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默默无闻造句】专题十年磨剑,掇菁撷华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给这一百年前的大变动国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

然而,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更加风云变幻的这一年,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夺取战“疫”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正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发展的硬核力量。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强化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智力支撑,是城市管理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州,自古以来便以其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城市精神著称,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广州多年来吸引和培养了大量国际人才,其实施的人才强市战略,更好地激发了人才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活力。在此过程中,一个旨在为广州城市发展提供人才动力的地方公派留学项目,也悄然完成了十年磨剑的成长与淬炼。

启动篇——孕育·破茧

2010年7月,一份市委领导批示的文件摆在广州市教育局科研处处长谷忠鹏的桌上,让他备感压力。

此前不久,《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印发,并推出10个配套实施办法(1+10文件),为广州的城市发展做好了人才布局。之后,时任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作出批示,要求制定选派广东地区大学生到国外深造的鼓励政策。一个更好服务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逐渐浮出水面。

该计划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教育局负责实施,任务就落在科研处,首要工作就是为这个计划起名和制定实施办法。

“这个计划瞄准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通过跟踪管理,培养各领域的拔尖人才,使广州在未来城市发展的激烈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所以首先名称一定要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如今,已任职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的谷忠鹏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十分感慨。“不知不觉已经十年了,但广州市从未放松对人才工作的重视,也从未间断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的举措。广东省经济总量连续30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但广东发展并不平衡,80%的GDP集中在珠三角,其中广州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因此对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这也是广州市委市政府设立这样一个计划的初衷。因此我们想,既然是要培养青年精英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取名‘菁英计划’吧。”

名称得到了上级认可,自此,这一地方性公派留学项目确定了正式名称——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以下简称“菁英计划”)。

当然,让谷忠鹏压力山大的可不止起名字。为加强菁英计划的管理,广州市成立“菁英计划”留学项目领导小组,由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科信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等派员共同组成。“菁英计划”留学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科研处,谷忠鹏兼任主任后,一系列问题扑面而来:细则如何制定?学员如何遴选?派出单位怎么联系……离2011年启动第一届项目只剩不到一年时间,“全国首例”的光环下是没有任何先例可循、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的窘迫和无奈。“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完全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怎么干。”

幸运的是,谷忠鹏不仅在市教育局得到了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大力支持,也有一个精干高效的工作团队,而且,他在市人才办有一个好搭档。

曾雪玲是广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实施一项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菁英计划由教育局牵头具体实施,市委组织部则负责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具体负责人就是曾雪玲。“广州市当年有很多人才计划,菁英计划只是其中一项,但因为是全国首例,因此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市教育局掌握地区内丰富的高校资源,但对于留学人员的长期跟踪培养,以及返穗后创新创业支持方面,市委组织部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曾雪玲说。

除了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拟定实施办法,谷忠鹏和曾雪玲还找出了广州地区17家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科研院所,并挨家挨户走访动员,有时甚至是市教育局分管领导亲自带队上门宣传发动。“与其说是动员,不如说是游说。”曾雪玲说。这些博士授权单位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了让各单位全面了解菁英计划并心甘情愿地推荐选送优秀学生申报,这些市教育局、市人才办的菁英计划“推销员”可谓绞尽了脑汁。当然,菁英计划的自身优势也给了他们十足的底气。

根据实施办法规定,不同类别的学生有不同的留学期限,其中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留学期限为36至60个月,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12至24个月。对菁英计划派出留学人员(简称“菁英学员”)的生活费资助为1.3万元/月。“这个额度参照了国家公派留学的标准,但广州市适当提高了资助力度,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项目的吸引力,同时可以保证学员不为生计发愁,全心投入学习和做专业研究。”谷忠鹏说。此外,菁英计划主要选派优秀学生到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公认的一流高校及其相关专业,师从国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的导师,为学员在国外接受高质量教育提供保障。

“广州未来的发展不仅要比肩北京、上海、香港,还要和纽约、巴黎、东京这样的世界大都市一争高下。敢为人先,这是广州一贯拥有的底蕴和精神。从人才强市的角度看,能够体现出长远效益。无论是从服务广州城市建设还是派出单位发展的角度,以及留学人员个人发展角度考虑,都是一项多赢的举措。”曾雪玲说。

菁英计划“推销员”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说服了所有17家博士授权单位,菁英计划的生源得到了有效保障。

在本刊记者采访谷忠鹏(右)和曾雪玲(左)时,两人看到手机中新生代菁英学员录制的视频,都露出了慈爱的微笑 摄影 | 本刊记者 季昕

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首批派出留学生座谈会与会人员合影

2011年4月,《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实施办法(试行)》出台,成为1+10文件之外第11个为广州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配套实施办法。随后,发布申报通知、到校宣讲、组织评审,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第一批38名菁英学员名单顺利出炉,他们被分别派往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9个国家的知名高校,其中12人派往世界前50名的高校留学。

2011年7月26日,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首批派出留学生座谈会举行。用谷忠鹏的话说,那一次座谈会“很隆重”。张广宁书记、钟南山院士,以及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相关负责人、市委组织部负责人等,与派出学校、派出学生导师、用人单位及首批派出的菁英学员进行座谈,共同勉励学员们攻坚克难、增智立德、学成归国、服务广州,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和优秀专家。

至此,不到一年时间,初出茅庐的菁英计划一路披荆斩棘,完成了自己的首秀。

就在菁英计划紧锣密鼓地孕育启动期间,广州市成功举办第十六届亚运会。此后,广州的城市品质、功能、地位、形象和影响力都得到显著提升,城市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也为各类人才来穗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现在回头再看,为了广州的发展,为了实现建设一流城市的目标,广州市委市政府走了一步妙棋。其实在当时,广州市承担了很多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和项目,还有很多配套措施,都需要资金支持,在并不十分富余的情况下再切出一块蛋糕分给菁英计划并不容易。但这项计划的意义非同一般,它为广州未来屹立在世界城市之林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石。”谷忠鹏感慨道。

传接篇——雕琢·精进

2017年9月26日,中瑞蝴蝶多样性与进化研讨会在华南农业大学举行,活动由2012届菁英学员王厚帅发起,广州留服中心协办

2018年1月20日-21日,40位来自科研、医疗、教育、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菁英学员赴清远开展智力帮扶活动

2019年6月19日,“海归博士进校园”活动走进位于广州南沙东部的广州市英东中学。活动同时举行“海归博士进校园示范学校”授牌仪式

2020年9月17日,第十届菁英学员参观广州归谷科技园园区

摄影 | 本刊记者 季昕

2020年1月25日,农历庚子年大年初一,广州留学人员和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原广州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广州留服中心”)项目服务部部长郭宁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这个春节,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人们大都居家隔离,用手机互发祝福信息。郭宁拿起手机翻看,大部分信息来自“广州市菁英计划群”,群里已经炸开了锅,话题只有一个:怎样把在国外买到的口罩寄回国内,支援抗疫第一线……

9年前,郭宁初次接触菁英计划,主要协助为菁英学员办理签证,之后增加了派出前的培训工作。正式与菁英计划面对面,是2014年底。这一年,郭宁正式接手菁英计划的全面日常管理工作。同年,市教育局在牵头启动菁英计划并成功运作四届之后,决定把接力棒传递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项目运作4年后,已经有毕业学员返穗,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好更直接的服务,让他们能更顺利地在广州落户安家,融入广州的城市发展。此时,菁英计划已从初期派出为主到派出和回国落地服务并重,从这一点来说,人社部门具有更多服务优势。

“菁英计划正式启动后,随着学员不断派出,服务和管理工作就显得愈发重要。之前是教育局承担,但并没有专设的部门和人力,我们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兼职做这项工作,既不专业,也容易分散精力。”谷忠鹏说。他认为,承担菁英学员日常服务和管理工作,并非一般的服务人员可为,菁英计划每一届从启动到派出,包括帮助学员解决境外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及为他们在回国后提供就业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要处理得当,需要具备各方面素质。从长远来看,必须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而人社部门对口人才工作,在运作高端人才项目方面更具便利和优势。

于是,经市委组织部批准,“菁英计划”留学项目领导小组从市教育局移至市人社局,所辖广州留服中心负责项目执行和日常管理,具体运作和落实则交给了该中心项目服务部。

对于一个助力城市发展的首例地方政府公派留学项目来说,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启动难,传承更难。郭宁身上的压力不比当年的谷忠鹏小多少。然而,宝剑锋从磨砺出,难度大,更能体现工作的价值。广州留服中心的菁英计划服务团队只坚持一个原则:把这项计划打磨雕琢得更加精细致密。

2017年,《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实施办法》重新修订,2019年再次修订,整个项目进行了提标扩面、优化提升。首先,留学院校调整为全球位列前150名的国际知名高校或排名前50名学科领域所在高校;其次,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行了增补,选派目标更加精准;第三,扩大选派范围,港澳台学生也纳入菁英计划选派视野。

“第一届因为时间匆忙,所以只有评审,没有答辩环节。第三届开始加入英文答辩,就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口语能力。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所以准入门槛还是要设高一些。”据郭宁介绍,从第五届开始,菁英计划又增加了纸质评审,由专家对申报者的初审材料打分,分数和答辩成绩各占50%,根据综合成绩确定最终人选。2018年,答辩过程开始增设心理测评。“出国学习和工作要承受很大压力,近些年频繁出现高学历学生学者留学期间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象,所以我们在答辩后进行网络测评,如发现问题会及时处理。”

标准更严格,却也更有温度。近几年,菁英计划的实施细则更加人性化,例如根据学员留学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员导师的培养周期和海外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适当延长菁英学员的培养期限,为学员打通深造和晋升的通道。

针对菁英计划,除做好项目的选拔、评审、公示及学生在国外的系列服务管理工作外,广州留服中心的工作重心也逐渐偏向学员回国后的服务,在学员按期回穗后,协助其回定向培养单位或推荐意向就业,并为意向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创业政策咨询、融资服务、法律知识等,或推荐参加教育部“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众创杯”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

“现在回国的菁英学员越来越多,为帮助他们做好个人发展规划,我们每年还为菁英学员举办各类联谊公益活动,增进菁英学员的交流沟通,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凝聚力。为便于留学各国菁英学员沟通交流,我们建了微信群,成员包括所有菁英学员、本部门工作人员和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还根据不同国家建了分群,经常在群里分享就业渠道、入职培训、面试技巧等各种信息。”郭宁说。此外,服务广州、回馈社会一直是他们为菁英学员灌输的成才理念。广州留服中心先后组织菁英学员赴两省七地开展智力帮扶、智力支边活动,举办各类医疗教学研讨会、电子商务类、信息技术类、农业类技术讲座,开展农业领域技术指导。菁英学员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海归博士进校园”等公益活动,利用各自所长回馈社会,传递“菁英力量”。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州留服中心阵脚不乱,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并迅速掌握湖北籍菁英学员的返乡过年情况,先后发布《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调整“菁英计划”留学项目管理相关措施的通知》和《致海外菁英学员的一封信》,针对海外疫情暴发情况菁英学员如何应对予以明确指引和心理安抚。

“这是菁英学员和祖国的守望相助。”说到春节时微信群的那次“炸锅”,郭宁感触颇深。疫情暴发初期,广州留服中心多次组织海外菁英学员捐赠物资活动,学员们在海外也积极行动起来,跑遍学校和住所周边的超市和药店采购口罩等防护物资。经过通力合作,刻着“菁英”印记的抗疫物资和捐款从世界各地汇聚广州,并转寄至武汉抗疫一线。而随着国外疫情形势逐渐严峻,广州留服中心迅速将世界各地的学员按国家进行分组,并对各组的抗疫物资需求进行统计。3月,中心采购的抗疫物资便寄往世界各地学员的手中。“这一来一往间,我们的服务也传递了祖国与海外学子之间的大爱。”郭宁说。

如今,菁英计划针对人才已形成行前培训、国外跟踪、回国服务、菁英联谊的全链条服务。2017年,为进一步服务在穗菁英学员,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谊会(以下简称“菁英联谊会”)成立,由学员担任理事和监事,为会员提供就业推荐、创业指导、项目合作、人才交流、法务咨询等服务。

“把学员看作家庭成员,着力建造一个菁英之家,逐渐铸成一个人才品牌,这是长久经营一项人才计划的根本。我们需要人力和资金,但更需要扩展视野,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这也是我们成立菁英联谊会的原因。”郭宁说,让菁英学员管理运作属于自己的组织,主持自己的活动,希望能够借此发挥更大的作用,扩大这个项目、这个群体的影响力,把整个广州市的海外人才工作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学员篇——化蝶·成器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菁英学员都是一个团结的高层次人才群体。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能表现出一定的引领作用,积极上进,敢于创新,热心公益。”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培养与质量管理处副处长张毅芳说。

大学,是菁英计划的生源大户。中山大学是菁英计划迄今为止最大的选派单位,十年间为菁英计划输送了超过100名学员。这些学员学成归国后,大部分返回中大,有的在学校任教,有的在各附属医院成为一线医生,有的就任专职科研人员。“菁英计划不仅仅是一个派出计划,对中山大学来说,它同时是一个很好的‘反哺’项目。”张毅芳说。

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次数最多的名字是王昌栋,他是菁英计划首批派出学员,于2011年12月以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从中山大学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计算机科学系留学,一年后回国,2013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作为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王昌栋结合在中山大学本硕博9年以及留学期间所学的学生培养方法,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本硕博优秀学生培养体系。7年多时间里一共培养了80多名优秀本科生,其中90%以上赴国内外名校读研深造;培养了接近30名在学院名列前茅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研究生,其中有近10人次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指导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此外,王昌栋还探索了优秀学生培养方法,在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发表题为《优秀本科生如何做科研》的文章,多次在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作题为“百转千折科研路,始于学生胜一筹”的优秀学生指导报告,促进高校间的学生培养交流。

在自身学术发展方面,王昌栋也成就斐然:ICDM2010论文荣获最佳论文提名奖,获2012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学者奖提名、2014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15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主持包括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3项科研基金;获2017年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2018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中大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十二字方针——‘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菁英学员较好地践行了这一培养目标和要求。我们把菁英计划融入学校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派出的联合培养博士生都能在留学回国后顺利完成博士毕业,并很快成为各单位的骨干人才。王昌栋就是典型的例子。”张毅芳说。

在中大副教授圈里,王昌栋是出了名的精力旺盛,教学、学术、校际交流、参与公益,他永远停不下来。“其实在中大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应该就是菁英计划的既定目标,他们本来是受益者,在被资助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个项目前瞻性、服务性、高质量的特点,然后不断丰富自己,培养各方面能力,像王昌栋老师这样的,回国后选择做老师教书育人,反哺这个项目,反哺这些学生,反哺这所学校,反哺这个社会,这是对菁英计划的肯定。”张毅芳说。

2020年9月17日,在菁英计划第10批派出学员行前培训结营典礼上,菁英联谊会副会长韩超向35名新入选学员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本来我是拖着一个被创业摧残的疲惫身躯过来的,看到在座各位年轻的面孔,我的心立刻就轻松起来。”韩超的思绪大概是回到了6年前,作为第四届菁英学员,韩超同样在结营典礼上听到了海归创业者、广州归谷科技园有限公司总裁范群的演讲。那一刻起,海归前辈的创业故事便在韩超心中埋下创业的种子。

2014年,韩超在菁英计划资助下留学法国,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后来,他偶然听了一场关于肿瘤液体活检的学术报告,当即决定创业,把这项技术投入市场。2015年,韩超回国参加第17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2016年起更名为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简称“海交会”),他的项目同时被5个创业园区相中,当场获签一份2000万元的投资意向协议。

2017年对韩超来说是“开挂”的一年。4月,回到广州的韩超创立广州安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广州生物岛,致力于研发肿瘤液体活检的关键技术,并与多家三甲医院开展合作。半年时间,韩超的公司便获得3000万元的天使投资。12月底,他与数十名回国的菁英学员聚首海交会,共同见证菁英联谊会成立的高光时刻,同时,他被选为联谊会副会长。

韩超收获的红利还不止于此,这次聚会上,他和同届的菁英学员、广东省人民医院肺癌研究所医生黄婕谈起了科研合作。从美国博士毕业归来的黄婕刚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他们两人的研究领域恰好相关,合作具有天然优势。用黄婕的话讲,归穗的菁英学员们聚在一起,是为了“菁忠报国”。

2019年,韩超公司项目“循环肿瘤细胞自动捕获系统产业化”获批2019年广州市产业技术重大攻关计划。

韩超把取得的成绩归因于国家的认可和社会的包容。作为菁英学员,他相信,每年有这样一批年轻人出国学习,若干年后回到这里,无论他们奋战在哪个领域,都担当着这座城市的建设重任,成为城市创新的原动力。

据了解,目前学成归穗的菁英学员已逐步成长为各领域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在一项菁英计划成果调研报告中,有一份长长的成绩单:菁英学员中,69.81%担任技术研发职务(岗位),4.72%在生产技能类职务(岗位),3.77%在经营管理类职务(岗位)。回穗服务的菁英学员获得国家级项目资助或荣誉奖项76项,其中36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8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面上项目,2人入选“香江学者计划”,8人入选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3人入选“百人计划”;获得省级人才计划资助或荣誉称号42项,其中13人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人获得“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获得“青年珠江学者”,1人获得广东科学技术进步奖,1人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得市级资助项目24个,其中1人入选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3人入选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获得专利授权72项。累计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数量482余篇,在国际会议作报告次数122人次。

向上而生的菁英学员特质鲜明,他们是留学人员队伍建设的骨干力量,更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报告显示,39%的被访人员表示“本土情怀优势、归属感和责任感让留学人员积极回穗创新创业,为广州积极建设、积极作为”。

“无论创业还是做科研,首先你要把它想象得非常非常难,等你真正去做的时候,发现比你想象的还要难10倍,这是常态。政府资助我们出国留学,希望你们能不畏艰难、把握机会,追寻自己的内心,或轰轰烈烈或默默无闻地做一番事业,才能无愧于我们自己,无愧于人民,也无愧于广州这座城市。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使命感,我们还要传承这种使命感,在传承中为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能在这种贡献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价值和荣誉。”

这是“老学员”韩超送给新一批菁英学员的殷殷寄语。

升级篇——展翅·谋新

在广州市小北路266号北秀大厦广州留服中心所在地,记者见到了中心主任汪宏飞。

2017年12月21日,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谊会成立大会举行,广州市外国专家局、广州留服中心有关负责人与近60名菁英学员共同见证联谊会成立,汪宏飞(左一)等为联谊会授牌

1998年,广州留服中心成立。一年后,为鼓励留学人员来穗工作、创业,广州市人民政府颁布了10号令,当时在全国,这是为数不多的专门针对留学人员颁布的政府令。“直至今日,全国专门为留学人员和高层次人才提供专业一站式服务的机构也屈指可数。其实我们中心的成长,也同样见证了广州市人才政策,特别是国际人才政策的发展历程。”汪宏飞说。

据汪宏飞介绍,成立22年来,广州留服中心建立了留学人员和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了“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的链条式服务,为留学人员提供国家公派、菁英计划、安家补助费申请、引进入户、优惠资格证办理、人事档案托管、就业创业指导等综合性服务,服务留学人员累计逾11万人,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认定、项目评审、人才培训、经费发放等服务,年服务逾2万人。2019年,广州留服中心用于保障各类人才项目的资助经费为2.2亿元,2020年,用于保障各类人才项目的资助经费为4.3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95%。

对于中心的未来,汪宏飞给出了明确的方向。一是推出政治引领工程,积极充分发挥海外人才的作用,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强国之志,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正面作用;二是充分发挥中心平台作用,推出留学人员和高层次人才的“暖家行动”,主动贴近服务对象,让他们找到组织、发挥作用;三是为打造更加全面综合型的留学人员和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而努力,优化提升广州海外人才引进服务工作,通过政策宣传、政策咨询、创业指导、投融资对接、创业园区指引、创业大赛、项目落地跟踪等立体化配套服务,探索为高端海外人才提供一对一的VIP特色服务模式,形成引进海外人才—引领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发展链式效应的、具有广州特色的海外人才服务管理体系;四是依托互联网+的技术手段,为海外人才构建“互联网+智慧服务”的海外人才生态服务环境,将海外人才工作向智能化、在线化、个性化延伸。

作为广州留服中心运营的品牌项目,菁英计划实施以来成果丰硕,但对标广州市打造人才高地工作实践要求,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求,仍有进一步完善之处。

“可以说,菁英计划是广州市政府在立足自主培养广州国际化人才方面的一次大胆尝试,在这十年中,广州留服中心一步一步伴随它成长、见证它发展,并且非常有幸直接参与到这个项目每一次优化和提升当中。”汪宏飞用两个“进一步”诠释了菁英计划未来的工作思路:

进一步灵活培养模式。目前,菁英计划主要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两种方式进行培养,资助对象主要为高校在校生,针对企业在职人员特点的培养方式相对欠缺。在未来,菁英计划将探索更灵活、更多元的培养模式,尝试和国外知名高校合作等方式为广州的产业发展需求提供中长期、短期的培养模式。

进一步优化服务保障机制。通畅菁英学员在穗常态化学术交流机制,加强不同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以及跨界交流合作研究的路径,对于技术前景好的菁英学员科研项目,加强持续性跟踪扶持机制。

作为菁英计划最初的执行者之一,谷忠鹏仍能感觉到当年“移交”菁英计划时心中的那份不舍。那之后,市教育局只负责指导市属重点建设高校开展菁英计划的申报,以及联系需教育部支持和指导的相关事项。但谷忠鹏一直关注着菁英计划这个“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孩子们的成长超越了我的预期。他们学成回来以后,展翅飞翔,比想象的还要更高更远。”

当然,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是永恒的。对菁英计划的未来,谷忠鹏一口气提了好几条建议,如对十年来的菁英学员进行全面跟踪分析,总结经验,让其个人发展与广州城市发展更好地结合;针对当前新的国际形势变化调整项目实施和选派工作,在派出国家方面有更灵活更具针对性的选项;升级和优化服务管理工作,等等。

而确定选派专业主攻方向,是谷忠鹏最为看重的一点。“菁英计划虽然是一个地方项目,但也要考虑国家整体战略,针对当前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做人才培养工作。”据了解,面临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打压,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已开展针对性工作,把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如航空轮胎、轴承钢、光刻机,以及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关键原材料等,聚焦国家最关注的重大领域。谷忠鹏认为,菁英计划选派专业,也可以更多地从这些方面考虑。2020年8月28日,中共广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召开,会议要求全力做强城市更新和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双引擎。“这是今后广州发展的重点,菁英计划在学员和专业遴选上可以朝这个方向适当倾斜。根据广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相应人才支撑,菁英计划责无旁贷。”谷忠鹏说。

2018年8月,曾雪玲参加了2018菁英计划项目行前培训总结会,听到往届优秀“菁英”和即将启程的“萌新”学子的精彩分享,这位菁英计划资深人士内心感触良多。“菁英计划起步之初,就是一个站位高远、积极开放的人才项目,一个市校合作的范例。菁英学员在海外既是探求真知的学霸,又是讲好中国故事、广州故事的民间外交家。十年间,菁英计划为广州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优秀人才,得到派出单位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之下,如何更加优化城市的创新氛围、产业配套、市场环境、高校资源等诸多因素,为包括菁英学员在内的海内外人才搭建更好的平台,让他们借助这些平台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是城市建设者和人才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曾雪玲感觉重任在肩。

“菁英计划被喻为针对青年人才的天使投资,这笔投资要收获高回报,我们做人才工作的,就要体现自己的价值。简而言之,就是要当人才之友,关键时刻为他们纾难解困,成为陪伴他们在负笈海外到回国创新创业的道路上,一路‘打怪升级’的最佳合伙人。”曾雪玲说。

菁英计划服务团队,左起依次为陈哲羽、黄文娜、郭宁、麦慧婷、朱梅、陈嘉碧

广州篇——腾飞·宏图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透过清代诗人屈大均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古时广州海上贸易的繁华与壮阔,看到弄潮儿们丰足的生活、浓烈的期盼,以及坚定的向往。千年商脉,源远流长,广州在全球城市发展史中创造了奇迹。无论是地缘优势、文化张力的底蕴,还是从容淡定、开放包容的精神,都让这座千年商都成为各路豪杰心弛神往之地。

2012年12月和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广东考察,强调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高标准建设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2019年12月,《中国城市引才表现大数据分析报告》调研显示,1000万+城市的人才保留情况最好,流失率仅为14%,而广州非本地户籍人才流失率为13.12%,更是低于平均水平。日前某招聘平台发布的《2020二季度人才吸引力报告》显示,广州第一次跃居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数榜单首位。这与广州一直以来持续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密切相关。

2016年2月,广州市在全国率先制定发布《广州市人才绿卡制度》,对非广州户籍的8大类人才,在出入境和停居留、购房、购车、子女入学等9个方面提供户籍居民同等待遇。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在穗发展的后顾之忧。

2019年5月,《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广聚英才计划”的意见》出台,这是大湾区内首个城市人才发展战略性文件,是广州市为海内外人才提供的重磅福利。

“广聚英才计划”紧紧围绕“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州所能”,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责任担当,将聚才视野拓展到粤港澳大湾区,注重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方面优化整合提升现有人才项目,如产业领军人才1+4政策、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岭南英杰工程、人才绿卡制度、红棉计划、高端外国专家引进项目、菁英计划、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项目、金融高层次人才项目、高层次卫生人才项目等。另一方面提出一系列创新政策,重点集聚大湾区发展需要的高端专门人才,增强人才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匹配度,努力实现塔尖更高、塔基更实。

可以说,“广聚英才计划”彰显了广州基因,构建了差异化人才竞争优势。在“发挥广州优势、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合作”一项中,“菁英计划”跃然入目。其中提出,优化提升“菁英计划”留学项目,探索将港澳台地区知名高校优秀学生纳入申报范围,为入选者赴国外一流高校攻读博士提供生活费和国际旅费;增设“基础研究青年英才项目”,面向基础研究和重点产业方向相关专业,通过奖学金等方式择优支持一批在校大学生,全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培才引才。

未来广州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引培并重,这是人与城市的双赢模式。海交会和菁英计划这两张全国首创的“广州名片”,一个率先全球揽才,发挥海外引才虹吸效应;一个首创助才深造,开启地方性公派留学项目。一引一培,互相促进,协同发力,充分体现了“广聚天下英才”的胸襟和气魄。

选择一座城,其实就选择了这里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也选择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城市成就个体人生,个体也在塑造城市的基因和气质。“可以说,选择广州,既可实现奋斗创业的梦想,又能乐享时尚优质的生活,对新一代海归有很强的吸引力。”曾雪玲说。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让汪宏飞感触良多。

“今年,中心正式更名为广州留学人员和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更加体现了广州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汪宏飞说,作为广州市政府设立的专门的留学人员和高层次人才服务机构,中心发展的每一步都坚决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20年,随着职能发生变化,中心将持续打造和完善留学人员、高层次人才两个服务平台,构建留学人员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朝着建设留学人员和高层次人才之家的目标大步前进。一次次转变,都是不断为“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而作出的努力。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出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菁英计划,这一承载了广州城市精神的人才培养项目,十年磨剑,掇菁撷华,笑傲群雄。如今,依托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宏图伟业,只待一批又一批菁英早日在未来彰显辉煌,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广州留服中心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0年第12期)

作者:本刊记者 曹喆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