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野性的呼唤英文读后感看这里!东西问丨张赫凡:普氏野马的“重生”为何成为中西百年互动的文化符号?

(东西问)张赫凡:普氏野马的“重生”为何成为中西百年互动的文化符号?

中新社乌鲁木齐11月28日电 题:张赫凡:普氏野马的“重生”为何成为中西百年互动的文化符号?

作者 史玉江

普氏野马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收录为濒危级,目前全球数量2000余匹,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德国、英国、美国、俄罗斯、捷克、比利时等三十多个国家。一百多年前普氏野马从中国到欧洲,百年后回归到原生地。从发现到野外灭绝、迁地保护、“野马还乡”、种群繁衍至现今“野放”,经过哪些沧桑历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何镜鉴?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日前在中国云南举行,今年也是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野马中心”)成立35周年暨普氏野马野放20周年。从事野马保护研究近30载的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张赫凡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重引入野马的成功,不仅体现中国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更是国际间互助拯救濒危物种的范例。野马种群的重建,对进一步促进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及维护全球生物物种多样性具有深远影响。

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诞生的世界上首例有纪录的普氏野马双胞胎长大了。张赫凡 供图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被誉为“活化石”的普氏野马,百年来从东到西,又回归到原生地。野马重引入的坎坷经历是怎样的?

张赫凡:普氏野马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入附录I物种,被世人誉为“活化石”。自1876年欧洲野马从乌克兰消失后,普氏野马就成为世界唯一生存的野生马。

1890年,德国探险家从新疆准噶尔盆地捕捉到52匹野马幼驹,运至德国,存活28匹,其中13匹成功繁殖了后代。

20世纪中叶,普氏野马主要分布地限于中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及蒙古国的科布多地带。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多次专题科学考察,均未获得野外普氏野马的证据。

其间,普氏野马散布于苏联、美国、西德、东德、荷兰、波兰、英国、瑞士等国的动物园、私人手中和禁猎区内,当时全球仅385匹。

因长期处于圈养环境,野马在野生状态下的优良基因逐渐消失,同时繁殖能力退化,遗传性疾病增多,面临在地球上灭绝的危险,引发国际关注。由此成立的野马保护管理组织建立了全球野马管理计划目标:保存现有野马90%以上的遗传多样性,将之重引入至原生环境。

1978年10月,在荷兰海牙召开国际野马基金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国政府积极响应,承担了拯救这一濒危物种的使命。中国原林业部先后与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德国海拉不伦动物园签署有关动物重引入协议。

1985年1月,中国启动“野马还乡”计划,经专家学者多次考察论证选址,次年在新疆吉木萨尔县建立野马中心。

2012年3月初,在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一普氏野马野放点,工作人员正在为野放的普氏野马投放草料。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

1985年至2005年,野马中心先后从英、德、美分五批次引入24匹野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自1990年起,陆续从美国、德国等引进18匹。1992年,英国约翰阿斯匹诺野生动物园向中国无偿赠送10匹,1997年这批野马运抵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新社记者:重归故土后的普氏野马现状如何?

张赫凡:经过35年的野马饲养管理、繁殖、疾病防治、行为监测、生理生态、野化放归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圈养的野马在野外顺利渡过食物、水源、天敌防御等生存关,在野生性状恢复、繁殖、营养、家族构成、种群结构、环境质量、生存状态、越冬和防御敌害等方面均达到预期目标。

中国野马保护专家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野化技术路线和方案,制定了“适应性饲养—栏养繁育—半自然散放试验—自然散放试验—自然生活的野生种群”5个步骤的软放归方案。2001年在新疆率先启动野马放归计划,2003年野外繁殖获得成功,2004年野马形成自然分群。野马野放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正在向自由生活的野生种群迈进。

截至2020年底,野马中心已成功繁殖野马6代760余匹,现有野马达484匹,其中野放种群274匹,半散放种群113匹,圈养种群97匹,已发展成世界最大的专业化野马繁殖研究基地。20年来,先后有19批次140匹野马放归野外。目前,中国野马种群总数居世界首位,展示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野马奔腾在卡拉麦里雪原。张赫凡 供图

中新社记者:普氏野马拯救工作作为一项全球性事业,您如何理解东西方生态文明这一符号?

张赫凡:中国的野马拯救事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国际同行和国际友人的同心勠力,携手合作。从这个角度讲,普氏野马没有国界,可以看作是贯穿东西方生态文明的文化符号。

野马中心自成立以来,将每年出生的野马报国际野马组织,纳入国际野马系谱册,实现系谱档案管理的国际化、科学化。其间,来访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瑞典、蒙古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外专家来访或合作已逾百人次。野马中心与德国科隆动物园、美国史密森纳国家动物园、蒙古国戈壁B保护区、捷克布拉格动物园等科研单位和组织,不定期开展种源交流和技术合作。

1989年,西德友人克里斯汀·奥斯瓦尔德到野马中心参观时,赠送给中心一套太阳能电围栏。2005年,德国科隆(Cologne)动物园为我们无偿捐赠6匹种马,并提供液氮冷烙印技术,改进野马中心凭自然特征识记野马。2007年,美国专家给已放归的野马捐赠并佩戴了无线电卫星项圈,实现野马活动轨迹的科学监测。2012年,中国向蒙古国输送4匹种马,是中国首次向国外输出种源。

近两年,野马中心又与美国史密森保护生物学研究所暨美国国家动物园达成人工授精合作意向,该所2013年全球首创的野马人工授精技术是当前国际上解决野马近亲繁育问题最先进途径。我们引进吸纳后,可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濒危有蹄类物种服务。

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对中国在野马人工繁育种群、放归自然,推动其野外种群的恢复和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源地的争夺。张赫凡 供图

中新社记者:在中国野外绝迹的普氏野马得以“重生”,且数量跃居世界之首。您认为对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乃至生态环境保护有何镜鉴?

张赫凡:生物多样性关系到人类福祉。保护包括普氏野马在内的任何一个物种,都是为世界生物多样性做贡献。

重引入是濒危物种保护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也是一项重大科学研究实验,无任何经验可循。中国政府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在荒滩戈壁展开提高野马繁殖成活率的科研和野化试验,积累了大量科学资料和有益经验,为实施野马保护的全球一体化及全球野马管理行动计划提出的野马野化和遗传多样性保存做出贡献。

2007年9月,“关注普氏野马 构建友好环境”宣传活动在新疆乌鲁木齐启动,志愿者通过发放宣传册、讲解等方式,呼吁更多市民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中来。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

中国提高野马繁殖成活率的技术成果及野化方案为世界其它濒危物种重引入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继而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野马从野外绝迹到重归自然,不仅是一个物种保护的成果,更体现中国重视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的程度。野马野外种群的重建,对进一步促进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及维护全球生物物种多样性具有深远影响。(完)

受访者简介:

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张赫凡。本人供图

张赫凡,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普氏野马的保护研究工作,与野马相伴近30载,写下40多万字笔记,发表文字逾百万字。其中,《野马重返卡拉麦里》荣获第九届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野性的呼唤——纪念野马重返故乡三十周年》获新疆第五届科普作品金奖;《新疆野马回归手记》获第七届梁希科普作品一等奖;《野马回家》获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五届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野马家园》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