全国首批教育世家审核认定。
对于获得这么大的荣誉,王鹏心里非常自豪也有了压力,他告诉记者,他会初心不改,努力工作。“我自豪,因为我是一名人民教师。”
王鹏出生于一个教育世家,全家一共出了18位教育工作者。姥姥朱美琳今年101岁了,作为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朱老师寄语教师节: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育人。
朱美琳教书育人四十六载,桃李满天下
2021年9月4日下午,一辆厢式货车驶进开封一师附小,总务主任王鹏正在校园内清点新课桌,“现在孩子们在家上网课,趁着这个空闲,学校把课桌换换,换成新的,为开学做准备。”
王鹏,土生土长的开封人,今年43岁,说来也巧,他工作的开封一师附小正是他的母校,他的姥姥朱美琳也曾在这里工作。“这里是我的母校,我中学毕业考上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分到一师附小,一直工作到现在。我们家是书香门第,姥姥朱美琳是我们家第一个教师,后来陆陆续续,全家一共出了18位教育工作者,都是在我姥姥朱美琳的感召下,献身教育事业的。”王鹏说起姥姥朱美琳,一脸的骄傲。
朱美琳,出生在开封,自幼喜欢读书,家庭生活艰难,在父母竭尽全力的支持下断断续续读到了高中。新中国成立前,因战火她辗转多地做教师。无论如何颠沛流离,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教人学习文化知识,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不再遭受外国列强欺侮。”
新中国成立后,她的工作逐渐稳定下来,在新密工作5年后回到开封任教一直到离休。
“1955年,姥姥担任开封市东棚板街小学的校长,也就是开封一师附小的前身,带着全校师生同吃同住、半工半读搞建设,拉沙、铺地,扩大办学规模,帮助学校教师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带领学校一步步迈上发展新台阶,每周组织学校老师克服困难,骑着自行车顶着风沙往返30多公里到师资薄弱的学校送教,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在我姥姥的带领下,开封一师附小在那个年代所推动的素质教育改革、探索的教育实践让学校成为开封众多家长认可、在河南省甚至全国享有盛誉的一所学校。”
1975年是朱美琳来到开封市教育局任小学教育科科长的第二年,考虑到老师们工作忙,没有时间和精力照看孩子,朱美琳提议创办了开封市教育系统幼儿园,帮助教育界同仁解决了后顾之忧。
从20岁教书,到66岁离开工作岗位,教书育人四十六载,桃李满天下。
一家子出了18位教育工作者,诗书传家远
在朱美琳的感召下,她的后代16人选择投身教育事业,其5个女儿李临君、李桧君、李汴君、李梅君、李宏君,女婿姜洪林、马守良,外孙女王璐璐、李响、马婧、姜楠、赵珊,外孙王鹏、姜宁,外孙女婿娄鹏飞、外孙媳妇于娜秉承她的教育理念,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外孙王鹏从教于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2019年被评为河南省骨干教师。“算上姥姥那一代,我们家一共出了18位教育工作者。耳濡目染,我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今年43岁了,1997年师范毕业,就来到了我姥姥朱美琳曾经工作的一师附小,一直到现在。”
恪尽职守、任劳任怨、踏实奉献,是同事对王鹏的评价。24年来王鹏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同时兼任总务主任。工作多样、任务繁重,无论是刮风下雨、汛情疫情,还是周末节假日,这些年,他几乎从未休息过一天。“有一次,我工作至深夜,忘记了安置9岁的女儿,结果女儿坐在漆黑的操场升旗台上哭了,每想到这一幕,我都会很难受。”王鹏说着红了眼眶。不过,家里人对王鹏的工作非常理解,从无怨言。王鹏告诉记者,正在上学的女儿也要立志当老师。
“姥姥曾跟我说,回顾她这一生,浮浮沉沉,只干成了一件事儿,那就是教书育人。在党的领导下,她见证了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过上了百年前大家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真是幸运之至。她对我们家所有的孩子说:好好读书,努力工作,永远跟党走!”王鹏深情地说。
“今年参选教育世家,我们家在列。党和国家给了我们家这么大的荣誉,这让我既自豪又感受到了压力,周围的同事和朋友听说这件事,纷纷前来向我祝贺,并鼓励我。”王鹏说。
“我们刚接到通知,前往北京参加全国首批教育世家评选活动,姥姥今年已经101岁了,前几天,开封市教育局局长娄和彦刚给她过了生日。大家有点担心她的身体,但姥姥非常愿意前往北京。全家一致决定,派部分家庭成员护送姥姥进京,这让姥姥也很激动和兴奋。”王鹏说,姥姥朱美琳身体状态还不错,平常喜欢读书看报,还可以看一会儿电视,不挑食,能吃肉,尤其是开封特色扣碗芥菜肉。“如果可以,我会陪姥姥前往北京,感受一下那个令人激动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