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浙江省内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或将越来越高

离2022年高考还有100多天。面对高考,学生们仍然要咬牙坚持。

十磨百炼,铁杵成针;千淘万漉,沙尽金见。

每年高考结束,令考生家长们头疼的事就来了。高考志愿填报,有人说高考考得好不如志愿填的好。确实,要在全国几千所学校,几万个专业中选出既要适合自家孩子,孩子又感兴趣的专业实在是难上加难。

在进行高考志愿填报的过程中,考生家长纠结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选择省外的高校还是省内的高校。从近几年接触的考生家长来看,选择留在省内上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早知道认为有以下几点。

1.浙江省经济水平,就业环境居全国前列。

浙江经济发达,以杭州为首城市圈向全省辐射开,温州、宁波、义务、绍兴等地经济发展都不错,企业布局广而密,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而且浙江省重视高等教育与人才资源,把握人才优势才是核心竞争力,落实人才引进战略一直是浙江省发展的关键。

刚刚前几天,浙江出了一个鼓励大学生创业和放开落户政策的大招,除了杭州市区,全面放开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的落户限制,杭州的落户条件为本科以上学历。还有另外多个优惠政策,具体请看:大学生到浙江创业可获得10到42万的补贴,创业失败,贷款10万以下的由政府代偿,还有更多......

杭州作为一线城市,在2020年,杭州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3.6万人,人才净流入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2019年杭州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为21.2万人,新增常住人口55.4万人,前者是后者的38%。(2021年数据暂未发布)

2021年入杭高层次人才补贴标准为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

而杭州下属各地区对于人才的补贴还有提高:余杭区本科1-4万、硕士3-6万、博士5-8万;淳安县大专1万、本科3万、硕士5万、博士9万;萧山区本科3万、硕士6万、博士8万;临安区本科1万、硕士2-3万、博士5万。

《宁波市加快集聚顶尖人才实施办法(试行)》中,对全职来宁波从事创新的顶尖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顶尖人才安家补助标准最高800万元,全职在宁波工作的顶尖人才,给予每月2万元生活津贴。

2021年,温州对原有的《关于高水平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的40条意见》升级,其中新增一项内容,“对新全职来温工作的35周岁以内博士研究生、世界大学排名前200位大学(以最新一期ARWU排名为准)或国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分别给予6万元、4万元、3万元就业补贴,分2年发放。”

就拿某浙江四线小城市来说,2021年人才引进政策:高校毕业生来可先落户后就业,对企业引进的高校毕业生按照相关政策给予房票补贴、安家补贴、人才集合年金等扶持(房票补贴:博士40万元、硕士25万元、“双一流”本科20万元、其他本科5万元;安家补贴:博士3万元/年、硕士2万元/年、“双一流”本科1.5万元/年、其他本科0.7万元/年、专科高职0.4万元/年)。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引进扶持力度,对医疗机构引进的医学类博士、硕士,分别给予9万元、5万元一次性安家补贴。

众多的就业渠道,丰厚的就业补贴,浙江省对于高校学生的吸引力可想而知,本省学子想留在这里也就情有可原了。

2.本省就读,父母资源可充分利用。

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哪家的孩子都是父母长辈的心头肉。突然间送孩子远离自己,外出求学,心中总有不舍。所以让孩子选择一所就近的大学,往往是父母的第一选择。

留在省内上学,家里的家庭背景还有自己的人脉关系都能进一步发展,家庭背景以及人脉关系可以发挥,能够为孩子铺好发展道路。

3.浙江气候条件、生活水平相比西部省份高好几个档次。

据早知道所了解,这几年有多位去重庆新疆等地就读的浙江学子(女生居多),忍受不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条件,读了几个月后放弃学籍,回浙重新复读再考。

4.省内就读,省内就业,同学资源是不可忽视的优势。

如果去了外省,4年大学时光结束,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情谊能够维持多久?大学的人脉资源可能起不到多大作用。

5.浙江省内高校建设力度越来越大

首先是浙江大学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各大排名已仅次于清华北大。刚刚双一流名单,学科数位列第三。浙江大学一直被称为浙江人的大学,每年浙大在省内的招生名额都占到了50%左右。要知道,像浙江大学这些属于中央管理的部属高校,有规定在本省招生名额一般不超过30%。

另外,本土高校的发展也像经济发展一同齐头并进。

2014年,浙江省启动“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进入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高校名单,对于这些高校,浙江省加大财政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加速高校发展建设。

一系列的新兴高校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发展着:

2018年,西湖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成立,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教授担任校长,同年学校就获批成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展势头迅猛。

浙江考生又一福利!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交接启用!最快2022年招收本科生!

2019年,原杭州医学院和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合并组建的新杭州医学院;

选址杭州市,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合作创办的高水平国际化航空大学——中法航空大学.

浙江要来一所新大学了!计划2023年开始招生!

2020年1月19日正式开始筹建,采用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发展的金华理工大学.

浙江又一所政府举办的公办本科高校(小而特理工科大学)启动建设

2021年1月5日北京理工大学与嘉兴市、秀洲区联合推进北理工长三角研究生院建设,选址秀水新区,预计将在7月完成校园建设各项准备工作。

2020年9月,宁波市政府与大连理工大学举行了共建中德合作大学签约仪式。此次签署的《共建中德合作大学框架协议》把市校合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协议目标是依托大连理工大学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或其他德国理工大学联盟(TU9)成员高校开展合作,在宁波新建一所独立设置的理工类中外合作大学。该大学定位为研究型、科技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覆盖本、硕、博多层次人才培养,依托大连理工大学与德方大学布局学科方向,组建团队、建设实验室和中德联合研究生院。

镇海中学85届校友虞仁荣学习包玉刚先生,决定捐资200多亿元在家乡高标准建设一所理工类的新型研究型大学。2021年1月13日,镇海区政府官网公布的《区政府2020年12月份工作总结》披露:推进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建设及相关产业落地工作。

最新!东方理工大学正式签约了!

一句话,浙江新的高水平的高校越来越多。这个力度估计在全国都是前所未有的。

除浙江大学是浙江人的“宝贝”外,对于省内的其他高校,浙江省也从不亏待。2021年浙江省各地方高校的年度预算中,浙江工业大学财政收入高达36.77亿元,超过了相当一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具体请看下图:

有了充足的经费,浙江的高校在向全国招聘优秀的高校教师。高校的师资力量越来越超过全国的其它省份。

现如今的浙江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完善,布局越来越合理,尽可能地满足各个层次的考生需求,让浙江的莘莘学子在家乡就能选择心仪的大学。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浙江考生,宁愿选择省内的普通高校,而不选择省外的211高校。这样一来,导致浙江省内高校的录取分数越来越高。

以数据为证:

6.2022届考生人数较去年增加2万人左右

2022高考人数在28.7万左右,比去年增加2万,如果今年招生人数没有增加,那录取分数线势必会增长不少。

7.教育部: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严格控制属地招生计划比例

年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及附件《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教育部教学〔2022〕1号文附件,以下简称《规定》),对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作出部署。

文中提到:

 4.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入学机会及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合理安排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倾斜。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严格控制属地招生计划比例,合理确定分省招生名额。

往年,每个省份的重点大学,本省招生人数都会占非常大的比重。比如北京大学2021年在北京共录取323人,而在浙江只录取了154人。而北京市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为51738人,浙江则有33.3万余人,考生基数区别是非常大的。而此政策一出,很有可能对招生人数有所影响,包括所有部属高校,也包括浙江大学。上文也提到,浙大在浙江的招生比例,占到了50%左右,今年开始,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比例。

即使今年有部属高校可能会增加招生人数,增加的人数也是倾向于中西部地区和高考大省,而浙江并不属于以上两种类型,所以对浙江考生来说并不有利。

8.一分一赋的政策调整

一分一赋下,考生们的分差开始缩小,这也会让本来在同一分数的考生们有了很明显的区分。毕竟高考是1分都不能差。

总的来说,浙江高等教育相较江苏、北京等地确实仍有差距,浙江考生选择出省或留省都各有利弊。几年来,浙江考生大规模选择江、浙、沪地区高校,导致这三个省高校的分数线年年高升。如今在浙江省内选择地方高校的学生成绩完全可以在省外上个211大学,在这个大趋势下,对于有志愿出省的考生来说是有利的,早知道推荐你们:

1.在本科阶段选择上一所省外的好大学,通过考研、保研回到江浙沪的高校。

2.与其把目光聚焦在江、浙、沪的高校,不如去北京、西安、武汉等地的高校挑一挑。

3.家长们也不要再一味的想把孩子留在身边,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现在不像过去,从前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出过浙江,现在是多元化时代,就该乘着年轻出去见识不一样的风景,增长见识。

4.同学们也要试着理解家长的心情,多与他们沟通,要学会独立思考,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