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高考满分议论文范文】专题高考满分作文《猪战胜宿命》获人民日报推荐,语言精妙,上乘之作

湖南高考作文题提出了两个资料,让考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选择一个问题。

估计连阅卷老师都没想到,其中的第一则材料居然出了一篇满分作文。

据相关老师证实,这篇作文一评、二评都给了满分60分得好成绩,并且还获得了人民日报的力荐。

关于这篇文章的作者不详,但是我们却有幸窥见这篇高考满分作文的“全貌”,这篇作文也被称为《猪战胜宿命》或《猪的宿命》。

当年,这篇满分作文在网上爆出后,曾有媒体主编这样评价:考生同学“化身为猪”,暗合当年鲁迅“铁屋子”的寓言,此文立意甚高。

鲁迅在《呐喊》中将当时的社会比喻成一座“铁屋子”,而这位满分作文获得者将自己追求精神世界的经历想象成像猪一样逃离“屠宰场”的过程,寓意精妙绝伦。

就连这位主编也夸赞说这篇作文结构精巧,语言流畅自然。

但是,这位主编认为该考生引用过气心灵鸡汤大师汪国真的警句,格调不够高远,但是,整体而言,却属于一篇“合适的满分”。

对于这位主编“先扬再抑后扬”的点评模式,咱也不好说什么。

但是,我认为,这篇临场发挥的文章既然能在高考阅卷中获得老师的一致认可,肯定有它的可取之处。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满分作文中的亮点部分。

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写作文,语文老师总喜欢说六个字:“凤头、猪肚、豹尾”。

我曾经以为这六个字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发明创造,后来看书才知道,这是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提到的做乐府的方法。

这是一种对诗文创作的开头、主体以及结尾的比喻说法。

说的是文章开头要奇句夺目,引人入胜,主体要充实丰满,结尾要如同豹尾一样雄劲潇洒。

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这篇高考满分作文《猪战胜宿命》,再合适不过了。

这篇作文的开头很抓人,作者一反常规,将自己比喻成了一头猪。

这不是一头普通的猪,而是靠在昏暗、潮湿的矮墙上,和祖辈一样有着悲惨宿命的猪。

什么宿命?

每天不愁吃喝,但是,自由之日,也是它受死之时。

如此看来,这是一头爱思考、会思考的猪。

中间部分,作者说它做了一个梦,它在屠宰场发现自己作为一头猪只有灵魂属于它自己,肉体全部用来供人食用,发现这一事实后它立刻从梦中惊醒。

后来,它决定逃跑,不畏惧他人眼光、逃离猪圈。

其实,它逃离的不是猪圈,而是内心的藩篱。

文中有梦境、有反思,作文主体部分言之有物,一气呵成,读来酣畅淋漓,妙哉!

结尾部分,这头逃跑的猪却学会了像狼一样嗷叫,在夜空下,它看到了美丽的星空。

开头立意精致,中间部分内容饱满,结尾处发人深省,如此来看,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这篇《猪战胜宿命》确实属于上乘之作。

这篇高考满分作文除了结构精巧,语言也很凝练,其中有几处用法并不常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作文第二段连用了两个“宿命”,中后段又连用了两个“明天”。

这个写作方式让我想起了鲁迅的那句:“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课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

关于鲁迅在文中重复使用这句话表达“枣树”的意向,究竟是不是罗列?

我曾经看到有人分析说这是一种运用“重复修辞格凸现枣树”的写作方法,这种文学功底是是建立在鲁迅先生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风貌之上的。

那么,按这条标准判断,这篇《猪战胜宿命》的作者应该也是文学素养较深的一名高中生了。

其实,照我个人理解,这种重复修辞的用法,可能是为了增加文章的韵律感而使用的创作方法而已。

不信你读一读试试,“宿命”和“明天”出现一次,明显没有两次读来意味深长。

这种看似“语病”却又浑然一体的文字使用方法,其实是很考验初学者的基本功的,学生党要在平时多读一些韵律强的诗文,比如唐诗宋词或者其他一些古文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学生党想要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得高分除了在文章结构和遣词造句上下功夫,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呢?

我觉得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有一个误区要避免,就是尽量不要读一些同龄人的习作或者说是所谓的优秀作文、范文。

文章写得好的人并不是读了别人的优秀作文写出好文章的,一定与其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有关,这就要求学生党广泛涉猎各种经典名著,从写作读后感开始锻炼自己的文笔,平时多思考,对探讨,多总结,这样久而久之,写作水平才能有飞跃,在考试有限的时间内,才可能临场超常发挥。

写作,归根到底,是比谁的境界高。

也许,你与考试满分作文就差一个好记性和烂笔头了。

高考满分作文《猪战胜宿命》您怎么看?欢迎留言分享观点。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