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来了,照相。
评论:这篇2020年包头市高中入学考试作文。
看到题目,我们脑海里就会浮现一幅幅月夜美景图,囗里就会吟诵出一句句古诗句,题目本身就富有诗情画诗,富有联想性和想象性。但想写出优美的文字却并不容易,对考生的语言和内容都有比较高的要求,那该怎样取材呢?月光里映照着历史的兴衰与更迭、抗争与期待,月光里还映照着我们的欢聚与离别、温馨与痛苦……我们可以写月夜里发里的故事,难忘的经历,难忘的人,月下的美景,月下的感怀,月下的思索等等。即可实写物景,也可虚实精神。月,高悬空中,月,播洒光明,但无论写什么内容,都不可避免地要描绘出月夜情境,因为题目本身就具有了情境美。
明月来相照
一一一考生
一轮明月,温润柔和,睁一只慧眼,疏影横斜。千万年闲看风雨,花转流连。剩下一壶浊酒,一曲清歌,明月不曾改变。
点评: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明月,“睁一只慧眼”、“闲看风雨”明月如一个从容不迫的智者,亘古不变。
古时,深深庭院理解,月光倾泻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之影。一位诗人,携一缕诗香,抹一层月光,或低头沉吟,或昂首高歌,一身皓白的长袍,长袖 翩翩,峨冠博带。而月光为词人着一身华裳,似牛乳,拂发,拂颈,拂弥漫的诗情,浓若酒时, 隐隐花香;淡若纱时,断鸿声散。一切的风景安详如月光:小桥,流水,昏鸦,静静酣睡。于是词人望着皎洁的月光挥 笔而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点评:用诗化的语言描绘月下词人苏轼的形象。诗人有情,月光有意,物我交融,和谐一体。或长句,或短词,或拟人,或对偶,语言流畅优美,形象饱满可感。以下面这句话为例体会一下:“一位诗人,携一缕诗香,抹一层月光,或低头沉吟,或昂首高歌,一身皓白的长袍,长袖 翩翩,峨冠博带。而月光为词人着一身华裳,似牛乳,拂发,拂颈,拂弥漫的诗情。”
历史的烟云里,明月被描摹,被诗化,被泼墨成不朽的诗篇;而他却一如既往的沉静,自然,纯洁。
点评:由上段的详写转为本段的概括,突出历史、文学中的明月形象:沉静,自然,纯洁。
一直到如今,在阿里山中,月光吟唱成清泉,汩汩而出;那些浓密的 灌木,那些参天的大树,那些鸟啼,那些蛙鸣,交织于一体,融汇于月光的泉水中,浸泡了芬芳。不曾改变的明月, 融化了阿里山景色,融化了一位女子的诗情:
月光衣我以华裳/林间有新绿似我青春模样/青春似醇酒/可饮/可尽/可别离/但终我俩多少物换星移的韶华/却总不能将它忘记 。
明月依旧延续着当年的辉煌,依旧徜徉在一个超脱尘世的环境里,依旧覆盖了诗情,满载了花香。
点评:由古至今,转而写阿里山的月光“覆盖了诗情,满载了花香。”以排比、引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清泉、树木、蛙鸣……更增添了诗情画意。此段虽美,但不利于突出中心,有画蛇添足之感。可删改。
千万年,我追寻着你;千百遍,我凝望着你;时间洗褪了尘土,却未曾改变你的容颜;河水涨潮,幼苗成林,大雁来来往往,未曾改变的是明月。
然而,时代的重音一步步敲响。当我们醉在秦时明月时,一切又已面目全非:鳞次栉比 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霓虹灯,闪光灯,迷乱了视线。明月苦苦支撑着一隅净土,一潭 清池,却无人抬头接受他的爱抚。
点评:时间由古而今,现实早已不是曾经的模样,唯有明月一如既往,引出下文。
今年中秋之夜,街道上格外繁忙,商场门前到处贴着“中秋大酬宾”的字样,一群群行 人不时涌入商场,熙熙攘攘。精装的月饼价钱又长了,许愿灯十元只能买两盏了,嫦娥奔月 的光碟脱销了。灯光把每个人映得呆滞,尽管人人脸上含着笑容,但亦能看出一丝疲惫,一 点空虚。偶然间我抬头望月,明月如盘,月光依旧皎洁,却透不过喧嚣的街道,浸不过人们 的心了。
我悲哀地发现,千年了,不曾改变的是明月,人们的心却变了。
点评: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中秋节日百态,突出人们的浮躁、喧嚣,在古今对比中表达明月末变人心变的感叹。
记得么,明月曾带来多少悠思,多少感叹。那是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那是东坡居士“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那是稼轩“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难道都忘记了吗?
点评:引用古诗词,运用排比,再次表达对古时明月诗情画意的欣赏和怀念。一个问句以期引起人们的共鸣。
一轮明月,温润柔和,睁一只慧眼,疏影横斜。千万年闲看风雨,花开花谢,几度轮 回,辗转流连。剩下一壶浊酒,一曲清歌,明月不曾改变。
点评: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突出强调。
是的,不曾改变的是明月,我只愿人们在繁华世事中,能沉静地坐下,尔后鞠一捧明月 解渴。
点评:结尾点题中心,明月末变人心变,希望人们能在繁华世事中坐拥一方净士,心怀一杯沉静。
总评:这篇文章以明月为抒情载体,表达了小作者对古往今来人们心态及价值取向的思索:明月末变人心已变。文章立意深刻,取材广泛,可谓思结千载,情飞万里,意境开阔,令人赞赏。
本文语言典雅凝练,极富表现力,长句、短句交错运用,对偶、诗词时时穿插,读来流畅自然,音韵和谐。加之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增添了生动性、灵活性和形象性。
另有不足之处:
1.文章第四段不利于中心突出,可删改。
2.文章结尾稍嫌无力,则再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