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懊悔不已看这里!晚年的蒋介石懊悔不已,感慨:最大的失策,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1949年,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长江,南京国民政府彻底崩溃。

蒋介石先后辗转到了西南多地,后来又狼狈逃到了台湾,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到台湾之后蒋介石也花了好些时间,总结其在大陆的得失。他回顾解放战争整个过程后把失败的最大原因归结为,没有在1948年就将其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虽然众所周知蒋介石的失败纯军事因素只占一小部分,政治腐败和经济崩溃才是主因。

但是蒋介石为什么想在1948年把东北的部队撤往关内,最后又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蒋介石

对东北重要性认识不足,被中共抢占了先机

许多影视剧反映辽沈战役时,都或多或少地提过蒋介石最初并不打算抢占东北。甚至在抗战后认为进军到锦州一线即可,后来在美国人的撺掇下才下令抢占整个东北。

东北地区拥有中国面积最大的黑土地,两侧的山岭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和珍贵药材。同时东北还拥有煤矿、铁矿,俄国和日本在东北建设了当时中国最密集的铁路网和工业区。因此在抗战之后,似乎国共两党谁得东北谁就能得天下。

但是蒋介石所领导的所谓国民政府不过是个军阀集团,并不会用中央政府的思维方式去考虑东北的价值。蒋介石用人主要以浙江人为主,其所奉行的经济理念不过是充当洋人的买办。

在蒋介石眼里,东北在“9.18”之前一直是张氏父子的奉系军阀的所在地,国民政府从来没有真正统治过东北。因此蒋介石对接收东北并不积极,反而担心会同苏联发生冲突。

辽沈战役

相比之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在抗战胜利之前的“七大”上,就认为抢占东北会给我军的发展创造了天赐良机。

抗战后期蒋介石集团反共的面目已经暴露无遗,所以国共内战几乎是无法避免的。而1945年8月的解放区虽有一亿人口和100多万部队,但多数面积太小缺少回旋余地。

东北地区的面积比当时我解放区面积加在一起还要大,而且国民党当局的统治基础极为薄弱。虽然苏联按照之前《雅尔塔协议》规定要将东北移交给国民政府,但毕竟苏联同亲美的蒋介石集团有矛盾。

雅尔塔协议

所以只要苏军不用武力阻止我军进入东北,就可以在国民党当局认识到东北的价值之前抢占先机。

于是从1945年9月开始,我军先后抽调了12万战士和干部开赴东北。回国不久的林彪和长期主政山东的罗荣桓先后进入东北,成为了我党我军在东北的最高领导者。

从后来林彪和罗荣桓两位的元帅军衔,就能看出当时我军对于抢占东北是下了多大力气。

罗荣桓

远征军主力初战告捷,旋即开始陷入被动

虽然蒋介石个人对抢占东北并不积极,但是国民党内还是有很多人认识到东北的价值所在。而美国当然不希望富庶的中国东北落入苏联或亲苏的中共武装手里,美国特使马歇尔也鼓动国民党去占领整个东北。

蒋介石最终也改变了之前漠视东北的态度,但接下来却昏招迭出。许多国民党人都认为应该释放长期被软禁的张学良,只要派他主政东北,中共在东北的发展就会非常困难。然而蒋介石却基于个人恩怨,坚决不肯“放虎”。

同时基于国民党内部复杂的派系斗争,蒋介石也拒绝重用张学良的兄弟和原东北军高级将领。非要派和东北没有任何关系,对于东北人生地不熟的熊式晖等人去主政东北。可以说从战略层面,蒋介石接收东北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

和我党从各地抽调军队步行去东北不同;由于美国利用其海空军公开支持蒋介石调兵发动内战,所以蒋介石可以把在抗战中战功赫赫的驻印军整体运到东北。驻印主体就是有名的新一军和新六军。

马歇尔

这两支部队在国军五大主力中也是装备水平最好,训练水平最高,且长期享受美式后勤的王牌部队。在抗战结束之后,新一军和新六军都位于广州附近地区。

从地理和交通成本考虑将其通过海运到辽宁,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只是蒋介石后来全盘失败,才会后悔运王牌部队去抢占东北的军事策略。

运送驻印军毕竟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所以国军抢占东北最早派出的是国军主力第13军。第13局是汤恩伯的起家部队,虽然在豫湘桂会战中遭受一定损失,但仍然是中央军主力之一。

1945年11月,国共两军首先在山海关外发生了第一次的冲突。之后随着双方打打停停,在1946年时先后有新1军,新6军,第52军,第53军,第60军,第71军,第93军等美械或半美械部队进入了东北。

面对国军的大举进攻,东北我军一度处境极其艰难。虽然之前我军利用原关东军武器扩充了一部分部队,但尚未进行充分训练和思想改造。结果面对装备优良,战斗力强的国军主力,我军屡次失败。

汤恩伯

许多不坚定分子离队或叛变,甚至配合国军进攻我军。由于苏军已经撤离中国东北,所以东北我军根本得不到外援。东北的老百姓也没有和我军建立深厚的感情,反而对装备精良的中央军一度充满幻想。

但是1946年底国军也未能实现占领整个东北的作战企图,我军得以在北满和长白山地区继续坚持。许多人认为这是美国的态度反复无常,强迫国军在林彪退过松花江后就地休战。

但是公平地说虽然在整个1946年东北我军连战连败,但也未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而此时国军在抗战后期已经暴露出来的缺陷,开始迅速吞噬其战斗力。比如新一军和新六军这样的王牌主力拥有绝对火力优势,每战伤亡却超过我军。

这和其当年在缅甸同日军交战时,根本不是一样的画风。而且自从两支军队回国开始,腐败和内斗等陋习迅速发展。只是暂时的装备优势,掩盖了其战法和组织上的缺陷。

解放军

而东北国军之所以未能跨过松花江将林彪所部赶尽杀绝,原因绝不是畏惧苏联或者是美国的干预,而是自身兵力不足和后勤不济。

在1946年国共内战开打时,国军主力拥有86个军和整编师,但用在东北战场却只有八个军。这固然有蒋介石轻视东北的因素,也有国军当时的运输能力只能把这八个军运到东北。

同时由于新一军和新六军,习惯了在美式后勤下的大手大脚;以至于取得数次“大捷”之后,弹药消耗过大库存告急。

林彪

而导致国军兵力不足,后勤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在政治上不得民心。

虽然在抗战胜利之后,广大人民一度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充满幻想;但这一切很快被其“劫收”打破,东北自然也不能免俗。

国军和伴随而来的各级国民政府官员贪污腐化,对人民肆意盘剥压榨。这就导致国军每攻下一座城市和县城,都要留下主力来随时镇压人民的反抗。

同时因为不得民心,就无法像解放军那样大量动员民众支援作战。所以其后勤只能依靠地方官绅和军队后勤单位,这就严重制约了后勤能力。至于由于腐败导致的吃空饷和大量的后勤物资被倒卖,就更是东北国军的严重问题了。

国军

四平鏖战机会难得,蒋介石优柔寡断未成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蒋介石败退台湾后都可以认为当初没有把林彪他们赶尽杀绝是重大失误。

当林彪败退到哈尔滨之后,迅速调整了大政方针。

一面发动群众搞土改稳定了后方,一面抓紧时间训练军队;同时寻找有利时机积极反攻,于是有了著名的“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1]。这样在1947年的后期整个东北战局已经稳定下来,并开始朝对我军有利的方向发展。

而这个时候,蒋介石在东北问题上又开始昏招迭出。一方面当时华北战局也不是特别乐观,所以蒋介石多次想调动东北主力入关作战;可东北的战局发展又使其反复改变决策,这样的结果是两个战场都不能形成优势兵力。

1947年陈诚主政东北之后有感于兵力不足带来的问题,于是开始大肆扩军。但其新增加的部队多为伪军出身,既缺少训练又没有革命精神和战斗意志。纸面上兵力增加到了14个军50多万,可整体战斗力却更加低下。

陈诚

而新一军和新六军这样的王牌部队之前同我军交战时都遭受了一定的损失,比如新一军三个师各被歼灭了两个团;又没有了当年美式后勤体系来补充人员装备,战斗力已经和1945年时不可同日而语。

1948年3月已经发展壮大的我东北野战军,开始第四次攻打四平[2]。此时军力和军心都已经受到打击的东北国军,再也不能像前三次那样倾巢出动救援四平。

我军占领四平带来了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新7军和60军所组成的第一兵团在长春彻底成了孤军。同时之前我军在辽宁发动的冬季攻势,将国军分割在沈阳和锦州附近地区。

东北战局的糜烂让国军高层吵作一团,东北对于国军整个大局来说似乎成了“负资产”。

蒋介石

蒋介石只能撤下已经身患重病的陈诚,改派卫立煌收拾残局。而这时美国驻华顾问团团长巴达维,提出利用我军主力围攻四平的天赐良机;把沈阳的国军主力向锦州移动,合兵之后一起退往关内。

但是蒋介石却对巴达维的提议,表现得极不耐烦。

在蒋介石看来几十万国军如若就这样撤出东北,就是承认争夺东北以彻底失败告终,这对整个国军的士气都会造成严重打击。

即使放弃长春来拱卫沈阳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绝不能再收缩兵力。而且蒋介石在这个时候仍然盲目乐观,认为国军虽然打了几次败仗,但优势仍然在他们那面。

只要有足够的美援和预备队,那么现在能够守住的地方,将来都可以转危为安。反之如果现在放弃东北,将来再想夺回来就难了。

蒋介石

而且东北国军的广大将领,也强烈反对放弃东北。东北国军将领已经将所占据的城市视若其个人势力范围,贸然撤退许多人的财产是无法转移的。

而且之前毛泽东已经多次提议让东北野战军派部队入关协助作战,所以一直有东野部队在沈阳到锦州一线活动。这样从沈阳去锦州不但有几道河流阻隔,解放军还在沟帮子到盘山构筑了阻击阵地。

所以在卫立煌等国军将领看来,虽然死守长春,沈阳和锦州在全局上被动挨打;但总比贸然转移,在野战中被我军反复袭扰和伏击合算。

而且参考后来杜聿明放弃徐州转移时的混乱,可以看出卫立煌等人的担心不无道理。

卫立煌

东野主力围攻锦州,东北战局彻底不可扭转

在1948年9月大决战开始之前蒋介石自己下不了放弃东北的决心,东北军政官员们更是坚决反对。

而国军高层于1948年8月在南京召开的军事检讨会议,仍然提出了“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这样异想天开的军事策略。

1948年9月12日在毛泽东一再催促下,东北野战军高层终于放弃围攻长春计划,全军主力南下锦宁线[3]。蒋介石终于意识到一旦解放军攻下了锦州,则东北国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他马上派参谋总长顾祝同去沈阳劝说卫立煌等人出兵支援锦州,顾祝同却反被卫立煌驳得哑口无言。

于是10月2日蒋介石亲自乘专机到沈阳,要求卫立煌和廖耀湘等率沈阳主力去解锦州之围。同时与华北的增援部队东西对进,在锦州城下重创东北野战军。

到了这个时候,卫立煌等更加坚决反对出沈阳。一方面他们前一年时间里同东野交战连战连败,已经锐气尽失只想保存实力。而且他们也怕东野主力围攻锦州是假,围城打援是真。

到那时他们离开有坚固防御的城市,在野战中一定会被我军分割包围。参考后来廖耀湘兵团和淮海战役中国军主力的结局,可以说他们的估计是非常准确的。

可廖耀湘毕竟是黄埔系将领,最终只好带着新一军等出沈阳救援锦州。但廖耀湘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没有去锦州和东野主力硬碰硬,而是先去了彰武切断东北野战军后勤线。

他的意图是在东北野战军伤亡惨重又缺少弹药时,再给东野以致命一击。没想到我东野主力战力强悍,只用了31个小时就攻陷锦州。

廖耀湘

在锦州被我军攻占之后廖耀湘兵团其实还有一条活路,那就是转道营口上船撤退。然而这时卫立煌希望其回沈阳,蒋介石却强迫其和华北部队一起收复锦州。

结果在反复的扯皮之下廖耀湘在彰武磨蹭了一个星期,在杜聿明支持其主张后才南下黑山;在黑山遭到了我军三天的阻击后,他又改变决定回沈阳。

结果这段时间我攻克锦州的东野主力已经部署到位,廖耀湘兵团被包围后全军覆没。最终国民党投入东北的国军主力,只有第52军成功从营口登船逃离。

整个辽沈战役国军共损失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和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下辖的4个兵团部、11个整军和36个师共计47.2万余人。同时损失各种火炮4700多门,轻重机枪13300多挺和17.5万支长短枪。

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不但彻底解放了整个东北,而且战斗力大幅提升为下一步进军奠定了基础。蒋介石对东北战局的结果痛心疾首,然后就开始疯狂甩锅。

1948月10月19日蒋介石,同傅作义、卫立煌和杜聿明在圆恩寺蒋介石行邸开会。会议开了四五小时仍然没有结果,三个高级将领都不同意蒋介石收复锦州的计划。

蒋介石先是对卫立煌等大加批判,然后突然骂起了马歇尔:

“马歇尔害了我们的国家。原本在抗战胜利后,我决定军队进到锦州后再不向前推进。可马歇尔非要接收东北,把我们所有的精锐部队都调到东北。现在弄得连守南京的部队也没有了,真是害死人。”

包括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国军精锐全部损失在东北,似乎证明了当初蒋介石进军东北是错误决策。可问题是为什么我党我军出关时12万人,回师时就能达到百万之众?

傅作义

可以说蒋介石在东北战场失败,和在关内战场屡战屡败没什么区别。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统治愈发腐朽反动,搞得百业萧条;无论是政府还是军队,腐败都如癌症一样迅速蔓延无法控制。

如果当初蒋介石把这些精锐部队投入关内战场,或许能让关内的局面稍微改善一点。

可这样我军可以毫无压力的在东北发展壮大,然后在1948年初就可以一批又一批的南下支援关内战场。最终的结局不会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把发生在东北的决战转移到华北而已。

因此蒋介石说未能撤出东北其最大的失误,不过是其一贯的狡辩和委过于人而已。这样一个完全没有大局观,满脑子军阀思想和封建作风的领袖;最后能在东南小岛上苟延残喘都已经算是善终了。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系列辞典.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2]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中国文明网-红色文化.2011-06-07

[3] “关门打狗”: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的几次变化(2).人民网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