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总是激动人心,感慨万千。一百年前,荒凉、战争纷飞、饿死的黑暗时代离我们很远,但那风云激荡的伟大旅程从未远去。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来临之际,一部部献礼影片相继播出,《觉醒年代》围绕着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等一群志同道合的热血志士掀起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以及他们领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展开。没有大牌明星与网红演员,没有热搜预定与刻意宣传,但该剧在豆瓣评分却高达9.2分,广大网友高声呼吁:《觉醒年代》你不该错过!
与其说把历史搬上银屏,不如说把现代拉回历史, 1915年《新青年》杂志问世、新旧文化的相互抨击、张勋复辟的闹剧、巴黎和谈的失败、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曾经出现在历史课本上那一个个耳熟能详却又知之甚少的人名,那一件件枯燥乏味却又不得不背的历史事件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置身在这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环境中,有人迷惘、有人愤怒、有人消沉、有人激昂,热血志士开启了救国救民、救智救心之旅。《文学改良刍议》《青春》《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他们以时代的符号扣醒人民大众的心门,开启中华民族觉醒之门,他们的初心使命如高山般令人敬仰。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在北大,上演着思想的碰撞、学术的争鸣、理想信念的交锋。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为代表的新文化阵营与以辜鸿铭、黄侃、刘师培、林纾等为代表的保皇守旧派唇枪舌战,在学术和道义上犀利攻击,然而这些君子之交固然激烈,却丝毫不伤民族大义。在对英国教授科德莱的解雇谈判中,辜鸿铭摒弃前嫌,毅然与陈独秀等合力迎战。当陈独秀离开北大时,辜鸿铭与黄侃等都来送行,曾经针锋相对的黄侃竟然眼含泪花惋惜地劝他留下来。花开两朵,并蒂一枝。尽管认知有分歧,但他们的初心始终如一。
巴黎和会上,受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约掣肘,美英法三国以此为由,强行将本该收回的山东青岛割让给日本。作为战胜国,我们非但没有获得任何利益还横遭欺凌。参加和谈的几位代表彻夜难眠,当年迫于袁世凯压力签下二十一条的陆征祥泪流满面地对顾维钧说:是我把你们的凯旋门变成了耻辱柱。顾维钧捂着脸哭了,消息传回国内,外交总长汪大燮握着电话听筒泪花盈满眼眶,青年学生郭心刚一夜白了头,在郁郁寡欢中病入膏肓,临死前那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更是深深地刺痛了我们。和谈代表团没有理会北洋政府荒唐的指示,愤而拒签和谈协议后离去,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他们的初心即使被阴霾笼罩依然底色鲜明。
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善良敦厚、嫉恶如仇,他们自省自觉、自律自强,在国家危难民族大义面前,舍身忘我,苦苦探寻出路和思路,苦苦求索奋斗的方向。在父亲面前,他们又如寻常孩子一般,倔强、任性、不服管束、浑身带“刺”。在赴法勤工俭学前,画面陡然转入他们牺牲的场景。戴着铐链,踩着血水,遍体鳞伤却都面带微笑,陈延年面对逼迫他下跪的反动派高喊着:“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绝不跪下”,随后被乱刀砍死。陈乔年牺牲前乐观地说:“让子孙后代享受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这一幕让无数人泪奔,久久不能释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见过真理的人知道最终的胜利属于谁。他们用鲜血染红了青春,他们用奉献的初心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回望这一路波澜壮阔的历程,那是一个呐喊、激昂、拼命探索前行的年代,在正义与邪恶的交锋中,革命战士们终以信念之义让沉睡的东方雄狮觉醒站立,以真理之光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