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农业的早期阶段是古代摆脱蛮荒的人、自然界的一些植物以及他们的果实能填饱肚子的最简单的现实问题。对采集的一些野生植物进行了广泛的种植实践,逐渐选择了符合自己要求的农作物,一步一步地形成了第一个原始农业。
中国古代文献中"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等等的故事,和神农创制斤斧耒耜,"以垦草莽"的传说,作为中国农业经济草创阶段传承后世的回顾,告诉如今的人们,那些拓荒的先人们所曾经面临过的无数艰辛和诸多风险。
刀耕火耨说往昔
"刀耕火耨"这一成语,源自于《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民耒耜为食。"这里边的"刀耕"一般较好理解,而"火耨"是指古人们在垦荒播种之前,往往是先要放上一把火,烧掉了大地上的那些树木野草。
初春,不畏艰难的先民们,将山林间的树木以及杂草,先用石刀石斧砍伐并晒干。在春雨将要来临之际,点起一把火,烧掉那些干枯了的树木和杂草,顺带也除去了这片土地上的各种病虫害。烧荒后留下的草木灰无意识中不但起到了降低土壤酸性的作用。同时也让其中的钾、钙、磷,成为用来肥田的肥料。这样的简单耕作方式,作于最初的原始农业生产技术,有时甚至于很难满足人们当时的最低生存需求。
话说回来,可别小看"刀耕火耨"这种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远古时代的先民,就是这么通过一种一轮又一轮的耕作,得到了可以果腹的有限收获。当这片土地的肥力一旦无法满足耕作需求,就会撂荒而去,另行选择一块地方,一把火又烧出一片新田地来,供自己栽培新一轮的农作物。过了若干年,也可能重新回到曾经被荒废的土地,这些荒芜的土地经过多年的休生养息,重建了生态平衡,又为我们祖先的拓荒提供了新一轮的物质基础。就这样,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地广人稀的大地上,通过这种林莽和农田之间的循环轮作,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耕方式,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岁月茫茫,"刀耕火耨"这样的耕作方式,如今早已随着时代的进步,退出了农业生产的舞台。中华民族勤劳的祖先们在这片大地上,为了立足于这个世界,得以生存繁衍,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终于告别了以往的"刀耕火耨"耕作方式,在不断摸索、改进中,因地制宜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技术。创造出一系列 的"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一代一代延伸到了今天,直至今天仍然还在不断地继续中加以丰富,终于走进了现代化的今天农业社会。
精耕细作漫漫路
"精耕细作"这一农业模式,作为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概括,指的是开展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精细化耕作方式。
我国历史上,这种传统的农业综合性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它的技术成形期,到了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扩展期,明清则进入了深入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农具的采用以及用牛耕田技术的推广,使得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最初的基础。在汉代进一步得到了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随着更多的新型农具以及新的生产方式相续出现,完善并为后世所继续沿用。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不同时期的人们通过改进并发展了多种多样的耕作方式,单位面积的产量因而得以提高,土地有效产出率的提高,从而充分挖掘出土地的潜力,这些都是精耕细作技术形成后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加上从古至今,历代都十分重视农田灌溉,极大地改善了土壤环境,同时也使得农业收成不再被动地取决于天气的好坏。农业环境改变所带来的这些变革,同样也促进了土地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
走向现代化的农业
进入了今天的现代社会,农业生产更是在"精耕细作"的基础上迈向了现代化。为了降低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最初出现的是机械化作业,在选种、育秧、耕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脱粒、烘干、仓储、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上实现了机械化操作。但是,机械化并不等同于现代化,它只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必需基础。
中国邮票:农业机械化(作者摄)
当传统农业走进现代化,现代条件下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及其推广,就会使得农业生产的增长点,从原先的粗放型经营向着集约化经营的方向转变。但是,由于今天的化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与农作物产出比之间在客观上正出现了一种逐渐递减的状态。从而使增产的基本点,开始转移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和综合效益,以及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这一切,必然赋予今天的"精耕细作"以新的涵义。
今天的农业现代化,指的是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不再是传统观念下的那些精耕细作。能否达到一个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这是我们检验农业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生产经营如果依然停留在粗放形态上,最终结果必然会陷进难尽人意的尴尬境地。也就是说,生产经营的各种绩效,应该是个实实在在的指标考核体系,比如:单位产量、优质品率、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最终的结果应该显示在现代科技支撑下提高绩效的业绩上。
今天,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正是由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不间断地持续注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中,从而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科技力量的投入如果出现了减缓或者不应有的弱化,必然会造成农业现代化的持续进程陷入停滞不前之中。
所以讲,作为今天"精耕细作"中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应该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最有活力,并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能起到主导作用,一定是具有现代化水平、有科学文化和技能水平的劳动者。因为,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要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
因此,提高劳动者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水平,必然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既定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