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吉林省中学生物毕业学业水平测试
生物学试题共有6页,包括两个主要问题。
全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题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
A.柳树 B.煮熟的种子 C.智能机器人 D.电脑病毒
2.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
A.口腔 B.食道 C.小肠 D.大肠
3.美人松是长白山特有的植物。它不具有的结构层次是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4.图1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具有控制物质进出作用的结构是
5. 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量水稻新品种,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A.屠呦呦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钟南山
6.图2是柴胡种子萌发数与温度关系柱状图。由图可知,柴胡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是
7.女性产生卵细胞的器官是
A.子宫
B.卵巢
C.阴道
D.输卵管
生物学试题第1页(共6页)
8.细菌不具有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成形的细胞核 D.细胞质
9.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是
A.二氧化碳和氧气都增多
B.二氧化碳和氧气都减少
C.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多
D.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10.图3为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专家建议应该多吃一些③、④层的食物,主要是因为该层的食物中富含
A.淀粉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11.2020年流行全球的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A.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B.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
C.通过水、食物等饮食传播
D.通过饲养、投喂动物传播
12.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染色体数量要减少-半。玉米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0条,它产生的精子中染色体数目是
A.10条 B.20条 C.10对 D.20对
13.农民给玉米施加氮肥的主要目的是为植株生长提供
A.水 B.无机盐 C.蛋白质 D.维生素
14.如图4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判断金鱼藻产生的气体是
A.氧气
B.空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15.下列食品与其保存方法的对应关系中,不恰当的是
A.咸鸭蛋------腌制法 B.袋装香肠------真空法
C.牛奶------巴氏消毒法 D.瓶装罐头------渗透保存法16.鱼缸长期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这些绿膜所属的植物类群是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17.下列动物的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蚯蚓走迷宫 B.黑猩猩钓取白蚁
C.菜青虫取食白菜 D.大山雀偷喝牛奶
18.花的结构中能够发育成果实的是
A.胚珠 B.子房 C.受精卵 D.子房壁
19.图5是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其中外形类似于蜗牛壳,具有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的结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近年来,心梗患者出现低龄化趋势,因此青少年应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下列属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是
A.熬夜玩网络游戏 B.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
C.多吃高热量、油腻的食物 D.学习起来废寝忘食,久坐不动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5分)显微镜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常用的一一种观察仪器,它能帮助我们从宏观世界走进微观世界。据图回答问题。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图6所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______倍。(2)图7是显微镜下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物像。从甲图调整到乙图,使物像更清晰,需转动图6中的________(填字母)。
(3)图8是酵母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呈现的物像,除了淀粉粒被染成蓝色外,被染上颜色的结构还有c_________(填结构名称)。
(4)下列实验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是_________(填序号)。该实验需要用________染色。
①观察蚯蚓 ②观察青蛙的形态结构
③观察鸡卵的结构 ④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22.(7分)在一次关于动物知识的交流中,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的观点和问题。
甲同学:家兔的生殖发育特点为胎生、哺乳。
乙同学:水螅和鲫鱼,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丙同学:青蛙的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幼体生活在水中,用什么呼吸呢?
丁同学:蝗虫属于节肢动物,它的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
.....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甲、乙同学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同学。
(2)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______呼吸;成体既能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活动,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3)由图9可知,蝗虫的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要经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图中c属于_________时期。
(4)同学们讨论的内容中包含的动物有家兔、水螅、蝗虫、青蛙、鲫鱼,其中最高等的动物是_________。
该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_________和肌肉组成。
家兔的长毛和短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如图10所示,长毛兔(AA)和短毛兔(aa)交配后,子代的性状是__________(填“长毛”或“短毛”),推测子代的基因组成__________。
23.(8分)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器官和系统相互协调配合完成。图11是人体泌尿系统组成示意图;图12是肾单位结构示意图;图13是尿的形成过程中葡萄糖含量变化折线图;图14是部分血液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11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___________(填序号),暂时贮存尿液的器官是___________(填序号)。
(2)图12中a是___________(填结构名称)。依据图13,分析a、肾小囊、b中的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可知b具有____________作用。
(3)如果人体糖分摄入量正常,图11中①结构没有发生病变,但尿液中却出现了葡萄糖,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分泌不足,形成糖尿。
(4)血液流经肾脏后,由动脉血变为___________。
由图14可知,血液最终回到心脏的__________。
(5)人体排尿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属于___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的反射。
24.(5分)生物学课题小组提供了“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两个实验的数据,分别是低于0.25%酒精溶液浓度对水蚤心率影响的趋势图和高于1%酒精溶液浓度对水蚤心率影响的数据表。酒精溶液浓度为“0”的是清水。
高于1%酒精溶液浓度对水蚤心率影响的数据表
酒精溶液的浓度 | 0 | 1% | 5% | 8% | 10% | 15% | 20% |
水蚤10秒内心跳次数(平均值) | 33 | 30 | 24 | 22 | 21 | 18 | 0 |
请结合两个实验的数据回答相关问题。
(1)若你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控制单--变量,实验时选取水蚤的个体大小应尽量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3)实验中设置“酒精溶液浓度为0”的组,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趋势图和数据表中的“水蚤10秒内心跳次数”为多次测试数据的平均值,其目的是减小_______,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分析趋势图和数据表,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日前报道,日本政府正式决定两年后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入大海,此决定立刻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质疑。
核污水含有放射性物质,如被人类或其他生物体吸入,将长期残存体内。在海洋环境中,放射性物质通过食物链可能被富集。人类一旦食用被污染的鱼类,放射性物质就会进入人体,可能对DNA产生影响,并造成基因损害。
如果福岛核电站核污水被排入海洋,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十年后将蔓延全球海域,全球都将会有风险。
(1)海洋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___________组成。
(2)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____________(填“非生物因素”或“生物因素”)
(3)放射性物质可能影响人类的DNA,造成基因损害。由此导致遗传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变异属于______________,(填“可遗传的变异”或“不遗传的变异”)。
(4)上述材料体现了___________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5)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作为地球上的--员,你以哪些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吉林省2021年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生物学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评阅说明:
1. 本试题答案以人教版教材内容为依据,考查八年级学生学业水平。
2.生物学术语有错字均不得分,其他情况酌情给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A | C | D | D | C | B | B | C | D | C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B | A | B | A | D | A | C | B | D | B |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0分)
21.(5分)
(1)400
(2)b
(3)细胞核
(4)④ 碘液(稀碘液)
22.(7分)
(1)甲
(2)鳃
(3)成虫
(4)家兔 关节(骨连接)
(5)长毛 Aa
23.(8分)
(1)① ③
(2)肾小球重吸收(重新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