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老人与海主要内容专题之《老人与海》的三个世界

好的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不是说作者在跟读者做猜谜游戏,作者设定一个答案,读者读出一个答案,然后来对答案,以此评定作品的好坏和显示读者的艺术鉴赏水准。这是教科书和考试模式的思维,不是好作品应有的艺术品质。真正的好作品,真正优秀的作家,只是在作品中提出某种可能性、启发性,让读者在阅读和感悟作品中来完成自己、实现自己。当然,未必是说好的作品一定受制于好的读者,但好的作品对于好的读者和对的时机还是特别期待的。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是这样的作品。我第一次读,读不下去,后来通读一遍,整体感觉也不是那种特别精彩的文学作品,并没有描写什么特别惊心动魄的场面,比较平实,比较直接。但是,它的思想性很强,读了以后给人的印象很深,启发很大,很有嚼头,回味无穷,甚至带有某种哲理上、人性上的反省与思考。这也就是该书“译序”介绍中讲的那样,“在海明威的作品中,见不到矫揉造作与哗众取宠,更多的是以基本词汇、简短句式表达最复杂的内容,抛却多余的修饰,将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读者。”

我读了《老人与海》以后,对这个作品反复琢磨,甚至想入非非,总觉得作品里隐喻着好些话,作者没有明讲出来,但读者如果读不破,就会辜负作品和作者。这就需要从一个特别的视角再去打量、审视、解读这个作品,这样才是一个好读者应有的情怀和担当。这时,我联想到几年前读过的浙江工业大学梅新林教授的作品,他对红楼梦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记得他讲了红楼梦的三个世界(比余英时多了一个),是宝玉的三个境遇或人生三个阶段,对应有三位保护神。第一个世界是大观园,宝玉的保护神是贾母;第二个世界是世俗社会,宝玉的保护神是刘姥姥;第三个世界是太虚幻境,宝玉的保护神是警幻仙姑。这三个世界,反映出宝玉的人生和贾家命运,从美好和鼎盛,到世俗和败落,最后到悟道出家和复归本原。这个视角对于审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同样有意义,就引出我的读书体会——《老人与海》的三个世界。

《老人与海》虽然通篇波澜不惊,语言平实,但据我品读却是大量运用隐喻的艺术手法,从这个意义上看,彰显了作者的哲思和作品的生命张力和艺术魅力。比如老人,就是一种隐喻,是社会底层中弱势群体的一个代表。小船,是这个弱势群体的现实生产生活条件的象征,它的承载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不足,是老人“顾影自怜”的一个艺术设计。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其实是隐喻他长期贫苦的生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运气问题,而是一个特定生命状态和社会阶层的暗示。老人驾着小船到大海深处捕鱼,这也是隐喻,暗示老人已经超越界限,闯入了他不该去的地方。大鱼和鲨鱼都是有所指的,大鱼是一夜暴富式贪念的流露和欲望的满足,对于老人和小船又是一个严重的累赘和包袱,还是引起其他势力羡慕嫉妒恨、攻击、争夺的诱因。鲨鱼就是大海深处秩序的维护者,是邪恶势力的代表,对于大鱼要染指,对于老人与小船要驱逐,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流血斗争也在所不惜。包括老人做梦,都是善意的提醒,对于老人和小船,捕到大鱼那就是梦,是不真实的,是臆想的满足;大鱼被吞噬,收获落空,就意味着梦醒了,回到现实,回到生活的真实,回到贫苦的惨状,等等。

老人与海的第一个世界,是老人生活的环境和平常捕鱼的近海领域。这是一个现实世界,世俗社会,也是老人贫苦的生存状态,真的是老无所依,孤苦伶仃,饥寒交迫。老人年纪很大了,老伴去世了,没有子女,或者子女常年不在身边跟没有一样,生活上没人照料,所以过得很糟糕。住的是一个窝棚,也没什么家具,脱下长裤卷起来中间塞上报纸当枕头,拿毯子裹着身体,躺在铺满旧报纸的床上。也没什么吃的,那个小孩给他弄吃的,其实也是隐喻,暗示我们不过是有好心人可怜老人家,时不时有一点接济或施舍。老人的精神生活也是简单乏味的,读旧报纸,看棒球赛,是仅有的一点消遣。小孩的爸爸在老人第四十天捕不到鱼就叫小孩去别的船上了,觉得跟老人在一起没有希望,是代表周遭的环境对老人的厌弃。老人的运气确实不好,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的一个惨状,是矛盾急剧酝酿,导致这个世界不再平稳运行,出现了危机。老人也滋生了补偿心理,捕一条大鱼才能填满内心的空虚和失落,是急切甚至幻想通过一夜暴富的方式,迅速改变自身的命运。老人向海而生、捕鱼为业,可长期捕不到鱼,就像农民失地,工人失业一样,没有吃的,没有收入,真的到了活不下去的至暗时刻,怎么办?这时候老人就要抗争,就要驾着小船到大海深处。在中国,人们没有吃的,就会造反,是逼上梁山;在外国,像老人捕不到鱼,生存危机严重了,就去冒险,都是迫不得已。这是老人与海第一个世界不合理秩序的生动体现,也是发展的必然逻辑和人们现实的一个选择。

老人驾着小船到大海深处捕鱼,就进入到老人与海的第二个世界。这是两个世界的冲突,暗流运动,凶险莫测,但书中也给了两次预警。在第三章“远航”中,作者就说,“在人类眼中,海洋是仁慈而美丽的,她包容一切,养育一切,从不吝啬把她的财富跟人类和其他动物分享。然而,只要她愿意,她也能变得十分残暴和野蛮。”这是第一次预警。老人生活在海边,靠捕鱼为生,对大海的两面性是再清楚不过了,但是生活所迫,他也顾不得这些了。第二次预警是在第七章“较量”中,老人已经捕到大鱼,在与大鱼的僵持中,这时突然飞来一只惊魂未定的小鸟,老人敏锐地意识到,“一定是附近有老鹰,它飞到海上来追捕这些鸟儿了。”这是隐喻,也是伏笔。明里讲老鹰追捕小鸟,后面马上就会带出鲨鱼对大鱼的追踪和吞噬。老人似乎并不觉悟,这也是当局者迷的一个样本。他同情怜悯小鸟,实际上也是作者对老人的同情和怜悯。

老人驾着小船来到大海深处,已经“越界”了。他庆幸自己转运,捕到一条大鱼,其实这是不幸的开始,因为他的行为已经破坏了大海深处或者第二个世界的法则与秩序,打破了这里的生态平衡,制造了紧张气氛。本来鲨鱼吃大鱼,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是海洋动物的食物链,也是秩序和平衡。但随着老人捕到大鱼的单方面行动,打破了这一食物链,破坏了这一生态平衡,马上引起连锁反应,鲨鱼跟着就来了。这是第二个世界秩序的维护者,它们要恢复秩序,要把颠倒的世界再颠倒过来,不惜殊死搏斗,前赴后继。所以第一只鲨鱼倒下了,第二组两只鲨鱼又来,这两只倒下了,第三组是一群鲨鱼扑来,只要被动了的“奶酪”还在,它们就绝不罢手,真是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一种悲壮。不过,这条大鱼也好,鲨鱼也罢,都是比较讲规矩的,大鱼在抗争,鲨鱼在夺食,但都没有攻击小船和老人,看来它们只是要“教训”非法入侵者(老人与小船)一下,并没有打算伤害他们。所以,老人驾着小船返回自己的领域,鲨鱼并没有追过来,也没有报复,维持着比邻而安的局面。还有就是那个风向,老人与小船经过与大鱼和鲨鱼的数次搏杀,老人已经精疲力竭,如果风向不对,老人也许真的就回不来了。所以,第二个世界真是凶险可怕,老人和小船实在吃不消,那可不是玩的。

老人驾着小船拖着一排大鱼的骨头回来,进入老人与海的第三个世界,这是反省与哲思的世界,也是艺术与救赎的世界。老人有两次大的考验,第一次是在大鱼和其它钓索之间割断哪个的时候,老人贪图大鱼,割断了其它钓索。一念之差,结果这个贪念让老人和小船背负了沉重的负担,造成后面凶险的遭遇。第二次是大鱼被几波鲨鱼吞噬到最后只剩下一排鱼骨时,老人意外的重大收获完全落空,梦想破灭。老人得到了救赎和脱险,“他航行得很轻松,什么念头也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此刻,他超脱了一切,只顾着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将小船驶回家乡的港口。”“夜里,偶尔还有些鲨鱼来咬噬这鱼的残骸,但老人并不理它们,除了掌舵,他什么都不理睬。他只留意到船舷边已经没什么沉重的东西了,小船驶起来是那么轻松、那么出色。”他觉得自己这次被“打垮”了,却感到“舒坦”了。他第一次有了反思——“只怪我出海太远了。”弱势的结局很悲凉的,即使给你一个大的造化,你也无福消受,到头来还是一场梦、一场空。老人驾着小船到大海深处捕大鱼这个事儿,对他自己,对其他人都会有一个很大的影响,老人以后还会不会去,别人会不会效仿也去?作者没有交代。但这是个很恐怖的事情,大鱼最后带回来只剩下一排骨头,这也是一个对照,那么老人拖着一把老骨头能活着回来真是万幸。回家那么一截的路,他歇了五次,才终于到家。可见,这次遭遇对他这个生命是多么大的挑战和透支,至少对别人也是一个警醒。这样的结果,还值得不值得去做,去冒险?

老人与海,与大鱼、鲨鱼的这场战斗,到底老人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老人觉得自己是失败了,小孩安慰他说,至少相对那条大鱼来说,你是胜利了。从这个情节可见,老人对这个结果也充满了怀疑,实际上这个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呢?就是一副大鱼骨头,是理想的破灭,是梦想的幻灭。很多人推崇书中的一句名言——“人类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战胜。”这话我觉得也是。特别是人们追捧的所谓硬汉形象,我就想人再硬还能硬到哪里去?硬是指一种意志,但绝不代表要蛮干、逞能。我觉得海明威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对老人与海做了一次救赎,给了人们更多哲理上和人性上的反省与思考。

小说以老人正梦见狮子结尾。这一幕看似幸福的,实则很凄凉。但是梦没有边界,梦是敞开的,可以引导我们更丰富的想象。我觉得,大鱼的残骸也不是完全的没用,换个视角,也许还有更大的开发价值。那么大的鱼骨,磨成鱼骨粉,也可以赚一笔的。小时候,我们家里穷,养鸡养猪,那个饲料里头就添加了鱼骨粉。我听说鱼骨粉好吃,曾经还从饲料里挑出来,一小块儿一小块儿偷着吃,味道确实很好。再不济,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到学校去给小朋友做报告,总比那些念稿子孩子们听了昏昏欲睡要强吧。老人在大海上,搏斗三天三夜,捕大鱼,战鲨鱼,最后还可以全身而归,这个事迹本身就很惊险很吸引人的。还可以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那一印象派,写诗,绘画,展览,老人小船大鱼鲨鱼,这是多么好的题材和素材啊,意境也非常苍凉唯美。就像《三言二拍》里那个转运汉文若虚,也是时运不济,最后到南洋做买卖,在荒岛上捡了一个大家取笑的大乌龟壳,看似荒唐,后来被波斯商人看上重价买去,里面发现了珍珠。他本人也因此转运,成为当地一个有名的富商。我想老人拖回的那一排鱼骨,是一个更大的艺术存在,值得人们去深入思考和想象,以此实现对老人和对自己全面的认识和彻底的救赎。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