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给教师的建议》第70条提到了“超大纲教授”的可行性,这当然是由大纲的性质决定的。也就是说,教学大纲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
这“最低标准”就为超大纲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事实也正是如此,我的同事们无不致力于此,并成效卓著。翻阅韩慧老师的童话教学作文,你会讶然于超越孩子年龄的表达力,就语文的终极目标——表达来看,韩老师无疑是“超大纲”教学的坚定拥趸。
那么,怎样“超大纲”才是促进学生发展而非“揠苗助长”?我想这不仅需要对所任教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等了若指掌,更要对所教学生的现有水平及潜在水平相当熟稔。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掌握、熟稔”,才能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一次次成功的鼓舞下继续冲击更新、更高的目标。反之,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没有从低到高的梯度,就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比如,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连课都难以听懂,老师再提出超越其能力水平的要求,就会让他失去对这门功课的兴趣和信心,更有甚者,还可能产生惧怕或者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有时候学生之所以在学习中有很大的惰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设立的目标过高,难以达成,才干脆放弃努力。走笔至此,忽然想到刚刚结束的期末考,我五四班最大的“黑马”无疑是张琳,因为她用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成绩在这个学期翻了两番还多,实现了她自己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及格!
我忘不掉学期伊始张琳那张平静得没有任何涟漪的脸庞,更忘不掉那双近乎呆滞的眼睛,这是一个被学习成绩磋磨得毫无生气的女孩。我不能再雪上加霜!
犹记得当我真诚地赞美“张琳戴这个黄色发夹真漂亮啊”女孩眼中的羞涩;我也记得同学们为她字词听写只错了七个时不约而同地鼓掌;我还记得她把她自己刚刚买到的书借给我看,自信地在我面前拼装鲁班锁,还有运动场上她的英姿勃发……我郑重地与她约定:期末考试考到三十分就奖励她!三十分,她已然在她的水平上努力了,我有什么理由不奖励?
说到底,“超大纲”不是罔顾一般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的揠苗助长,更不是牺牲“张琳”们的精英教育。教育是让每个人先“成人”再“成才”。“超大纲”肯定的是努力,鼓励的是奋斗。“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接近阳光”。踮起脚尖,是一种努力,是一种奋斗,有了这种精神,人人都能“超大纲”,超越自己的“大纲”,若此,缘何不能书写神话、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